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欲谋逆为由兴起大狱,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的人数逾一万五千,“元功宿将,相继尽矣”,是为名列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此案对后洪武时代的政局造成了巨大影响,明太祖留给太子朱标的武将集团,在朱标去世后被他亲手摧毁,最终导致建文帝几乎无人可用,让燕王朱棣靖难成功。
古代犯人剧照
令人疑惑的是,这群从元末乱世之中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众武将们,面对明太祖的屠刀,为何都老老实实的引颈受戮,不做反抗?要知道这群顶级勋贵不仅本人被杀,很多连整个家族都被铲除:成童以上的男丁被处死,女眷沦为娼奴。面对如此结局,为何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拼死一搏呢?
明太祖之所以能肆意屠戮这群武将,是因为他有一个与他配合默契的助手——晋王朱棡。正是在朱棡的协助下,他才能将以蓝玉为首的太子系武将集团清洗干净。
深受父皇器重的藩王朱棡(音gang1),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十八日,为明太祖朱元璋嫡三子,生母孝慈皇后马氏。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马皇后无子,朱棡是庶出。对此阿越在《什么?明成祖朱棣不是嫡子?这个谣言你还真相信!》一文中详细剖析过,包括朱棣在内的前五子都是嫡出,具体可以移步一观。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沿用周汉古制,第一次封建诸王,二到十子及侄孙朱守谦同日封王,时年13岁的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太原。
起于草莽,自幼历经苦难的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自己勤学不缀不说,对子嗣的教育也非常用心。朱棡开蒙很早,在老朱的安排下,与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一道拜入“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宋濂门下,其后又聘请元末著名的书法家杜环教授其书法。
文事之外,对诸子的武功也颇为看重。早在称帝前的吴元年(1367年),老朱就以诸子渐渐长大,为防止他们心生骄奢和懒惰思想,开始有意识对他们展开训练,让他们参加劳动。
“(十二月)上以诸子年渐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命内侍制麻屦行幐,凡出城稍远,则令马行其二,步趋其一。”(《明太宗实录》)
封王之后,又下旨从军中挑选精锐组建各藩护卫军,晋藩护卫称太原三护卫。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命朱棡与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吴王朱橚、楚王朱桢和齐王朱榑等六名年长亲王前往凤阳练兵,在那里一呆就是数年。估计老朱的那套“亲王御边,拱卫皇室”政策,此时已经在心中浮现。
晋恭王朱棡剧照
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15岁的晋王朱棡成婚,王妃为大明开国将领谢成长女。谢成虽然一早就追随老朱,可在名将云集的军中并不怎么出挑,此时还只是太原卫都指挥使,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才因功受封永平侯,没能在开国公侯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四个同胞兄弟相比,朱棡的岳家地位最低,但也有一个好处,谢成长期担任晋王左傅,是老朱安排给朱棡的左臂右膀,太原城扩建及晋王府营建工程皆经他之手完成。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作为第一批就藩的亲王(靖江王在洪武九年已经之国),朱棡与二哥秦王朱樉同日之国。相对于“热闹非凡”的秦王一家子,由于王妃谢氏早逝,他只得带着年幼的长子朱济熺清冷的北上。
临行,老朱告诫晋王朱棡要仁德爱民,申明太原百姓饱受元末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到国后应当与民生息,不要透支民力。然而晋王殿下还没到太原就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半道殴打厨子。老朱得闻此事,立马降旨训斥:“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明史·诸王列传》)
据《明实录》所载,朱棡身为九大御边亲王之一,在国期间也没有什么建树,甚至畏敌如虎。比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因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意图犯边,老朱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各自率军出塞征讨。结果朱棡出塞后畏敌不前不说,还上疏告朱棣的刁状,整一个蠢笨恶毒形象跃然而出。
“二十三年春,太祖命晋王率师西出,上率师北出,会期同征北虏乃儿不花。晋王素怯兵,既行不敢远出。上待之久,弗至,遂直抵迤都山薄虏营,获乃儿不花及其名王酋长男女数万口,羊马无算,槖驼数千。先,晋王恐上有功,遣人驰报太子谓上不听己约束,劳师冒险。太子言于太祖。已而晋王旋师,太祖不乐。及上捷报至,太祖大喜曰:‘燕王清沙漠,朕无北顾之忧矣。’太子言晋王虽未深入,然张声势有犄角之助,燕王亦未可独为功,又言燕王得善马不进。太祖皆不听。”(《明太宗实录》)
朱棡剧照
