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封建制度》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的制度

今咯儿爱史评 2024-03-20 10:05:45
概述

封建制度(英语:Feudalism),在中国指殷周政制,尤其是指西周盛行的“封国土,建诸侯”之制;在日本指明治维新前七百年这一时期的制度,尤其是指德川幕府的幕藩体制;在西欧指各国中世纪的制度,因其有共通的特征,故以“封建”。

在中国大陆地区,“封建”的含义由于陈独秀“封建=前近代=落后”等式,把“封建”从一古史概念,歪曲为了陈腐、落后、反动的制度及思想的代名词。

加上来自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理论与语汇,经过列宁创发,斯大林定型并强化。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左派学者为迎合政治需要而指鹿为马,导致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周朝被指为“奴隶社会”,而“废封建,立郡县”的秦始皇则被称为“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由此提出“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一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的变化,学界的思想禁锢松动,加上与国外学界的交流,郭沫若所建构的泛封建观受到大陆学界的广泛质疑,在实事求是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被解构,大陆地区主流的历史学者已不再使用郭沫若的泛封建观研究中国历史。

中国封建制演变简表

朝代

君王

制度

封建制阶段

汤、盘庚、武丁等

已有许多以姓氏为单位的封国

封建制萌芽

姬昌(追封周文王)

在王内用分封制使周扩展领有的土地

西周

周武王

武王伐纣后大封建(同姓封、异姓封),天子称诸侯为“友邦君”,君臣名分尚未明确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封建制确立并进入鼎盛

周成王及以下诸王

周公东征后在更广大的领域分封亲威、功臣,周天子确立为诸侯之君,乡遂制度形成、国—野对应。田里不鬻

东周

春秋时代

周平王至周赧王,五霸等诸候战国七雄

封建之权从天子下移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私田、公田并存,田土可以买卖,七雄成独立的郡县制君主国,实行赐爵食邑制

封建一郡县并行

封建解纽

战国时代

秦始皇帝

实封废弛,虚封沿袭。郡县制完备,官僚制定型

封建制废除

词义源流

汉语“封建”一词的本义是指殷周分封制度,又延及后世各种封爵建藩举措,《文献通考》:“列爵曰封,分土曰建”,还指涉与分封制相关的朝政、官制、人身关系、土地制度、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等。此为古时不刊之论。

自东周以降“封建”“郡县”两制并行,秦以后“郡县制”占主导,封建虽仍继续,然其内容与形态已不复旧规,故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同为“封建”之名,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封建”特指殷周政制,尤其是指西周盛行的“封国土,建诸侯”之制,其时尚无“郡县制”与之参照。西周封建,除“天子建国”(周王分封诸侯,使其建立诸侯国)外,还有“诸侯立家”(诸侯在封国内以封赐采邑方式分封卿大夫),后者在秦汉以下的“封建”中已被取消。

广义的“封建”是狭义封建的延伸,包括秦汉以降在“郡县制”主导下推行的“封爵制”,内有“实封”与“虚封”之别,“实封”如西汉初、两晋、明初的诸王;“虚封”指各种“封而不建”的情形,如秦的封爵而不授土,或明朝永乐年间以后的封爵、授土而不临民。《文献通考》还把唐末藩镇纳入“封建”,称唐肃宗、唐代宗以下,“强藩私其土地,甲兵而世守之,同于列国”,遂将唐朝天宝年间以后的藩镇列入“封建”。另外,汉朝、唐朝以下诸朝还把颁赐周边属国纳入“封建”,此亦为广义封建的一项内容,后世还将军阀割据、贵族专权称之为“封建势力”,也是广义封建的用法,大体切合“封建”的“分权”含义。

但是,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封建”的含义在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的陈独秀那里发生变化,陈独秀的“封建=前近代=落后”等式,把“封建”从一古史概念,使用为“前近代”的同义语,成为与近代文明相对立的陈腐、落后、反动的制度及思想的代名词。此为“封建”概念歪曲之始。

然而,陈独秀此一激进主义命题,尚未赋予理论形态。真正对近现代中国人的“封建观”发生大作用的,是来自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理论与语汇,而其核心观念则由列宁创发,斯大林定型并强化。为了世界革命的政治目的,全世界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历史皆必须纳入“历史五段论”,按照《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线性史观,遵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故而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如直线一样按前四阶段走,最终就无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没有向当地输出革命的法理了。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左派学者,为了政治的需要,抛开事实不谈,指鹿为马,把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周朝,指为“奴隶社会”,将“废封建,立郡县”的秦始皇称为“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由此提出“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一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大陆地区不容置疑的铁论。

由于1950年代以后泛化封建观的普及与“法定化”,中国大陆地区之人已习惯于将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事物、思想乃至人物,全都冠以“封建”,形成一系列“泛封建短语”,诸如:

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帝王;封建皇权;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把头;封建文人;封建意识;封建糟粕;封建迷信;封建脑筋;封建礼教;封建包办婚姻;……

“封建~”成为二十世纪大半个世纪的流行贬义词集群,六七十年代还有“封资修”提法,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相组合,并列为“打倒”对象。

这些熟用了大半个世纪的词汇,所含概念多存内在牴牾,其基本症结在于:将封建主义与集权主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领主经济与地主经济这三组互不兼容的概念混为一谈。例如“封建地主阶级”:既然是“地主”,土地便可以自由买卖,怎能加上前置词“封建”?(“封建”义为土地由封赐而来,是不得转让、买卖的。)又如“封建帝王”:既然是中央集权的“帝王”,郡县制为基本政制,却被冠以“封建”(“封建”义为“封土建国”,贵族分权、政权分散,是“封建”的特质)“封建官僚”亦然:既然是朝廷任命的流官,“官僚”前却置定语“封建”(“封建”义为权力、爵职由封赐所得,世袭罔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泛化封建观的长期濡染之下,中国大陆地区之人对上列短语早已习以为常,反复使用,以致“封建”成了代人受过的、普遭詈骂的专用词。

然而,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为政治服务而创造的理论,亦将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失去官方的宠爱。中国大陆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的变化,学界的思想禁锢松动,加上与国外学界的交流,郭沫若所建构的泛封建观受到大陆学界的广泛质疑,而其无法经受学理检验的理论,在实事求是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被解构,大陆地区主流的学者已不再使用郭沫若的泛封建观研究中国历史。

0 阅读:2

今咯儿爱史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