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党组织发展及历任书记1927-1985

顶级历史厨师 2024-10-30 04:02:45

井陉党组织发展历程组建初期(1925—1927·7):

1925年,马列主义开始在井陉传播,进步青年回县宣传革命思想。

1926年秋,建立井陉县第一个党小组,党员人数逐渐增加。

1927年初,成立中国共产党井陉县特支委员会,赵玉祥任特支书记。

党组织在农村、煤矿和学校中迅速发展,1927年7月党员发展到50余名。

土地革命时期(1927·7—1937·7):

利用国民党县党部招牌掩护,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继续活动。

发展工会、农会和党组织,扩大党的影响。

在煤矿和农村进行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抗租抗债。

组织平民夜校,向劳苦大众宣传教育。

开设启化书局,作为党的活动地点和联络处。

发动农民进行斗争,如东元村争夺三官庙地基的斗争。

1927年初党员发展到20名,成立特支委员会。

1927年7月党员发展到50余名,特支转成为县委。

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井陉、正丰两矿工会相继成立,组织工人纠察队。

横涧、威州、台头一带农村,三分之二建立了农会。

全县3000名工人加入工会,4000多农民加入农民协会,20多个村庄建立支部或有了党员,党员总数达100余名。

党组织领导的重大斗争:

骡伕请愿斗争:1927年秋和1928年春,县委两次发动骡伕请愿斗争,要求当局解决摊粮派款问题。第一次成功迫使当局答应骡伕回家的要求,第二次斗争失败,组织领导者被捕。

驱逐警察分局长的斗争:1928年1月26日,县委领导3000多名农民、矿工冲进警察局,公审并驱逐贪腐的警察分局长霍纯喜,成功迫使其退出赃款并被撤职。

形势变化与党组织应对:

1928年初晋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占领井陉,地主豪强建立反动机构,红色工会和农会被迫解散或停止活动。

国民党进行“清党”活动,井陉党组织遭到破坏,县委负责人董希儒被捕。

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建立秘密通讯处,县委迁至张家井,设多个接头点。

党组织转入地下后的活动:

1928年9月初,县委在段庄村北仙翁山召开会议,讨论党组织转入地下后的联系和活动方式。

组织单线联系,继续以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一些同志因形势恶劣调离,上级指派新人主持工作,提拔工人和农民参加县委领导。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井陉党组织在特定历史时期活动的历史记录,主要介绍了党组织在井陉地区的发展、斗争和破坏,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建。以下是对这些核心内容的简要概述:

党组织恢复与发展(1929-1930年):

1929年5月3日,县委发动党员散发传单,破坏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游行。

在井陉、正丰两矿组织赤色工会小组,并举行数次罢工运动。

1930年5月28日,国民党查封党的联络处,逮捕多名党员和工会积极分子,县委领导人被迫转移。

党组织重建与活动(1930-1933年):

1930年底至1931年初,高鹤令和徐三毛恢复组织县委工作。

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兄弟会”、“朋友会”、“煤窑会馆”等。

1932年春,在威州高小建起支部,并在附近村庄建立“互济会”、“平民夜校”。

1933年初,领导威州高小学生驱逐反动教师和国民党区分部书记的罢课斗争。

党组织破坏与重建(1933-1935年):

1933年3月,中共直中特委书记李耕田被捕,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1933年4月至10月,多名党员被捕,井陉党组织第三次遭到破坏。

贾良田恢复部分党组织,单独组织起县委,活动了近两年。

党组织再次破坏与抗战开始(1935-1937年):

1935年7月,井陉党组织划归直西特委领导,贾良田任特委组织部长。

1935年末,特委书记张庆德叛变,贾良田被捕,于1936年4月22日英勇就义。

井陉党组织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直至抗战开始。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党组织重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井陉县的党员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恢复联系。

原井陉党负责人赵玉祥、李悦民、孙雨培等与特委接上关系,参加了党员活动分子大会。

工作团回县开辟抗日工作,宣告成立“井陉县路北抗日政府”,但遭遇袭击被迫撤回。

武装力量的建立与发展:

1938年初,特委调整干部力量,重新组成“井陉工作团”,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在井陉矿区,由钮海丰、高先畴等人组织起矿工游击队。

