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谢振华调任69军副军长,廖汉生:吃驴子的料,干骡子的活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2023-08-10 10:09:13

1916年9月,谢振华出生在江西崇义县上堡乡甲子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这里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当地的百姓以耕种山地和卖竹木为生,这里本就条件艰苦,再加上地主、恶霸的剥削和压榨,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谢振华11岁时,父亲谢世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村里的秘密党员。

湘南暴动失败后,参加暴动的共产党员谢焕文遭到国民党的追捕,他一路逃到了谢振华家里躲藏。在避难的这段时间里,谢焕文除了保命,等待时局变化外,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将当地饱受压迫的农民组织起来,计划开展新的农民武装暴动。

就这样,谢振华家成为了一个秘密联络点,当时,年幼的谢振华对父辈们所说的“共产党”、“共产主义”等并不理解,但这些却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心中,成为了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来源。

1929年夏天,在谢焕文的领导下,梅隔成立了暴动队,暴动队队长由谢振华的父亲谢世骙担任,郭树声担任政委。

随后,谢世骙率领农民发起了梅隔暴动,上堡乡苏维埃政府也随之诞生。紧接着,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地主武装力量,肃清民团,焚烧鸦片烟等活动在这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与此同时,上堡乡的暴动也影响了周围几个地区的农民暴动,反动派、地主、土豪开始集中一切力量,企图将革命力量扑灭在摇篮中。在游击队和父亲的命令下,年仅13岁的谢振华依然投身于武装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1929年7月,谢振华奉命前往离家60多里的古亭镇侦察驻在当地的保安团。它是赣州地区武装力量最为强劲的一个民团武装,由数百人组成,其中不少参与过镇压湘南暴动。年少的谢振华经常以来姐姐和表叔家里探亲为名,探听保安团的动向。

一天晚上,保安团突然秘密行动,迅速攻进了上堡,残酷镇压当地的游击队。谢振华得知消息立即往家赶去。这时,父亲谢世骙和政委郭树声已经被保安团抓捕着往县城的方向去了,其余的游击队队员被打死打伤。上堡及周边地区一夜之间陷入了白色恐怖中,地主、土豪、恶霸等反动势力到处抓人、杀人。

为了斩草除根,保安团在大街上贴满了抓捕谢振华的告示,在当地乡亲们的帮助下,谢振华得以躲过敌人的重重抓捕,逃到了亲戚家一躲就是几个月。期间,他千方百计打听父亲和郭树声的情况,并同游击队取得联系,一起商讨营救方案。

为了能够成功诱捕谢振华,保安团放出风声,表示用200银元可以换回谢世骙。然而,当200银元上交到保安团后,谢世骙和郭树声还是遭到了残忍杀害。从此,他将杀父之仇记在心底,发誓要永远追随党,听党话,跟党走。

1930年4月,谢振华被派往设在上犹县营前镇河西特委举办的工农干部青年班学习,毕业后,他被安排到崇义县少共县委担任县少先队长。

1932年,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谢振华率领100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主力红军,谢振华进入红三军团政工干部训练队学习。结业后,谢振华被分配到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部工作,担任青年干事兼青年训练队队长。同一年,谢振华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谢振华调任红三军团某新兵营教导员,他认真完成新兵营的集训工作,成功将这批新兵补充到各级部队中。这一年夏天,完成新兵营任务后的谢振华进入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红军干部政治班学习,当时,给他们讲授军事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

1934年8月,毕业后的谢振华担任红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委员,这时他还不满18岁,他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团政治委员。

回到红三军团不久,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便开始了。当时,由于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国际顾问李德的错误理念,给红军主力部队带来毁灭性打击。随着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日渐处于被动的局面,中央最终作出了转移的决定。

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撤离,谢振华率领第十四团参加了掩护行动,在兄弟部队的共同协作下,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战斗,成功拖住了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军,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得以安全撤离。

不久,谢振华又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等战役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多次完成掩护中央机关的任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谢振华提前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奔赴山西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担任人民武装部组织科长。1937年底,谢振华将新征来的1000多名新兵与原先的总部警卫营合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谢振华继续担任团政治委员。

当时,由于八路军刚刚完成整编后不久,许多干部都降级使用,谢振华继续担任团政治委员,足以看出中央对他工作的认可。

1938年4月,谢振华进入延安马列学院继续深造,这一时期,他的政治思想、军事理论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不过,从抗日战争初期的团政治委员,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他依然是团政治委员,这样的经历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

解放战争打响后,谢振华留守华中继续坚持战斗,1948年10月,谢振华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成功完成了分割黄伯韬兵团的重任,为最后取得围歼杜聿明部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49年2月,解放军奉命进行整编,谢振华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谢振华担任第三十军军长。这一年,他33岁,是当时军中最年轻的军长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谢振华一直在部队工作,1962年,他调任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副军长,军长是起义将领董其武。

董其武因为身体原因,常年在北京,军中的事情几乎由谢振华主持。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廖汉生曾对谢振华调侃道:“你这是吃驴子的料,干骡子的活。”从这句玩笑话中,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央对谢振华的信赖。

0 阅读:54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听小书生讲述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