清代刘蓉,有《习惯说》一文,其言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初,蓉居一室,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由是观之,习惯之力大矣哉!夫微习惯者,如室中之洼,初虽小,然积时累日,影响深远。于教育之道,培养微习惯,实乃育人之基。
2
夫人性如素丝,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闻父母"晨安"则效之,听师长"有劳"则仿之。今观稚子学语,晨昏问安如莺啼,虽不解"晨省昏定"之典,然温良之性已沁入骨髓。
曾见邻家幼童,每见长者必拱手,初如邯郸学步,三年竟成自然。
此诚《礼记》所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之明证也。今人岂不知言传身教之要在微处耶?
3
至若行事之道,贵在初发硎之勇。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尝对竹格物七日不得,然其持志如心痛,终成心学之宗。
今有学子畏作文如虎,余尝教其日书三句,始则涂鸦满纸,积三月竟能成章。昔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此岂虚言哉?
犹记庚子年春,疫锁江城,有医者日行万步以送药,初不过丈室徘徊,旬月间竟踏破铁鞋。微习之力,竟至于斯!
4
然世人多求全璧,不知瑕瑜相生之理。
郑板桥画竹,乱石街前看磨砚,四十载方悟"难得糊涂"。
某塾师尝见学童习字,墨污数纸而泣,乃取王右军"丧乱帖"示之:"昔圣手犹有败笔,况初学乎?"小儿破涕,自此不畏瑕疵。
恰如东坡评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完美非无缺,而在存真也。
今有少年习琴,初奏《阳春》常失宫商,若能日练半刻,容错自省,反得高山流水之趣。
《道德经》"大成若缺"之谓,昔谢安围棋闻捷犹从容,非不知胜负,实明缺憾即圆满之理也。
5
嗟乎!盖大木之参天,始于一粒种;江河之浩荡,源于数滴泉。
今人教子,或慕鸿鹄之志而忽燕雀之勤,或求参天之木而忘雨露之润。殊不知《易经》"履霜坚冰至",慎始之道正在毫末之间。
若使蒙童日养一善言,周行一小事,月修一容过之心,则如春园之草,日有所增而不见其长,假以年月,自臻嘉木成林之境矣。
微习养成之日,即栋梁初具之时,岂不重哉?岂不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