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研究高血压60余年,国医大师李士懋,分享4个快速降血压秘诀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3-23 18:50:56

资料来源:

[1]胡志勇,程文会,王金榜.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发汗法治疗颈椎病寒凝证的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24,47(05):28-30+36.

[2]李朋涛,李玉昌.国医大师李士懋从厥阴肝阳虚治疗失眠经验[J].江西中医药,2024,55(10):29-32.

[3]张荣方.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经验[D].河北中医药大学,2023.

1936年,李士懋出生在山东黄县一个干部家庭。自小家教严格,而他与中医的缘分,却源于母亲的一场病。母亲患高血压时,一位名医余冠吾仅用四剂中药,就把母亲的血压控制住了,此后的几十年都没再复发;而父亲的关节炎也是被他轻松治好。这些亲身经历让年幼的李士懋惊叹不已,在心里埋下了对中医的敬仰与向往——“中医,实在是了不起!”

1956年,李士懋听从父亲安排,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学校刚刚创办,教材多是油印讲义,老师也只有张志纯、刘渡舟等几位。刚开始学习四大经典时,李士懋常常觉得“云里雾里”,直到听到秦伯未、任应秋等老师用真实病例深入讲解,他才真正爱上了中医。有一次实习时,李士懋亲眼看到孙华士老师用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好了一个寒疝病人,他当场震撼不已:“这才是寒邪直中三阴的真谛啊!”

1962年,李士懋和妻子田淑霄被分配到大庆油田总医院工作。那时的大庆条件艰苦,冬春季节麻疹流行,儿科病房挤满了重病孩子。他几乎每天都在病房里忙碌,半个月难得回一次家。面对中毒性消化不良、肺炎等急症,李士懋大胆运用中医温病理论,用犀角地黄汤、白虎汤等古方挽救了许多危重患儿。

记得有一次,一个麻疹并发肺炎的8岁孩子高烧昏迷,李士懋果断用了透疹清肺的方法,不久孩子就出了汗、疹透、体温下降,成功脱离危险。看着这一幕,他感慨地说道:“中医不仅仅是慢郎中,急症也是它真正的用武之地!”

在儿科的八年里,李士懋接诊了上万名孩子,也亲眼看着五百多个患儿离世,而这些沉痛的经历也成了他日后教学中最真实的教材。1970年,李士懋和妻子被调入大庆南区医院中医科,当时整个科室就他们两个人,每天要看一百多个病人。有一次,一位老矿工因寒凝腹痛辗转求医,被他用一剂四逆汤治好,病人感动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1979年,李士懋被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在这个阶段,除了教学外,他还潜心研究了许多经典著作,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平脉辨证”的方法。李士懋认为脉象就像气血的晴雨表,能反映身体的细微变化,提出“以脉解舌、以脉解症”的诊法,把脉诊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查阅大量古籍,写下《脉学心悟》等书,还把脉象形象的比喻成《孙子兵法》中的敌情:“脉如敌情,察虚实、辨主次,才能赢得战局。”

有一次,一个长期头痛的患者被诊断为“原因不明的高血压”,李士懋诊脉后发现她的脉象沉弦紧滞,断定是寒邪阻络导致,于是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止痉散,并配合热粥发汗的方式。没想到,仅仅三剂药后,患者的血压就从170/110mmHg降到了130/85mmHg,头痛也没有再发作了。当时有人质疑:“麻黄不是升压的吗?”李士懋笑着回答道:“寒邪困住阳气,发汗才能解困,不必拘泥药理。”

对于西医提出的“高血压需终身服药”这个理论,李士懋直言不讳道:“降压药只是控制,而不是根治。中医认为高血压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完全是可以调理的。”他提出“寒凝型高血压”的概念,认为寒邪内伏、脉络痉挛是高血压主要原因,于是独创了“汗法解痉”的治疗方式。有一次,一位44岁男性患者血压170/110mmHg,脉沉弦紧,李士懋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配全蝎、蜈蚣活络,三剂后血压明显下降,患者惊呼道:“中药也能发汗降压,真神了!”

