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圣地,曼陀罗花开,大理鸡足山华严寺明代古茶花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8-14 15:37:44

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是迦叶尊者的道场,著名的佛教名山,因此留下大量的名胜古迹、珍稀花卉和一些树木奇观。在鸡足山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树木基部有树洞,其实这是当年山上迦叶一派苦修僧人修炼的地方,这些苦修僧人不住庙宇,而是在林中搭建草棚居住,在树洞修炼,树洞就是他们特意制作的。方法是在一棵树的底部先去掉一块树皮,然后挖掉部分树干,用火灼烧里面。经过一段时间,外面树皮恢复,再继续用火灼烧里面的树干,慢慢地里面就会形成一个可以修炼的树洞。

苦修僧人还有一件宝物就是制作树莲,方法是在一个树桩上用火炭向下灼烧,让其慢慢凹下去后,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距离将树干分割,就形成一朵树莲。当然树洞和树莲的制作非常需要技巧,不是所有的都能够成功。自从鸡足山开发旅游收费后,这些苦修僧人就消失了,只有这些树洞和树莲留存下来,成为一种极其奇特的景观。

苦修僧人制作的树莲

苦修僧人制作的修行的树洞

崇祯11年(1638年)12月22日,徐霞客带着静闻和尚的遗骨和他刺血写成的《法华经》来到鸡足山,完成好友的遗愿,真实地诠释了什么叫一诺千金,生死不渝的友情。在鸡足山,徐霞客详细地记录了这里的道路、建筑和植物,尤其特别记录了传衣寺的古松和净云庵的茶花:

“其南即为传衣寺,寺基开爽,规模宏拓,前有大坊,题曰‘竹林清隐’,乃直指毛堪苏州毛具茨也。所命,颇不称。上又一直指大标所题古松诗,止署曰‘白岳’。古松当坊前,本大三围,乃龙鳞,非五鬣(liè)。山间巨松皆五鬣,耸干参天,而老龙鳞颇无大者,遂以纠拿见奇。干丈五以上,辄四面横枝而出,枝大侔于干,其端又倒垂斜攫,尾大不掉,干几分裂。今筑台拥干,高六七尺,又植木支其横枝,仅免于裂,亦幸矣。由梯登台,四面横枝倒悬于外,或自中跃起,或自巅垂飏,其纷纠翔舞之态,不一而足,与天台翥(zhù)凤,其一类耶?”

徐霞客在在《鸡山志略一》对传衣古松写道:“鸡山之松,以五鬣见奇,参霄蔽陇,碧荫百里,须眉尽绿,然挺直而不虬,巨润而不古。而古者常种也,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缨络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不意众美之外,又独出此一老。”最终,徐霞客将这么壮观奇特的古松列为鸡足山十景之一——传衣古松。

鸡足山传衣寺古罗汉松

传衣寺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以待弥勒处,故以此名寺。传衣寺最初建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性玄创圆信庵,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李元阳建传衣寺。隆庆年间(1567~1572年)遭火灾,万历三十年(1606年),寂观重修,康熙八年(1669年),心怡、源泉重修。现在传衣寺已经只有遗址,那两棵遒劲如苍龙的大理罗汉松树现在也只剩下干枯的树干。

大理罗汉松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已被列入国家极危物种名录,是云南省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因种子长在神似莲座的叶片中央及肥大鲜红的种托上,形似庙内身披袈裟的罗汉,故得名“罗汉松”。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大理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000米的地区。英国植物学家福雷斯特在他第四次探险(1917-1920年)时,在大理苍山南坡发现并采集了她的标本,1920年,植物学家Craib和斯密思将她命名为Podocarpus forrestii Craib et W. W. Smith。后来中国植物学家冯国楣根据英国学者的记载,长期在云岭山脉进行考察,发现这种罗汉松数量稀少,而且跟其他罗汉松品种存在差异,为大理特有物种,因而定名为大理罗汉松。1969年,龚正坤在对云南高山花卉种质资源进行野外调查时,意外发现鸡足山传衣寺寺院门前的古罗汉松,这两棵罗汉松才再次引起关注。

