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创业史》中,刘强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基本上形成于小时候。甚至其视野和格局,都可以在他的成长中找到源头。”
当我们谈及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时,很多人都能对他们的创业故事如数家珍,但对企业家的童年却不甚了解。殊不知,童年正是塑造人格、培育人格的关键时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指出,童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定位有着重要影响。
恰逢六一儿童节,就让嘉宾商学带大家一起回顾那些知名企业家的童年往事,或许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找到他们究竟为何能够出类拔萃的密码。以下,Enjoy~
1、马云:痴迷武侠,狂练英语童年时的马云(左一)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说出这句话的马云,他的童年梦想又是什么呢?“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多年后,早已功成名就的马云,如此公开表示其儿时的梦想。
儿时的马云并不是个乖孩子,相反还是个顽童,他学习不用心,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逃课高手。在大家眼里,这个熊孩子虽然身材瘦小,却爱好打架,喜欢上蹿下跳,这也让其获得了“孙悟空”的绰号。
那时的马云痴迷两件事:一件是武侠,一件是英语。
对于武侠,马云可谓是痴迷。他非常喜欢读《水浒传》,书中108将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阿里巴巴早期的一个目标就是凑足108位员工,这也与《水浒传》相关。此外,少时的马云还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的小说。而他的偶像就是《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觉得“无招胜有招”是一件最拉风的事情。
在马云以后的人生中,武侠也确实深深影响着他:阿里巴巴办公室以金庸小说的武林圣地命名——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先后被称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同时,阿里巴巴每个员工都有个“花名”,要出自武侠或玄幻小说中的正面角色,花名可以剥除职位高低的权利感差异。外界戏称马云为“民间风清扬”,这也是他自己选的。他还曾在金庸先生92岁寿辰时表示,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觉得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说。
虽然马云小时候功课不好,但是马云英语却特别好,说起为什么喜欢英语的原因,马云曾风趣地表示:“因为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他喜欢英语及英文著作,特别喜欢听收音机中电台朗读的马克·吐温所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线下练习英语的机会。
1979年,杭州接待的外国游客猛增到了4万多人。常常是天刚破晓,马云就起床,骑上自行车,花40分钟赶到杭州饭店去和外国游客攀谈。后来他回忆道:“每天早晨从5 点开始,我就在宾馆前读英语。很多游客来自美国,也有一些是欧洲人。我免费带他们游览西湖,他们教我英语。整整9年!我每天早晨都在练英语,不管天气好坏。”
1980年,澳大利亚男孩莫利和家人在中国杭州旅游时碰见马云,马云便主动向他问好,并提出和他练习口语的要求。于是,莫利就和马云成为了笔友。后来,马云一家和莫利一家直到现在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马云一直认为学习英语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英语帮了我大忙。它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让我遇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CEO和领导者,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 而优秀的英语能力也让马云将生意做到了全世界。2014年9月,马云在纽约启动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的首场路演活动,一口流利的英语惊艳了在场的众多华尔街大腕。
从爱好到梦想,看得出来儿时的马云是一个敢于折腾的孩子。如今早已成为互联网大佬的马云,也俨然把商业做出了江湖的感觉,而且在他身上,也颇有侠士的味道。
2、刘强东:跟父亲学创业童年时的刘强东
刘强东出生于江苏宿迁,来自江苏最穷的地方。
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时候,刘强东印象最深的就是贫穷,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家里真的穷得一塌糊涂。”比如那时候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玉米和红薯,小学四年级之前,一年就能吃一两次猪肉。平日里偶尔吃一次,然后过春节的时候会吃一次,有时候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的事情也能沾点荤腥,因为抢不到肉,少时的刘强东只能吃盘里剩下的油。长年累月的红薯和玉米让刘强东吃怕了,后来离开宿迁后15年,他再也没吃过红薯。