朱棡畏敌不前还诬告有功的弟弟,按老朱的性子少不了要挨一顿斥责,可反常的是《明太宗实录》称,班师之后,老朱却赏赐了一百万锭宝钞给他,数额与燕王朱棣等同。
另据《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此战之中晋王朱棡的确早一步班师了,不过原因却是奉老朱之命,迎接前来视察山西的太子朱标。
现藏于日本国家级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献园睿制集》,更是向我们揭示了此战的另一个版本:
“昨闻吾兄钦承父皇威命,北讨遗孽......近得书,知大军于四月初十日至孥温海子驻扎,伪官太尉乃尔不花、丞相、知院等相率归款,闻之不胜喜悦,夫不战而屈人兵,虽父皇高策之所致,亦吾兄慰抚之有方也。”
《献园睿制集》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的文集,上述内容出自其中的《与晋府书》,为得知明军大破北元之后,写给晋王朱棡的祝贺信件。在这封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招降乃儿不花的是晋王朱棡,而非燕王朱棣。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的全是朱元璋对藩王的圣旨或函件,共一百零六件,属于皇家密件,没有经过史家春秋笔法的“润色”。出自《献园睿制集》的《与晋府书》,为朱椿亲笔撰写的书信。与极力粉饰明成祖朱棣的《明实录》相比,二者无疑更具可信性,也更贴合老朱为此赏赐朱棡的史实。
事实上晋王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诸王之中居长的秦王朱樉自甘堕落,让老父心伤不已,表现突出的晋王朱棡成为最父皇器重的藩王,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蓝玉案的重要执行者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初二,明太祖以操练和防御蒙古为由,命晋王朱棡统帅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麾下的河南、山西马步军士,与燕王朱棣所辖兵马分两路出塞。
据《明实录》记载,次月朱棣因“深入虏庭,扫清沙漠”,获得老朱的赞赏,朱棡却因“不及而还”,“督兵于下水筑城”遭到明旨斥责。再次向世人宣告燕王的英明神武,晋王的蠢笨如猪。
就在朱棡遭受训斥前几日,老朱发给的他另一份诏书中提到了“蓝玉之变”,这四个字透露出此次晋燕二王北伐情况极其复杂,结果恐非实录所言。所谓“蓝玉之变”便是指蓝玉案。蓝玉案与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并称明初四大案,因主案犯蓝玉而得名。
蓝玉剧照
蓝玉,濠州定远人,一早就投入朱元璋麾下,虽然有勇有谋,可在军中属于小字辈,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第一次大规模封爵时,只得了个大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官职,并没有获得爵位,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老朱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授爵,才因功被授予永昌侯爵位。随着常遇春、徐达、邓愈等等开国名宿亡故,能征善战的他在军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洪武中后期的擎天巨柱,最终晋封凉国公,位极人臣。
就在蓝玉春风得意之时风云突变。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十,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音huan2)控告他谋反,明太祖将其下狱鞫讯,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等,最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史称蓝玉案后“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蓝玉功成名就之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自有取死之道,可因他一个人的问题引发如此大的政坛地震,只能说是一场大清洗。而这一切与一个人有关,他便是大明的第一任皇太子——朱标。
朱标作为嫡长子,一早就被老朱给予厚望,不仅让朝中重臣纷纷塞进东宫团队,使其几乎与朝堂合而为一,更是在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下旨“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等于是提前将部分权力渡让了朱标。“若是朱标谋反,老朱会非常高兴的将自己送过去”这句网友戏言,虽然过于夸张,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老朱与朱标之间的父子之情。
蓝玉是朱标原配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双方关系亲厚。他这个内舅与开国公常升这个妻舅,是老朱留给朱标的武将集团两大领袖。以朱标的威望,足以压服这群骄兵悍将,实现新老权力的平稳交接。
奈何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标薨逝,其在世诸子中无论是居长的继嫡朱允炆,还是居次的元嫡朱允熥都无力压制太子府的原班武将人马。于是乎老朱在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确认继承人之后,开始为其拔刺,蓝玉案就此爆发。
建文帝剧照