华严寺古茶花

据说古印度有一个龙王用洪水淹了那竭国,然后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降龙尊者修炼了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于是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终得正果。在入定前,佛陀传衣迦叶尊者时,并传两株扶持正法的松树于传衣寺门前,永驻世间,后人称其为“罗汉松”。传衣寺贮藏佛经的锦云楼前有古茶花一株,花开时,枝头千朵,堆积如锦。锦云楼四周遍植各色杜鹃,灿烂盈庭,楼因此得名。传衣寺寺门外有大石坊,古罗汉松正当坊前,左雌右雄,石坊上有明代王元翰书写的对联:“花为传心开锦绣,松知护法作虬龙”。不过时至今日,古松和古茶花都已经没有了,只有凄凄的荒草和杂乱生长的竹子。

同一天,徐霞客看完了传衣寺的古松,继续前行,来到净云寺,看到这里的茶花正盛:“先是余过止止庵,一病僧留饭,坐久之,见其方淅米,乃去,饭于净云僧觉心处,遂入参寺中,入其西藏经阁。阁前山茶树小而花甚盛,为折两枝而出。”不过净云庵现在也是一片废墟,徐霞客见到的茶花也早已踪影全无。

华严寺古茶花

华严寺古茶花

现在鸡足山最为游客称道的是三株古山茶,两株在华严寺,一株在慧灯寺。山茶分单瓣类、复瓣类和重瓣类,生长于鸡足山华严寺、慧灯庵的三株云南古山茶属于重瓣类,花期较长,观赏价值较高,每年春节期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如同身着粉红罗裳的佳人,艳而不俗,柔而不弱,成为鸡足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华严寺如今是一片废墟,只留下一株五裂槭和两株茶花。古人常将槭树称为“枫”,而这株高达20余米的槭树,每年8月便叶红如花,成为鸡足山最早的报秋树。华严寺旧址上的两株古茶花,尽管许多人根据花型认为她们一株是九心十八瓣大红狮子头,另一株是菊瓣绯红通革片,其实她们真正的学名都是“半重瓣”这种茶花。一株树高8.8米,胸围118厘米,每朵花有16~18个花瓣。经过复壮处理后,开始枝繁叶茂,花朵红艳,花姿丰盈,端庄高雅,花开时节,灿若云霞,华照四野。另一株树高7.8米,胸围130厘米,每朵花有16~17个花瓣。不过这株茶花树树势极差。叶片数目极少,花苞极少,处于濒死的边缘。

华严寺古茶花

华严寺古茶花

站在华严寺遗址,透过满树茶花,远眺蓝天白云下的金顶楞严塔,这便是现在鸡足山十景之一的“茶映宝顶”。华严寺是嘉靖年间(1522~1566)真圆法师从南京来此建庵,人称“南京庵”。后来黔国公捐资命张举、郭子荣总管扩建为寺,并根据《华严经》而取寺名为华严寺。万历四十三年(1615)遭火灾焚毁,后由海川向张举、郭子荣募化重修,丽江知府木增建花红阁。一般茶花栽植都与寺庙建设在同一时期,据此可以推算这两棵茶花距今约有400多年的时间。

陈大猷,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云南副使。他在云南任职时看到茶花后,情不自禁写出《看茶花》一诗:“名山虽浪迹,四海已有家,幸有鹏游好,来看野寺花,高枝低夕照,丛萼带晴霞,怪东寒梅瘦,当春艳己赊。”1990年3月21日《云南省志·古树名木志》编纂办公室派人到山上考察后,将这两株古山茶花列入省级古树名木加以保护。经过专门保护,古老山茶再现勃勃生机。

1 阅读:5

评论列表

蒋云强_学佛人

蒋云强_学佛人

2
2024-08-14 19:39

阿弥陀佛[祈祷]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