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刘强东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对其日后创业影响最大的就是父亲。在刘强东的印象里,那时的父亲经常在外面驶船,母亲在家里种地。到了1992年时,刘强东刚上小学二年级,因为那会儿国家允许搞个体经济,父亲就从单位辞职了,不再给国家驶船,而是到处借钱,变卖家里的东西,最后凑了2000块钱,买了一条小船,出去自己创业单干了。
父亲孤注一掷的创业让刘强东敬佩不已。因为那个时期对农民来说,借2000块钱,可能一辈子都还不起,如果败了就一辈子翻不了身。“在那个年代,父亲创业所需要的勇气肯定比我创业时大多了。”
好在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在刘强东父亲创业三年后,2000块钱的债务还清了,刘家的日子也一下红火起来。刘强东清楚地记得,有天父母回家时,自行车后面驮了15斤肉,那会儿还不到过年,“把我都震撼了,彻底震住了,搞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一下子‘巨富’了,这么挥霍。从小到大也没一下见过15斤肉,能敞开怀大吃。”
因为和父亲见面比较少,所以在刘强东印象里,父亲是比较威严的,一般很少跟他说话,但是说话的时候,刘强东就必须得认真听。其中有一句话让刘强东一辈子也忘不了——你比别人多流一滴汗,你就比别人多一点机会;你想生活得比别人好,你就必须比别人做得多、比别人努力。
刘强东后来谈到,自己创业、做生意的商业理念,都是跟父母学的。放暑假的时候,坐在沙子上看父亲跟别人谈买卖,看父亲如何强调诚信。那时候不叫诚信,就叫“守本分”。而刘强东家里之所以口碑好,就是因为“守本分”。做生意的圈子很小,买来卖去,谁好谁不好大家都知道。
当时驶船有的是自己的买卖,有的是给别人转运货物。而刘家大部分是自己的买卖,偶尔也会为别人转运,比如煤。煤怎么转运?把煤装好之后,为了防止人偷煤,会刻超大的章子,把煤弄到机械上盖章子,不能有一点损伤,有损伤的话,到了之后就要罚钱,扣运费。
偷煤的人怎么偷?就在船舱底下打一个小洞,从底下偷。因为铲机挖煤的时候,不注意就挖漏了。但刘强东父亲做生意在诚信这方面非常严格,决不允许偷。
父亲的诚信深深的影响了刘强东,但刘强东也看到父亲经商的局限性。刘强东认为,父亲那种作坊式的方式,永远只能驾驶一条船,区别不过是把40吨换成80吨,再换成120吨,这样的商业模式做不大的。
那个时候,刘强东就想,为什么他们不创办一个船行,来赚租船的费用?“那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几百条、上千条船,而且都在海里。”后来,刘强东虽然没有实现千帆远航的梦想,但是无数的京东快递小哥却早已跑遍中国的大街小巷。
3、任正非:活下去,不自私任正非的母亲和7个孩子(最大的是任正非)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的任正非,本该熏陶出温润的性格,然而磨难却接踵而至。最困难的时候,全家9口人只靠父母微薄收入,只能合用一条棉被,童年的记忆里,可谓遍布拮据。
在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任正非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那时任正非十四五岁,是老大,其他弟妹一个比一个小,而且不懂事。父亲有时还有机会参加会议适当改善一下生活。而母亲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
因为生活拮据,任家当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这样,就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这让任正非真正理解了“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在任正非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这让父亲碰上几次,格外心疼。那时任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任正非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后来任正非说:“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特殊的年代加上清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任家倒下,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想尽办法供孩子们上学,尤其是成绩出色的任正非,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期望。在任正非成长的过程,父母一直都给予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始终坚持。而最初他们给儿子取名“任正非”,就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父亲任摩逊曾告诫任正非:“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
任正非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努力学习知识,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他还抽空将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顺带还学习了逻辑学和哲学。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三门外语,达到了可以阅读外文大学课本的程度。
文革时期,任摩逊被批斗,面临一系列的考验。在最艰难的时候,他脱下一双旧翻毛皮鞋给儿子穿上,一字一句地叮咛:“不要随大流!你要有自己的绝活!”他用行动来教育儿子,任何口号、理念、精神、说法、哲学,都必须分分钟呈现在现实的绝活中,才有意义。而这后来也成为了华为精神的核心。
4、马化腾:一个被扼杀的“天文学家”童年时的马化腾
