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与智己的“逆战”|人物

autocarweekly 2023-01-17 14:40:26

文|乔伊

智能时代,汽车究竟该有什么样子?

驾驶,在属于未来的汽车世界里,到底还有多重要?

这是如今所有还在造车,想要造车的品牌,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不过,从特斯拉诞生起,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甚至,早在特斯拉之前,人们就已经无数次地畅想,让汽车变成一个移动的万能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干所有的事情。当然,此时的你或任何人,都已经没有心力去管驾驶了。

如果说,在那时,这依然是个幻想。那么,当智能驾驶辅助、甚至比它更进一阶的自动驾驶开始被提上日程,甚至逐渐开始在道路上实际应用后,似乎驾驶需要技术这件事,正在随着上一个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

但,似乎有人,并不这么看。

是的,我说的是如今依然在猛打驾控的智己汽车,以及它的联席CEO——刘涛。

尽管同样是搞智能、同样是搞新能源,但刘涛以及智己,似乎从来没有打算完全挤在智能驾驶这条路上去“卷”。更多时候,你会发现刘涛确实在造智能汽车,但究其核心,还在于那个“车”字。

锚定驾驶

除了赋予品牌个性,更找到了一条好路

在去年年末,刘涛在上海亲自发布了智己汽车的第二款产品——智己LS7。不出意外,这一次官方对LS7想要呈现的,依然是智能时代汽车的样子。

这并不是一个新口号,从L7开始,刘涛就大力地想要宣传智己所造的车,就是“智能时代汽车该有的样子”。但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样子不同,智己并非一味地搞智能,而是更多地聚焦在车辆是否好开之上。

首先要明确的是,智己的产品从来也没有放弃过智能。他们同样在进行着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研究,这从品牌成立之初就拖着阿里巴巴、张江高科一起打造,就能够看出端倪。同样的,关于激光雷达、Orin芯片等等属于前沿的硬件,智己也一直在试图融合、升级到自己的汽车产品之上(比如不久前刚上市的LS7车型上,就能看到车顶的激光雷达)。

但如果非要选一个突破口,刘涛选择的却是传统汽车品牌、或者说传统德系汽车品牌的强项——驾控。

驾控从来也不是一个新方向,但似乎是个在智能时代,新造车厂牌们很少选择走的方向。

理由很好理解,首先主打驾控需要的是非常强大的体系支撑力,需要的是对于汽车的认知更全面、造车的积淀更深厚。这对于带着资本的期待,希望快速催熟的新造车厂牌们而言。一是没有,二是等不了这个时间,着不起这个急。

其次,在过往的汽车时代中,关于驾控的标签已经早就被瓜分完了。不论是刘涛和他背靠着上汽集团的智己,还是任何一个全新的厂牌,想要去挑战,重新在电动时代划分在驾控世界中所占的地盘。一是没必要,二是难度高。

因而,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所有的新造车品牌,都在挑战BBA现有的地位。但几乎都是在科技层面、用户层面,以及市场销售层面,进行有限地尝试。但如果说,真的要在产品性能上,尤其是德系车最擅长的驾控体验这一块进行“硬刚”,则似乎唯有智己。

这从智己L7推出时,所打出的那句口号——"新世界驾控旗舰”,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了。

这样的产品逻辑、乃至品牌逻辑,与刘涛毕业于吉林工大的理工男学业背景,以及在上汽集团20多年间,几乎都在和产品打交道的职业背景分不开。

所以,刘涛意识到了。虽然智能驾驶在未来必然成为所有人研发、追赶的主流领域,但在现阶段,一方面由于技术的瓶颈,另一方面是遇到了法律法规的瓶颈,导致几乎所有在赛道上跑着的品牌们,如今都只能停留在L2级智能驾驶辅助的层面上,难得寸进。

此时,参与竞争就需要回到造车的最初始状态上了。既然暂时还不能把方向盘交给车,那么自然要提供给开车的人一个更好的驾驶体验。敏锐意识到这一点的刘涛就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们要把驾控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底,要让智己L7的操控有质感、越开越好,成为让人上瘾的车。”

刘涛是这样说的,智己也是这样做的。

你一定还记得在去年的上半年,上海疫情最为艰难的时间段内,智己汽车在上海的天马山赛车场,为智己L7举办的那场直接、生猛的发布会。在这场发布会上,刘涛身着一身工程师装束,与著名的F1主持人李兵一起,见证了智己L7成功挑战“电动汽车在湿滑路面漂移距离最长”的吉尼斯纪录。

在智己L7之前保持这项纪录的,是保时捷的Taycan。

要知道,在智己L7还在内部调试阶段时,英国人没有兴趣调校L7。直到智己不远万里把L7运到英国,威廉姆斯团队总监亲自感受了一番后,才达成了共识:“IM L7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erformance cars we have worked on.”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L7共进行了两轮调校。第二轮调校时,刘涛甚至亲自上阵,带队成立底盘攻坚组参与底盘升级和调校。显然,作为一个拥有工程师思维的理工男,刘涛所做的并不只是下指令,更多时候他会亲自去试、去调,因为他并不是在打造一款产品、商品,而是一个能够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与此同时,如果你关注细节,你会发现发布会录像中,刘涛所穿那套衣服其实是精心挑选过的。在那件衣服左胸部位的智己LOGO对称的右侧位置上,清楚地印着几个重要的供应商,除了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团队外,还有倍耐力和布雷博。