而对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李士懋化用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加上龙骨,变为“四甲汤”,用龟甲、鳖甲补阴,全蝎、蜈蚣平息肝风。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妻子有一位66岁女性患者头晕、脖子发紧,服药七剂后血压竟然就从160/100mmHg降到了135/80mmHg,耳鸣等症状也随之消失。

这么多年以来,李士懋的诊室常年人满为患。他坚持“小处方、赠药济贫”,对困难患者分文不取。慢慢地,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士懋在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上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他深入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结合几十年临床实践,特别是在“寒凝”、“痰浊”、“阴阳失调”等证型的辨证施治方面,总结出一整套治疗思路。

李士懋提出,高血压不是一个简单的“高压”问题,而是气血运行、脏腑功能长期失调的结果,治疗要从整体入手,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培补正气。很快,这一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同行认可,也为许多病情反复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治疗成效的不断验证,李士懋的理论也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在多个学术会议上,他反复强调:中医治疗高血压,关键不在“压”,而在“根”。中医讲“风、火、痰、瘀”是致病之本,辨证施治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李士懋的观点打破了“中医治高血压只能辅助、不能替代”的偏见,让更多医生认识到,中医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从病机上调理体质、预防并发症。

目前,尽管现代降压药种类繁多、使用便捷,李士懋却始终提醒患者:高血压不是靠“压下去”就结束的病,而是需要长期调养、科学管理。他常说:“药物只是控压,不是治本。中医眼中,高血压是身体给出的警报,是气血失调的结果,要想真正好起来,必须得靠自己‘养’!”

但“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几十余年间,李士懋经过多次试验和临床运用,终于找到了防治高血压最好的办法。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面带笑意说道:“其实很多患者在确诊高血压后,都只知道要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坚持锻炼,但却忽略了一些小细节!正是如此,才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这3个小习惯,保证你的血压平平稳稳...”

一、限盐限油:从源头减少血压负担

钠是引起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摄入过多的盐,会使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使心脏泵血压力加大,血管壁的压力也随之上升。此外,长期高盐饮食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进一步促使血压升高。

限盐并不是完全不吃盐,而是将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一啤酒瓶盖的量)。同时,许多加工食品、酱料、腌制品中隐含大量钠,容易被忽视。而在油脂方面,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升高血脂,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血管一旦变窄、变硬,血流阻力增大,也会推动血压升高。此外,高油饮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高血压风险。因此,选择植物油、控制烹调油用量,避免油炸食物,是饮食控压的重要一环。

二、减轻体重:每减一公斤,血压可能下降1~2毫米汞柱

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脂肪组织增多,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和激素,干扰血管的舒张功能,使血管更容易收缩。体重增加还会使胰岛素抵抗加重,进一步促进水钠潴留和交感神经兴奋,形成高血压的“恶性循环”。

研究显示,超重人群若能减重5%到10%,血压就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哪怕不服药,仅靠减重也能让部分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水平。另外,减重还可以提高药物敏感性,让降压药效果更好、剂量更低,从而减少不良反应。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少久坐时间等方式,减重本身就是一项全面改善代谢状态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大有裨益。

三、良好情绪与睡眠:稳定神经系统、平衡激素波动

情绪与血压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愤怒、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迅速升高。如果这种状态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为持续性的高血压。

而长期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同样会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分泌,破坏昼夜节律,使血压调节机制失控。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反之,保持情绪平稳、规律作息,有助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让血压在白天和夜间保持自然的“起伏节律”。特别是深度睡眠期间,人体会进入血压的“夜间低谷期”,这是心血管系统恢复与休整的重要窗口。如果这一过程被剥夺,白天的血压就更容易居高不下。

(注:《回顾:研究高血压60余年,国医大师李士懋,分享4个快速降血压秘诀》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0 阅读:0
三秦的备忘录

三秦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