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乌尔善担任导演,夏鹏联合执导,胡先煦、李宛妲、冯绍峰主演的《异人之下》作为一部由热门国漫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自上映以来,其剧情结构便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魔改原作”“剧情缩水”“低俗土味”等评价让其原本仅6.4的开分一跌再跌(至截稿已经跌至6.1),不同于去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票房与评分呈反比的态势在上映前两日《异人之下》以超24%的排片占比仅收获不到4000万的票房,而猫眼预测的总票房态势也从3.5亿下调至1.31亿,诚然有漫威大片《死侍与金刚狼》与“沈马”黑马喜剧《抓娃娃》同台竞技,但去年以《封神第一部》狂揽26亿的乌尔善导演在今年如此沉戟折沙却也的确让影迷们大失所望,是“乌尔善严选”失效了吗?
你只有跟他们差不多
他们才可能安心接受你
漫改:改编与原创的平衡之困
米二原著的《异人之下》漫画以其丰富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赢得了大量忠实粉丝的喜爱,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保持对原著的尊重,尽可能还原其精髓,是赢得原著粉支持的关键,然而电影作为一种不同于漫画的媒介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表现手法。如何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改编,使故事更加适应电影的呈现方式,是导演必须深思的问题。
乌尔善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他的改编原则之一是要让未看过原作的观众也能看懂电影,因此对“炁”、异人、派系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一做法虽然有助于扩大观众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原著的紧凑性和深度。
特别是电影后半部分增加的原创剧情,虽然增加了高潮和冲突,但由于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戏剧性,导致原著人物冯宝宝、沈冲、张楚岚的能力值的设定和情节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引发原著粉强烈不满的同时强行段落收尾也让人物比原著平面画作还要更加“纸片”。
角色: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失调
漫改电影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角色适配度。从二次元漫画角色到三次元电影演员的转变,不仅要求演员在外形上与原著角色相似,更要求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有过“封神训练营”成功经验的乌尔善在《异人之下》在角色选角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大部分演员都在努力贴近原著角色的形象特点,比如找到原来在《封神第一部》中饰演雷震子的动捕演员韩鹏翼出演《异人之下》漫画中的小配角只为更好的还原原作。
但是由于漫画与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以及演员个人风格与原著角色的不完全契合,导致部分角色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例如,冯宝宝的选角虽然在外形上尽量追求“三无”属性,但五官过于艳丽甚至带有“网红”气质,与原著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而张灵玉的选角则因为造型不够适配,即使找米二强加白化病设定也被观众反复吐槽“不堪入目”
同时部分演员虽然在外形上接近原著角色,但在演绎过程中却未能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导致角色形象显得单薄而缺乏层次感。例如,主角张楚岚在电影中的人物成长与弧光表现不够明显,前期对隐藏身份的纠结与后期对冯宝宝误会的处理都显得过于生硬和突兀,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叙事:创新与技术的无序滥用
作为改编电影,影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性,但创新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颠覆和破坏,而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
《异人之下》在创新改编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如异人打斗动作的设计、类赛博朋克的风格化统一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等,这些创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影增添了新的看点和魅力,但这些创新是否真正与原著精神相融合,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部分观众认为,电影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原著所传达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
创新改编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创新与观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创新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过度的创新也可能导致观众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异人之下》在创新改编上显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原创剧情的加入虽然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性,但由于改编得过于生硬和突兀,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接受和理解。此外,AI摹片的应用也引发了观众的分歧和争议,虽然乌尔善认为这是一种贴近漫画感的创新尝试,但从真人—漫画这一过程无疑破坏了电影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噱头有余实用不足。
《异人之下》作为国产漫改真人电影的探索者,其制作过程中的匠心与努力确实不容小觑。无论是动漫迷怀揣着对二次元世界的深厚情感,还是影迷们寄予其“救市”的厚望,都充分说明了这部作品承载的期待之重。
《异人之下》电影版在创作上的“发力过猛”,实则是对原著粉需求与普通观众接受度之间平衡点的把握失当。对于未来的国产漫改电影而言,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与满足广泛观众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依旧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