不同于任正非、刘强东,1971出生于海南、深圳长大的马化腾,家庭背景相当不错。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曾任深圳市航运总公司总经理、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现已退休。
而童年时期的马化腾,最大的兴趣就是与漫天的星星交流,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据他后来自己透露,初三高一期间,在哀求父母为自己购买第一个天文望远镜未果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如果不给我买的话,可能扼杀了一个天文学家。”结果后来偷看了他日记的父母让他如愿以偿,尽管那一部望远镜相当于他父亲将近4个月的工资。
“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马化腾曾公开说过自己的天文梦。
不过,事与愿违的是,这个可能伟大的天文学家最后还是被“扼杀”了。
考大学那年,这个原本准备走天文之路的年青人,因为了解到“学天文的最终就业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而选择放弃热爱的天文学。怀着对地理老师的排斥,马化腾将志愿填报成了计算机专业。那个时候的马化腾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对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了第一代“网虫”,随后就顺利考到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
创办腾讯后,马化腾一直保持着对网络痴迷的状态。“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因为不大擅长管理人和团队,比较擅长产品和用户体验,马化腾对产品管理就比较细,会做最后的把关。他晚上班晚下班,深夜泡在网上,看论坛、看用户反馈,把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网络用户,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大学或许扼杀了一位天文科学家,却培育出了后来创造了社交帝国的企业家马化腾。这位喜爱天文学的孩子,长大后最终成了计算机达人,还做了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产品。从与星星交流到与人交流,想来也算奇妙。
不过,虽然投身了互联网,但是天文的爱好马化腾却没有完全摒弃。后来学习计算机、创业,乃至对管理、对人生的思考,也无不浸染了他对天文的理解和追求。曾经腾讯微博还开放时,马化腾就在微博上讨论了许多关于天文的内容。2004年,董事会同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便是一架精美的望远镜模型。
“喜欢天文会觉得自己很渺小”,马化腾总结爱好对自己的影响,“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什么大不了,让我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在创立腾讯的很多年以后,当马化腾和他人聊起他的爱好时,突然说:“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5、李彦宏:喜欢戏曲,后果断放弃童年时的李彦宏
1968年,李彦宏出身于山西阳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李贵富是晋东化工厂的锅炉工,母亲是阳泉市一家制革厂的工人。李彦宏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李贵富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他时常将自已在私塾里学的一些知识传授给儿女们。
因为父亲李贵富很喜欢晋剧,李彦宏小时候常常跟着去看戏,曾一度痴迷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李彦宏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于是李彦宏又立志也要考大学,但当时没有多少人认为李彦宏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们都说我将来适合当特务,大概是看我身上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特征吧。”
但他的叛逆心理这时候却帮了大忙,“我小时候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就这样跟所有人赌着气,也跟自己较着劲,李彦宏考上了升学率很高的阳泉一中,并且变得老实起来,一心苦读,终于考入北大。
之后李彦宏依旧是拧着劲的,本来念的图书情报系成为他出国的阻碍,最终通过计算机专业拿到赴美奖学金。貌似错误的专业选择,却给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打下了基础,貌似叛逆的不服输性格却让他趟出了创业之路。与其他互联网CEO不同的是,李彦宏技术范儿的DNA让他关注技术创新和商业智慧,而非讲求大环境的助推。
回忆童年放弃唱戏,李彦宏觉得他“当年的放弃挺好,因为技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如果他没有放弃,今天社会恐怕会少一个新经济的精英,而大抵只能用别的搜索引擎(比如Google)去搜索,他这样一个也许并不知名的晋剧演员的名字,在Google上是否能找到也是个疑问。
后来有人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这段少年时期的插曲做了另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
整编 | 韩哲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