农民武装、自卫队等相继成立,经过整编,部分编入边区部队和平、井、获游击队。

政权建设与群团组织:

1938年5月,区政权以及各相应的群团基本建立。

6月,成立“井获联合办事处”,8月成立“井获抗日县政府”,下设民政、司法、教育、实业等科。

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大力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到年底,百分之七十的农村都有了党组织。

路南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937年11月,一二九师以晋冀鲁豫为中心,开创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成立“井陉县路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和“井陉县路南抗日县政府”。

5月,冀西特委恢复路南抗日组织,县自卫队再度成立,县委书记和部长等职位进行调整。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938年冬起,井陉县路南、路北县委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政权和武装,展开保卫根据地的斗争。

实施“二五减租”、借粮运动等,改善民生,巩固根据地。

到1940年,游击队扩大到1,145人,新战士入伍438人,党组织得到加强。

反磨擦斗争与宪政运动:

领导全县人民展开反磨擦斗争和打击汪派的群众运动。

1940年2月至8月,开展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选举村区人民代表,成立代表会,改造村、区政府。

村、区、县选民参选率达到80%以上。

应对敌人封锁与扫荡:

1941年秋,日军加强封锁,修筑据点、碉堡,构置囚笼网。

根据地范围缩小,路南根据地仅有13个村庄,4,000余人;路北根据地有20余个村庄,10,000余人。

实施“巩固基本区,突出边缘区,缩小敌占区”的方针,加强党对武装组织的领导。

整风运动与大生产运动:

开展整风运动,主要负责干部分批分期到边区参加整风学习。

实施大生产运动,干部和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做到自产自给,生产有余。

反特务斗争与查检运动:

1943年冬,领导根据地人民展开反特务斗争,打击封建地主和汉奸特务分子。

1944年冬和1945年春,进行大规模的“查检运动”,加强生产运动的领导,为大反攻作物质准备。

根据地发展:路南根据地发展到45个村,人口增加到2万4千人;路北大部分地区变为根据地和游击区。

参军参战:1945年8月,300多名路南民兵整班整排加入部队。

受降交涉:日军投降后,路南、路北县委成立受降交涉小组进行受降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进驻:1945年9月,国民党侯如墉部进驻井陉,伪县长王景岳改编保卫团和矿警为国民党军队。

内战准备:井陉党发动群众,组织力量,进行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准备内战。

土改运动:1946年7月,路南、路北县委召开干部扩大会议,部署土改工作,出现一些“左”的倾向。

军事行动:

地方武装反击:井陉驻敌从1至6月份,向解放区边缘村庄进攻五、六十次,县大队、独立营配合主力部队反击。

正太战役:1947年4月16日开始,县委组织作战指挥部,解放井陉矿、井陉城和威州。

民兵和群众参与:

参军动员:1946年4月,县委发出紧急动员令,3000余名青年参军。

破坏铁路:井陉解放后,组织民兵和群众破坏80余里长的铁路,防止敌人反扑。

善后工作:

工作组进驻:井陉解放后,两县委派工作组进驻井陉城,进行善后工作。

井陉县的解放与初期斗争:

1946年,路南县委、县政府迁至梅庄,路北县委、县政府迁至贾庄镇。

1946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城关一带发动武装暴乱,被县委领导下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平息。

1947年11月,南北两县委组织民兵和担架队支援解放石家庄的战斗。

土地改革与整党运动: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县区级以上干部参加传达贯彻会议。

1948年1月,县区级以上干部学习土地法大纲,并进行以“三查”为内容的整党。

1948年2月至3月,井陉路南、路北两县合并,县委机关搬进井陉城。

支援前线与扩军工作:

从1947年秋到1949年春,井陉县委领导下的民兵和民工参与了解放石家庄、保北、晋绥、太原、京津五大战役。

1949年2月前后,4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或北上。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冬起,县委落实“土地法大纲”,向农民颁发土地所有证,组织互助组。

1951年2月,召开中共井陉县党员代表大会,通过镇压反革命、建立互助组等决议。

1951年6月,进行整党工作,纯洁革命队伍,推动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治运动与社会发展:

1951年2月至10月,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2年上半年,开展“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

抗美援朝运动期间,发动全县人民捐献“飞机”“大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农业合作社:

