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思王朱聪沬:从郡王到革爵再到庶人,两次酒后无德丢了亲王爵位

楼哥看明史 2024-09-03 21:58:33

前言: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一月,封国大同的代王朱俊杖向当朝天子:明孝宗朱祐樘上奏,请求允许追封自己的生父:武邑怀隐王朱聪沬为代王,并让其神主牌位进入代王府家庙。

辛卯,代王俊杖以其父武邑怀隐王尝以罪革爵,没后复爵赐谥祭葬。今礼应入家庙,奏乞改赐亲王谥号。—《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孝宗朱祐樘剧照

经过礼部的讨论,孝宗最终允许追封朱聪沬为代王,并赐谥曰思。谥法“追悔前过”曰“思”,那么朱聪沬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以至于不能袭封亲王,甚至差点连累自己后代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从郡王到庶人

朱聪沬,生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代惠王朱成錬庶长子,生母王氏。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赐名,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四月册封为武邑王。西城兵马副指挥李真之女李氏,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九月被册封为武邑王妃。

代惠王并无嫡子,且王妃已经去世。按照规矩,亲王有庶子,则不得再册封继妃,这自然是为了防止有人钻漏洞来废长立幼。换句话说,如果不出意外,武邑王朱聪沬在其父去世后,就可以进封代王。

大同代王府

然而意外总是不出意外的发生了,就在成化朝末期,朱聪沬因为醉酒殴死乐工,被明宪宗朱见深下旨革爵。这里我们要做一点说明,所谓的革爵,说简单一点就是革去武邑王的封号,这和降为庶人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革爵的性质比较轻,如果在此后的时间里遵纪守法,那么有很大概率可以复爵。但是降为庶人的话,基本上算是再无翻身之日。

弘治二年(1489年)六月,代惠王朱成錬去世,代王府碰到一个难题:谁来掌管府事并且主持丧仪呢?王府长史司的建议是让朱聪沬管府事,新天子孝宗朱祐樘的意思则是还有再看一看他的表现,于是只是命其戴平巾摄事主祭。平巾,为冠的一种,级别低于皇族所戴的翼善冠。

丙申,代府长史司奏:“迩者代王薨,府事无人管摄。前革爵武邑王聪沬改过自新,乞令复爵管事。”上曰:“聪沬在先帝时犯法革爵,今未宜轻复。姑与敕,令戴平巾摄事主祭。”—《明孝宗实录卷二十九》

代王府前的九龙壁

事实证明孝宗的决定很有预见性,因为到了弘治三年(1490年)七月,朱聪沬被直接废为庶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位酒闷子在居丧期间不但“置酒作乐”,还召妓者入府大跳艳舞。如此行径,连朱聪沬身边的内使(即王府内的宦官)都看不下去,纷纷向其谏言。朱聪沬大怒,对众人“非法拷掠”,甚至还以石鼓压胸、沙袋覆面的手段,接连杀害多人。

承奉正通保溜出王府,准备偷偷入京告状。朱聪沬派王府典膳胡宽等人进行追赶,打算把通保给截回来。未曾想两拨人居然合流,一起到京师将朱聪沬给告了一状。经过山西镇守太监及巡按御史勘实之后,孝宗做出如下裁决:

上曰:“聪沬稔恶弗悛,故违祖训,难居藩辅。降为庶人,并宫眷迁之太原城内居住。”敕乐昌王聪涓摄管府事。—《明孝宗实录卷四十》

首封晋王朱棡剧照

山西境内宗室,向来以封国太原的晋藩为首。道理很简单,因为首封晋王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嫡第三子。而首封代王朱桂,不过是老朱的庶第十三子而已。朱聪沬一家迁居太原,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继承权。

乐昌王朱聪涓,代惠王庶第三子,由于庶次子早夭,他就是伦序最近的代藩宗室。换句话说,现在朝廷让乐昌王“摄管府事”,将来很有可能就会让他来袭封代王。

代王争夺战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局面,朱聪沬的生母,代惠王夫人王氏坐不住了。明朝以“孝”治天下,朱聪沬看来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他毕竟有儿子,这代王的爵位怎么能落到乐昌王手上!

代藩近枝宗室世系图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六月,经过一番串联,王氏,以及代藩各郡王、将军轮番向朝廷上奏,为朱聪沬庶长子朱俊杖求情,认为他年龄尚幼,并无罪过,希望能让他回大同生活。

至是母夫人王氏,及各郡王、将军为其子俊杖累陈哀恳。谓俊杖为代惠王嫡孙,方聪沬犯罪时尚幼,未有知识,乞令回本府居住。从之。—《明孝宗实录卷五十二》

能够提出这个要求,说明王老太太绝不是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人,她很有想法,咱捞不了儿子,先把孙子捞回来,一步步来嘛。此时的朱俊杖只有十二岁,确实很无辜,所以孝宗允许其返回大同。

代王府大门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二月,王氏及代藩宗室再次上奏,表示朱聪沬已经痛悔前过,希望能让他回代王府生活。此外朱俊杖毕竟是惠王长孙,请求让其袭封代王,或者至少“封世孙以典宗祀”。这一次提的要求有些多,被悉数驳回。

上命宗亲、府部大臣会议,谓聪沬系奉旨迁发。俊杖乃聪沬为武邑王时所生庶长子。揆之成宪,难允所请。从之。—《明孝宗实录卷六十》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当年四月,王氏等人改变策略,先是炮轰乐昌王,称其“署理代府事不便”,接着请求赦免朱聪沬,再封其子朱俊杖为代王“以奉祀事”。

大同代王府

代藩宗室屡屡“阖府奏保”,让孝宗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他不做出一定的妥协,代王府有可能就此分裂。最终皇帝陛下做出裁决,命朱聪沬为“革爵武邑王”,在太原府冠带闲住。封朱俊杖为武邑王长子,管代府事。乐昌王朱聪涓回本府,自此以后“不得预代府事”。

从种种迹象来看,朱聪沬虽然酒后无德,但绝不是盏省油的灯。当年年底,这位革爵武邑王写了一封言辞哀恳的奏疏给孝宗,居然就此得以“回本府闲住”,也就是不用再客居太原,可以回到大同代王府生活。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三月,枣强王朱成釨上奏朝廷,请求让朱聪沬复爵,甚至还打算亲自来京师求情。朱成釨,代隐王第七子朱仕壥,即朱聪沬的七叔。其实早在弘治五年为朱俊杖求封代世孙的时候,枣强王便打算“诣阙申请”,可见他是朱聪沬的铁杆。换句话说,朱聪沬还是想自己做代王,可惜孝宗没有遂他的愿。

己酉,代府枣强王成釨再奏乞复武邑王聪沬之爵,且欲自来京陈其事。上曰:“聪沬有罪降革,难以嗣爵。枣强王何为烦词奏扰?又欲违例来京?不许。”—《明孝宗实录卷八十六》

孝宗朱祐樘剧照

结语: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三月十八日,代府革爵武邑王朱聪沬去世,终年三十五岁,谥曰怀隐。出于“亲亲之谊”的考虑,朝廷赐其妃李氏食米岁三百石。

朱聪沬死后,王老太太再次现身,请求让大孙子朱俊杖袭祖爵。孝宗给了朱聪沬谥号,其实就是承认了朱俊杖袭爵的合法性。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十月,阳武侯薛伦持节充正使,吏科左给事中甯举充副使,册封朱俊杖为代王,其夫人张氏为代王妃。

朱俊杖袭爵之后很承老爹的情,也为他争来了代王的封号。当然这位代思王到底有没有追悔前过,那只有天知道了。

2 阅读:427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