诚如文章开头所言,这群大明顶级勋贵之所以乖乖地引颈就戮,是因为老朱在动刀前耍了个花招,让晋王朱棡在外与其联动,内外一起发力。《明实录》没提及朱棡与蓝玉案的关联,可命其率河南、山西兵马出塞时,无意间提及了相关内容:“胜及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驰驿还京,其余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太祖皇帝钦录》则详细记录了朱棡在蓝玉案中的功绩。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三日。舍人冯谦、内使黄十三饮责制谕晋王:将总兵官太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所统河南、山西各都司马步军点视,领率塞上服备。其总兵官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定远侯、全宁侯,皆驰驿赴京议事。在塞官军并不取赴京,诸侯等悉听节制,如制奉行。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日。”(《太祖皇帝钦录》)
即老朱在定下清洗元太子府武将集团的决心后,以操练和防御蒙古为由,命朱棡将重兵云集的河南、山西军队征调出塞,节制全军,同时将威望卓著的老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及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这几个蓝玉的重要党羽召回,使将兵分离。随即出手收拾在京的蓝玉及其党羽。
由于打了个时间差,待冯胜等人抵京,在京的蓝玉一系已经被清洗干净,手中又没有军队。此时此刻,无论他们有什么想法,除了沦为案板上的鱼肉,又有何选择?当然这只是大清洗的初始阶段,在搞定在军中上层后,老朱腾出手来借助朱棡,对集中于其麾下的目标将官们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清洗。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日。锦衣卫百户郝进传奉圣旨:蓝总兵通着府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造反,凌迟了。着王那里差的当人同郝进去,将会宁候并他的儿子都凌迟了;家人成丁的,也废了;妇女与晋府配军。马疋多时,牵两三疋回来;其余的,交在晋府;家财解来京城来。东胜军马多,好生机密,着那里不要出号令。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在处置蓝玉案一事上,老朱、朱棡父子配合可谓是相当默契。很多军中经由朱棡之手被押解或哄骗进京,部分将领由他奉命处决。例如三月初五传旨拿东莞伯何荣全家;三月十三日传旨提解镇西卫葛指挥;三月十七日传旨提解指挥陶春等三十三人;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命处死怀远侯曹兴、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全家;四月十七日奉命处死徽先伯桑敬、安庆侯仇正,同时传旨假以差使令都司孙都指挥赴京等等。
太原古城墙
直到五月底,朱棡依然在配合老朱处置蓝玉党羽。
“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镇抚程鹏赴京回还启:五月十四日,奉天门晚朝,奏犯人常昇、孙恪下家人一十六名,火者七名。奉圣旨:但是男子,着王那里就都废了;妻小就那里配与人。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既如此,作为老朱处理蓝玉案的重要助手,又如何会犯下“不及而还”而遭到老朱的训斥,且据《太祖皇帝钦录》记载,他筑城也是奉皇命而行。所以《明实录》的相关记载当为后期删改而成。
顺便说一句,典籍对开国公常升的死因语焉不详,《明实录》没有相关记载,《明史》有死于蓝玉案,及靖难时属于建文帝阵营,死于永乐初两种说法。但观《太祖皇帝钦录》所载,他当死于蓝玉案中,其实想也知道他作为原太子武将集团的两位大佬之一,为子孙后代安全计,老朱也不会让他活着。
燕王朱棣的死对头明太祖能放心的让晋王朱棡配合自己处置蓝玉案,可见对他的能力相当认可。而朱棡很好的完成了老爹的布置,可知他并非胆小如鼠,乃至蠢笨如猪。
朱棣之所以要在《明实录》及《奉天靖难记》等书中诋毁朱棡,是因为他伦序第四,低于朱棡,故不得不在文字上做文章,通过中伤老大朱标、老三朱棡的方式为自己继位寻找合理的借口。何况朱棡与朱棣这对同胞兄弟的关系相当复杂。
太子朱标薨逝到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期间相隔近五个月,这么长时间内老朱有没有考虑过再立一个皇太子呢?阿越相信是有的。只不过伦序第一的秦王朱樉实在是个荒唐种,在封国内无恶不作,以至于老朱恨铁不成钢的评价他“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甚至骂他“予此观之,非人所为, 禽兽也”。观其行事,除非老朱疯了,才敢拿江山社稷开玩笑,传位于他。反观老三朱棡、老四朱棣,都堪称人杰,然而有朱樉挡着,却也只能作罢,最终立朱允炆了事。
明太祖剧照
当是时,朱棡的晋藩和朱棣的燕藩,是实力最强的两个藩国,二人一在山西、一在北平,毗邻而居,为保证权力顺利交接,老朱在他俩之间搞起了平衡。恰巧这对一时瑜亮本身也存在龌蹉。
“洪武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指挥谢庸、千户陈实传奉圣旨:你护卫有些人,山东有个养羊的千户,领着十个军去大明川果园,赶回燕王那里人去了。着王问出那个养羊的千户,带那军,分豁明白,都解将来。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即朱棡手下一个养羊的千户,带人跑到燕王地头上,夺了一处属于燕王的果园,将朱棣派驻在那里的人赶了回去,气得朱棣向老朱告状,老朱要求朱棡严肃处理相关人等。
《太祖皇帝钦录》中这则同时提及晋王、燕王的旨意相当让人大感玩味。乍看无非就是双方手下人之间发生的小摩擦,没什么大不了。可仔细一想,这不仅是个越界问题,还牵扯到亲王产业,若没有晋王授意或者默许,下面的人怎敢得罪燕王?