1953年9月,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学习、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到1951年9月,全县共办初级社1,055个,入社农户占全县农户的72.8%。

1956年1月,县委报告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3月中旬,共建立高级社263个,入社农户达99%。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组织建立起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

从1955年8月起,县委在全县干部、职工、教员中开展肃反运动,到1958年春结束,纯洁了革命队伍。

整风反右斗争与党代会:

1957年7月,县委在党政机关干部、厂矿职工、教员、工商业工作者中进行整风反右斗争,错划一批人为“右派分子”。

1957年12月22日至26日,举行中共井陉县第二届党代会。

人民公社与“左”的思潮:

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迅速办起人民公社,实现政社合一。

提出“十年道路,一年走完”等不切实际口号,带来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与整党整社:

1959年10月,县委二届四次扩大会议后,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在农村分期分批进行整党整社,解决“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问题。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井陉兴起,县委成立文化革命办公室。

1967年3月,驻井陉部队和县武装部成立“支左领导小组”,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1968年3月,县革委成立“无产阶级群众专政指挥部”,宣布“清理阶级队伍”开始。

整风整社与四清运动:

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县委进行整风整社,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

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开展“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清思想”的四清运动。

整风运动:

1971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县委在上安公社白王庄大队进行了整风运动。

参加人员包括工委、公社书记、县委委员、县直机关负责人等。

整风的主要内容是整顿班子的“软、散、懒”等问题。

新时期开始后的政策调整: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78年起,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全县四类分子进行了评审,对1957年“反右”斗争中所定的右派分子进行了平反和甄别。

1979年1月,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机构改革和恢复:

1979年春,县委改革了全县农村行政体制,由大队革委会恢复为大队管委会。

9月19日,县委、县革委正式分设办公。

领导班子调整: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指示,从1983年9月开始,县委五大班子(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常委、政协、县纪委)首先进行调整。

11月中旬开始,新班子又对县直各中层班子进行了调整。

1927—1936历任县委书记及负责人:

赵玉详:籍贯为井陉县东元村,任职时间为1927年7月至1929年1月。

贾德功:籍贯为井陉县东元村,任职时间为1929年2月。

高永峰:籍贯为陕西,任职时间为1929年3月至8月。

孙雨培:籍贯为平山县寺庄,任职时间为1929年8月至1930年。

高鹤令:籍贯为邢台市,任职时间为1930年至1931年。

徐三毛:籍贯为大名县,任职时间为1931年。

张庆德:籍贯为井陉县秋树坡,任职时间为1931年。

贾良田:籍贯为井陉县冶里,任职时间为1932年至1936年4月。

路北地区干部任职情况1938年至1948年

赵玉详:籍贯井陉县东元村,任职时间1938年2月至1938年12月。

范风岐:籍贯平山县东冶,任职时间1939年1月至1941年1月及1943年1月至1944年4月。

夏荫楠:籍贯满城县方顺桥,任职时间1941年2月至6月。

李芳林:籍贯平山,任职时间1941年7月至1942年12月。

贡文屏:籍贯获鹿县新寨,任职时间1944年5月至1947年4月。

张文:籍贯井陉矿区张家井,任职时间1947年5月至1948年1月。

路南地区1938年到1948年间干部的任职情况

李震:籍贯不详,任职时间为1938年1月至5月。

池必卿:籍贯不详,任职时间为1938年6月至7月。

张增堂:籍贯为赞皇县北水峪,任职时间为1938年8月至12月。

智化日:籍贯为元氏县北岩村,任职时间为1939年1月至11月。

梁敏章:籍贯为井陉县南方岭,任职时间为1939年12月至1940年9月。

李芳林:籍贯为平山县,任职时间为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

李庆荣:籍贯为井陉县北良都,任职时间为1941年7月。

贾永秀:任职时间为1941年8月至1942年3月。

蔡竞:任职时间为1942年4月至1945年4月。

安庆山:任职时间为1945年5月至1946年3月。

张式楷:任职时间为1946年4月。

张克谦:任职时间为1946年至1947年1月。

王炎:任职时间为1947年2月至1948年1月。

1948年至1985年书记任职情况

0 阅读:0

顶级历史厨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