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观|在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间摇摆,民企老板用人常犯三种错

谦慕青 2025-01-17 21:20:39

民企老板敢为天下先,在开拓创新上有独到之处。多数民企老板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业务上,是做业务的好手。但内部管理却往往是民企老板的短板,缺乏知识体系,思考和处理问题比较片面,过于相信狭隘的所谓经验,内部又缺少管理行家,导致企业管理始终摆脱不了人治。

这种管理短板体现在用人上就更加突出,充分展现了民企老板在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摇摆的特点,不是将两者融合,而是往往走极端,这里总结了三种错误。

错误1:重用“自己人”

很多人都认为民企大多是家族企业,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民企老板需要的是自己人,而家族成员未必是可靠的自己人。很多民企之所以有不少家族成员,被误以为是家族企业,其实是因为无人可用,比如财务要可靠,销售要把大客户抓在手里,所以才将家族成员放在这类关键岗位上。

家文化

什么是“自己人”呢?一要听话,二要肯做,三要能挨骂,四要对脾气,五要稳定。通常我们界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呢?一要专业能力强,二要善于解决复杂问题,三要学习能力强,四要工作有产出且效率高,五要三观正且能融入公司。你看看,是不是一样也对不上?因为民企老板对人的判断,是按照自认为的标准,运气好的话,看上的人正好也符合人才的标准。

与人才标准大多可以客观评价不同,“自己人”的标准基本都靠主观判断(除了稳定),标准和评价方法都成问题,而且还会随着老板的状态、关注点发生变化而变化。一旦企业内部人员发现了老板的用人喜好,有些就会投其所好,有些则自认不是同类而放弃提升的努力,有些发现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认可而慢慢变得消极。这样的文化就是“山头文化”,只不过这个山头不是别人,正是老板自己。

思考:民企本来就是老板自己创立的,老板应将所有人都视为自己人,不应狭隘地再圈出少部分人作为自己人,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老板要建立的标准不应该是个人好恶,而是是否符合企业总体利益,在这样的标准下,将更多人转变为“职业化”人才,所谓职业化就是对自己负责、自主驱动、持续努力、有危机感,这才是民企应该追求的用人方向。

错误2:总想着感化人

民企老板喜欢感化人,是基于以下三点:

其一,由于所处位置的问题,民企老板时常会觉得被孤立,得不到太多人支持,觉得人人都跟自己对着干,因此希望将更多人拉到自己这一边来,人为搞出了派系。

其二,因为总当恶人,民企老板往往还背着骂名,被妖魔化,被贴上了刻薄、抠门、算计的标签。为了摆脱这样的名声,民企老板总想着做些体现大方、大度的事。

其三,很多民企老板有着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自家企业就要处处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也要处处展现出自己的影响。

因此,民企老板对“人性化管理”心存很高的期望,其他自己也说不清究竟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几个我了解的案例:

员工生病住院,老板张罗着帮忙联系医院和医生,无微不至地照顾,员工却只记得同事的慰问员工家属来探访,老板热情接待并带着到处游玩,员工却私下抱怨不胜其烦老板热衷搞团建,业绩很好就组织旅游,员工却因为占用休息日而很不情愿老板喜欢招人喝茶聊天,忍不住就开始各种洗脑,员工表面应付实则早就免疫

情感纽带

民企老板指望用情感纽带将员工拴牢,唯自己马首是瞻,通过种种“示好”,希望员工感恩,从而更好地回报自己。其实这通常只是老板一厢情愿的想法,员工的想法是:你是老板,所以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各种好记不得,一次坏便记得很牢。

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关爱,是国企的传统,国企编制内的员工是终身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能够传给下一代,很多国企员工全家都在同一家企业,企业就是社会。在那样的场景下,员工关爱、人性化管理就很重要,也很能发挥作用。但绝大多数民企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员工很容易流失,所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有些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很有成效,前提是什么呢?薪酬水平比较高。员工看在高薪的份上,自然也愿意“配合”,这叫一拍两合。

思考:打感情牌只能作为辅助,员工更关注的是其他方面,比如收入、工作强度、工作氛围、个人成长等,如果这些方面不满意,再打感情牌也白搭。民企老板要改变“企业内均为私产”的想法,用职业化的方式看待和对待员工,就不会总想着去感化员工了。

错误3:总想着改造人

民企由于条件有限,要么工资缺乏竞争力,要么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很难吸引到高质量人才。民企老板看着手下这帮人,没几个满意的,但又不能都替换掉,况且新招的可能还不如现在的,于是只能继续用。

既然不能换,那就要想办法改造,这就是民企老板朴素的想法,逻辑上确实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们来看看民企老板希望员工做哪些改造:

主动性:能抓住重点,主动安排工作。眼里有事,能主动“找事做”。责任心:能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做事有头有尾,很多方面能独当一面。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能够系统思考。做表率:高度认同老板和企业价值观,能身先士卒,正向影响他人。

为什么很难改造呢?

一是有潜力的人本就不多。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唯老板马首是瞻,思想上很难有高度。思维形成了定式,工作习惯也很难改变。少数有潜力的、还没有定型的人,没能显山露水,也没受到关注。

二是双方标准不统一。员工认为自己已经很主动、很有责任心、很努力学习、很积极做表率了,为何老板总是不满意?只瞄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心不认可,自然不会去改变。

改变认知

三是大家没有改变的动机。就算有的员工认识到了问题,但企业的氛围和制度没跟上,他看不到改变能带来什么好处。给多少收入、提拔重用谁,都是老板说了算,自己的努力未必能得到老板的认可,那还不如不努力。

四是老板重用的人不匹配。前面说了民企老板喜欢用“自己人”,其选人标准压根不是客观的人才标准,因而这些人里有潜力的本就不多,跟随老板多年,基本已经定型了,能力有限、不思进取、不爱学习,除了忠诚几乎一无是处。而且所谓的忠诚,很多情况下只是其稳定所造成的误解,对企业高度认可和负责才能说是忠诚,而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没地方可去,只能待着不走。

改造人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企业有吸引力,解决人的动机问题;二是企业有培养人的成熟体系,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三是人要匹配和配合,否则就是一厢情愿。而这三个条件,多数民企基本都欠缺。

思考:大多数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没能被改造,企业有什么资格和能力说要改造人?我的观点是民企在用人上只能就地取材,因为没有太多选择,但不是改造人,而是抓住以下重点:

通过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尽量降低对个人的要求多在激励上下功夫,再跟工作要求挂钩,对个人进行引导建立小组机制和流动机制,降低个人变动带来的影响,随时有人顶上强化职业化,让匹配的人脱颖而出,并在机制下主动自我成长

最后,用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希望更多民企老板能在做业务之余,分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多加研究,不要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下定决心在制度上改善企业内部的土壤,让更多人才能够成长起来。

0 阅读:0
谦慕青

谦慕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