且老朱为此发给朱棡的诏令非只这一份,二十二日当天及六月初一又给他去了两道圣旨。二十二日的第二封圣旨,就对朱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质疑。
“又奉圣旨:果园,王知道,着千户占来不曾,果子曾将到王行用也不曾。王若不曾,着那千户去占。若那千户自来启王占了这个,便是那千户拨置着王。不问几个,都将这里发落。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十天之内,就晋藩将士侵占燕王果园一事,老朱连发三道圣旨。可见不管朱棡如何辩解,老朱与朱棣内心已经认定此事必定是晋王授意的。由此可知,晋王与燕王定然关系不睦。老朱虽然乐见晋燕之间达成恐怖平衡,但身为宠子狂魔,却并不乐见他二人因此大动干戈,故而会利用各种机会调和双方关系。《太祖皇帝钦录》中有相关旨谕。
朱棣剧照
“又钦奉圣旨你去与王说,如今燕王十六日出去了,着王便收拾出去,与弟兄每(们)相见一见。钦此。”
这道圣旨记录于“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当时正值老朱、朱棡父子联手处理蓝玉案期间,为防止出现意外,晋王、燕王各自率军在外,如此紧要关头老朱却安排两兄弟相见。
“千户林茂到来,该本年六月二十一日晚朝,于右顺门,钦奉圣旨:你回去和你王说,祭了社稷,同燕王一同来。着你王差人去和燕王说,弟兄两个一同到京。饮此。”
这道圣旨记录于“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初三”。朝觐是藩王的义务,可众所周知朱棡的藩地为太原,朱棣的藩地为北平,赴南京朝觐并不顺路,老朱却要他们一起赴京,且晋藩于七月十五日再次收到一封内容相同的诏书,可见老朱为维护这兄弟两的和睦煞费苦心。不过从后续发展来看,他的这番心思显然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
阿越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日,晋王朱棡薨逝,享年41岁,在位29年,朝廷赐谥曰恭。《明太祖实录》称其“眉目脩耸,美须髯,顾盻有威容,多智数”,他的离世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明太祖而言又是一个重大打击,不禁“哀恸”。
晋恭王死后安葬于太原城东南的驼山,即今小店区北营街道办事处老峰村东北。当时晋世子朱济熺奏请划拨民地一千一百余亩为晋恭王坟园,最终朝廷批给八百亩,比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潞简王墓规模还大,是明代最大的一座亲王坟园。
“晋世子济熺将葬恭王,欲得民地千一百余亩为寝园,遣使入奏。上命以八百亩为限,而以附近官地偿民,仍量地多寡,给钞加赐之。”(《明太宗实录》)
晋恭王墓
晋恭王的去世,让老朱的晋王、燕王互相制衡,若是一方有异心,另一方可以召集诸王群起攻之的制衡之策破产,已经风烛残年的他给新任晋王朱济熺留下“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诫言后,怀着遗憾于闰五月初十驾崩,父子俩相隔不足三月。
若是朱棡不英年早逝,以老朱的安排,朱棣估计也不敢起兵靖难。当然以建文帝朱允炆的那个性子,跳出来靖难的可能会由朱老四变成朱老三,毕竟在朱标去世后,朱棡就曾蠢蠢欲动,为此还遭到老朱废为庶人流放边疆的严厉警告。
“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内使刘察生饮资圣旨,记事五件:说与第三子棡知道:……一、即目世子长成,塞上调兵,令世子还国,父子更相轮替,往来塞上,帅大势军马,以练风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国;子出,父守其国。根本且固,甚是停当。尔不才,尔不听父训,留世子于京师,但出塞上,国中且虚。或尔归来,军中无主,甚失计较。今秋凉,若不取世子归,直贬你到云南。”(《太祖皇帝钦录》)
相关文章归善王朱当沍:敢跟义军疆场厮杀的郡王,却被文官集团坑杀
秦僖王朱志堩:大明第一个绝嗣的嗣封亲王,亲叔意图杀王谋反
辽简王朱植:站错队的倒霉蛋,最能生的太祖之子
晋端王朱知烊:有明一代唯一一位以世曾孙身份袭封的亲王
晋王朱棡诸子的内斗:兄弟阋墙,四叔渔利
论不到朱四,那就论到你呗
朱元璋不死,明朝就不会亡
如果朱元璋想要直接传位给朱棣!很简单!直接废除朱标的太子之位就行了!很难吗?
你确定,朱棣好歹也是明刀明枪夺天下,朱棡有朱棣能打,不是谁都可以依靠800人起兵夺天下,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10万打60万人,更不是谁都能做到封狼居胥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