这就是刘涛的狡黠之处,他可以默默无闻地在背后,花大代价,大成本去打造一款开起来非常棒的车。但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只想让你在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团队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顶级供应商的支持,必须被更多的人了解到。

而他,就是最好的宣传者。

因此,刘涛会在更多的场合,宣传智己汽车与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团队,在英国的赛道上,如何艰辛地调试、调校车辆关于驾驶、关于反馈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觉得,“你可以把全世界最好的转向机、悬挂、电控悬挂、后轮转向堆到一起没问题,如果足够有钱。但是你不能做到的是调校”。

同样,他也会告诉每一个用户、潜在用户,“智己一定要把机械素质做到最好,在机械素质层、原生架构层,真正从用户角度考虑,带来最好的体验。”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智己L7在不久之前,挑战了浙江赛道,并打破了最快圈速。

对于刘涛来说,选定最传统的驾控,在智能汽车时代,是一件特别反传统的事。因而,更多人关心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涛或者智己的底层逻辑,究竟在何处?

底层逻辑

车,决定了智能的天花板

智能汽车制造的底层逻辑,其实如今已经开始变得有些分化。

这样的分化,其实由制造智能汽车的厂商的属性而定。对于新厂牌来说,希望能够跳开原本的造车逻辑,直接迈入自动化时代。这是由于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资本,再从头将以往传统汽车品牌百多年来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

速通,是最低成本且最高效的一条路。

因而,我们看到智能汽车的智能机器人化、智能手机化。手机厂商开始造车、汽车厂商开始造手机。甚至雷军曾说:“智能汽车会蜕变为一个纯粹的消费电子产品。”

对于这个逻辑,老牌汽车厂商是无法接受的。打造更好的车,首先它得是车。这些老厂牌并不排斥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来临,但以往数十年、甚至百多年的造车经验,对于汽车的理解,并不需要放弃,也没有任何放弃的理由。

所以,我们看到了德系大厂们,纷纷推出了或豪华、或优质驾控的电动车产品;日系的本田,也试图将电动车的产品特性、使用质感尽可能地向以往人们所熟知的本田燃油车方向靠拢。

简单来说,能源形式可以变、智能水平可以提升,但车,依然是车。

而刘涛与他的智己,就是这个逻辑的忠实践行者。

在刘涛看来,“汽车不会像手机那样,靠一个长板就通吃市场,智能时代的车,操控、自动驾驶、用材、品质感、智能化一样不能差。”

汽车首先是要超脱于手机的存在,毕竟“人和手机乃We carry the phone,人和汽车却是Car carries us。因此,现在汽车制造固然要重视软件学习,但机械素质也必须满分。”

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也是推动刘涛打造驾控更好的智己汽车的一个重要底层逻辑。

在这个逻辑框架内,智能汽车的智能如果遇到了瓶颈,则必须要开发出更为有优势的长板。而驾控,则是刘涛选择的那块“长板”。与此同时,这块长板与智能驾驶辅助,乃至自动驾驶之间,并非平行的两个模块,而是互相支持的关系。

在此前,刘涛就曾说过,更好的性能其实代表的是更好的安全性。这个安全性,其实可以从机械与智能两个层面来理解。

在机械层面,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更精准的转向、更迅捷的加速,更高效的制动,在日常的驾驶中,能够带给驾驶者如臂使指般的使用体验。而在遇到危险时,车辆能够与人的应急反应更好地配合,显然是能够极大提高车与人的安全系数的。

而在智能驾驶层面,高性能的意义就更重要了。因为,一旦智能驾驶开启应用,人的介入程度会很低、直至消失。此时,车辆的机械性能,能否匹配到更好的操控逻辑,有更快的车机响应速度,其实在更大程度上能够规避各种危险状况的出现。

要知道,软件是可以升级的,但经过反复调校、标定的汽车主体硬件,在日后的使用中,是很难升级的(即便可以提升,成本也很高,成果也有限)。因而,软件并非是智能汽车的天花板,而车辆包括底盘、制动、转向等等在内的汽车主体硬件,才是。

正如刘涛所说:“关注车的机械结构,再看车的数据,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是好车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我们把安全坚守在赛道级的标准之内,体验可以OTA,但生命不能OTA。”

刘涛曾表示,“软件上智己可能会慢一点,但软件的成熟度需要达到99.9999%”。但在此之前,“极致的架构等于安全边际的提升”,显然说的也正是这个逻辑。

这,才是建筑在赛道体验、更好驾控性能这两个浮于表面的标签之下的,智己汽车打造更好智能驾控的底层指导逻辑。

结语

对于刘涛来说,选择将智己这个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打造成驾驶操控更好的品牌,无疑是一个另辟蹊径的玩法。

但,如果在此之前,就想清楚了要给消费者呈现什么样的产品;如果在此之前,能想清楚驾控并不仅限于驾控,更是开启未来更好的发展方向的钥匙,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当然,如今摆在刘涛与智己面前的,还有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但如果秉承着造一款好车的初心,以及坚持着工科男所应有的执拗,坚持走下去。

市场,必定会给出一个公正的、正向的反馈。

而刘涛与智己的“逆战”,应该会有一个更值得期待的2023年。

0 阅读:105

autocarweekly

简介: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