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动了谁的蛋糕?

即时刘说 2024-11-19 14:55:22

曾几何时,麦德龙在中国市场也是风光无限。然而,近年来它却陷入了困境重重的局面,这让许多人不禁思考:麦德龙到底怎么了?

前不久,刘老实撰写的《从 “山姆平替” 到困境重重:麦德龙会员制转型为何折戟沉沙?》文章,收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馈,从整体反馈情况而言,负面居多,今天刘老实就带大家分析一下大家的意见(文章后附完整评论截图)。

管理混乱引不满

员工们纷纷吐槽麦德龙的管理问题。工资待遇方面,老员工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应有的提升,反而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有员工表示,自己进去时工资 3800,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仅 3000 左右,而好多年的老员工甚至比这还少 300 - 500 不等。相比之下,新员工的工资却能达到 4000 多甚至 5000 多,这种不公平的薪资待遇让老员工们感到心寒,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的混乱不仅体现在薪资上,还表现在日常运营中。损耗过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看着大量的商品损耗,员工们心疼不已。而管理者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只会推责任、走过场,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这种不负责任的管理方式,让基层员工们对公司的未来充满担忧。

商品品类与价格之困

麦德龙被物美收购后,商品品类发生了较大变化。曾经丰富的外国商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本土商品和贴牌商品。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失望,尤其是那些曾经冲着麦德龙的进口商品而来的顾客。对于他们来说,麦德龙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吸引力。

同时,价格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少消费者反映,麦德龙的东西一直在涨价,一些经常购买的商品也在偷偷涨价。与其他超市相比,麦德龙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而且,麦德龙自己品牌的商品价格缺乏对比,消费者在购买时很难判断其性价比。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价格的上涨无疑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会员卡政策遭诟病

麦德龙的会员卡政策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后期放宽会员卡审核,使得个人会员卡甚至比企业卡享受更低价格。这一做法让那些一直以来支持麦德龙的企业客户感到被忽视和 “背刺”。他们原本以为企业卡会有更多的优惠和专属服务,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此外,员工在推销会员卡方面过于积极,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购物体验。在一些消费者看来,他们只是想安静地购物,而不是被不断地推销会员卡。这种过度的推销行为,不仅没有增加会员卡的销量,反而让消费者对麦德龙产生了反感。

数据作假与服务不佳

有消费者指出,麦德龙在数据转化方面可能存在作假现象。为了满足领导的要求,下面的员工就在原有数据上做文章,要什么 KPI 增长都能办,但最终业绩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这种虚假的数据不仅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情况,还会误导公司的决策,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服务方面,麦德龙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法定休假,员工的年假和一周两天的休息都不能确定,这让员工们感到疲惫和不满。公积金的降低更是让员工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对于消费者来说,服务的不稳定也会影响他们的购物体验。比如,在商品配送、售后服务等方面,麦德龙未能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媲美的服务,导致客户流失。

当然除了负面评价,也有一些正向反馈。

稳定就业的价值

尽管麦德龙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人看到了它的积极一面。有人认为,麦德龙再差,也养活了不少人。在当前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严峻,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准时收到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比起那些连社保都不交、发工资都不稳定的小公司,麦德龙还是强太多了。

对于一些员工来说,麦德龙的福利待遇和店内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虽然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但在其他方面,如工作环境、团队氛围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麦德龙的品质还是高出一般超市,这也是一些消费者仍然选择麦德龙的原因之一。

努力转型的希望

也有员工觉得麦德龙在被物美收购后,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还是在努力的。麦德龙正在尝试转型,适应市场的变化。虽然目前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但这也表明麦德龙并没有放弃,而是在积极寻找出路。

此外,麦德龙作为一家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基础。只要能够找准问题的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还是有机会重新崛起的。

当然,麦德龙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负面的评价,刘老实认为,主要由于这三方面原因。

收购后的定位模糊

麦德龙被物美收购后,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定位模糊。麦德龙长期以服务 B 端客户为主,在 B 端业务增长乏力时,急于拓展 C 端市场。然而,在转型过程中,麦德龙未能清晰界定自身的新定位,导致目标客户群体模糊。

一方面,麦德龙在吸引山姆的 C 端客户时,没有充分了解这些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山姆会员店以其高品质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购物体验吸引了大量中高端消费者。麦德龙在学习山姆会员制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复制了会员制模式,如收取会员费、打造会员专属商品等表面形式,却未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核心竞争力。在商品选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无法达到山姆的水平,也没有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另一方面,麦德龙在拓展 C 端市场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 B 端客户优势。B 端客户对商品的品质、价格、配送服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麦德龙在转型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 B 端客户的需求,导致 B 端客户流失。而且,麦德龙在与其他竞争对手争夺 B 端客户时,也没有拿出有效的竞争策略,使得自己在 B 端市场的份额逐渐缩小。

缺乏创新与本土适应不足

麦德龙在被收购后,缺乏创新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学习山姆会员制的过程中,麦德龙过度模仿,缺乏创新。只是简单复制了山姆的会员制模式,却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在商品种类、服务内容等方面未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麦德龙忽视了本土市场特点与消费者需求差异。中国零售市场具有独特的特点,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偏好等与国外市场不同。麦德龙在商品种类、服务内容等方面未能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生鲜供应链和价格策略上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于新鲜度、多样性和价格敏感度的要求。在数字化转型和电商服务方面也相对滞后,无法提供与本土竞争对手相媲美的服务体验。

管理与整合难题

收购后的管理与整合也是麦德龙面临的一大难题。物美在收购麦德龙后,需要对麦德龙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整合。然而,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混乱、文化冲突等问题。

一方面,物美和麦德龙在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整合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例如,有网友认为麦德龙被收购后,每天晨会拍巴掌喊口号背语录,搞得像传销组织似的,这种管理方式让员工们感到不适应。另一方面,在供应链整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麦德龙原本的供应链体系与物美的供应链体系需要进行融合,但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协调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商品的供应和销售。

实际上,在零售领域,国内品牌收购国际品牌鲜有成功案例。

例如,苏宁收购家乐福后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家乐福从1995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是国内大卖场的开创者。然而如今,家乐福在国内只剩4家门店。

实际上家乐福在被苏宁收购之前,就已经面临着经营困境。被收购后,苏宁虽然希望通过整合实现协同效应,但家乐福内部管理的漏洞、对新零售与数字化重视不足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苏宁自身也面临着流动性收缩等问题,无法持续为家乐福输血。此外,苏宁在商超领域的运营经验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家乐福的全球供应链优势,使其成功转型。

麦德龙和家乐福被国内企业收购后出现问题,既与它们自身原本存在的经营问题有关,也与收购方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这些企业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市场,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可以说,麦德龙如今的局面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麦德龙未来的路还很长,它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甚至也开始向胖东来学习,先从改善员工待遇开始,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

0 阅读:37

即时刘说

简介:全解即时零售,洞察商业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