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无耻与狰狞:突如其来的致命问候

白驹说 2024-03-21 09:36:26

△《出警入跸图》(明·佚名·局部)

01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下旬,白沟河战场。

无数燕军骑兵正朝着明军中军大阵冲杀而去,燕王朱棣十分清楚,以十余万对阵六十万,敌我实力悬殊,唯有充分发挥己方骑兵的野战优势,方能以少胜多,一举歼灭李景隆率领的明军主力。

一百步……五十步……骑兵兵锋逐渐抵近。

此时,从明军阵中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声,顷刻间,明军军阵前沿数十余车驾腾起一片白烟,密密麻麻的火箭随之疯狂窜出,对准疾驰如飞的燕军骑兵呼啸而去。

“是一窝蜂!”

有经验的燕军老兵不禁大声惊呼,但显然为时已晚。转眼间,一支支火箭带着巨大的势能与骑兵部队交汇,肆意撕裂骑兵的薄甲,洞穿人马的躯体。

前排骑兵顿时被扫倒一片,而后排骑兵则被陆续绊倒,在明军强大火器的猛烈打击下,燕军骑兵人仰马翻,损失惨重。

△燕军形象

正当燕军进攻受阻之际,一支明军精骑突然从燕军后方杀出,冲向燕军后阵。连番冲击下,燕军后军阵脚大乱,明军骑兵乘胜掩杀,目标直奔朱棣所在的中军。

这支明军骑兵身披重甲,个个骁勇无比,为首的骁将挥舞长槊,更是锐不可当,勇冠三军。很快,他便率军冲破层层阻击,逼近燕王朱棣。

朱棣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定睛望去,立刻认出此将的身份,这员骁将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义子平安平保儿。

随后的激战中,平安一直死死咬住朱棣,手中长槊数次即将戳中燕王,但都被朱棣侥幸躲过。随后,燕军诸将奋力拦截,将平安卷入混战,朱棣方才得以逃脱。

然而,一两名骁将终究无法扭转战役的颓势。白沟河大战,最终以燕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明军大批有生力量被歼灭,此战也成为了靖难之役的重要转折。

这一战,朱棣对平安更是印象深刻,此后,平安屡屡与燕军血战,给朱棣带来不少麻烦,燕军将士无不对其恨之入骨。《明史》就曾评价过,纵观整场靖难之役,唯有平安和盛庸对燕军造成实质性威胁,其余人等皆不足为惧。

到了靖难后期,燕军摧枯拉朽,一路势如破竹,平安也难逃兵败被俘的命运。朱棣认为平安是个难得的将才,打算留作他用,于是将其置于北平,让世子朱高炽予以监视。朱棣称帝后,任命平安为行后府都督佥事,此后便将他遗忘在了北平。

多年后,到了永乐七年,朱棣北巡。当车驾即将到达北平之时,朱棣忽然看到奏章中出现了平安的名字,朱棣思忖良久,遂意味深长地询问左右:“平保儿还在啊?”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待功臣尚且如此,何况是几次三番挫败自己的敌将呢。朱棣的话很快传到了平安耳中,平安倒也想得透彻,与其坐等获罪连累家人,不如当下自行了断。

当天夜里,平安在家中自尽而亡。

02

永乐八年(1410年),应天府皇宫。

在听完汉王朱高煦的奏报后,永乐皇帝朱棣当即勃然大怒。而看到老爹那怒不可遏的样子,朱高煦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这一次,他下定决心将矛头对准解缙,只为彻底解决这名太子死党。

曾几何时,解缙还是朱棣身边的首席大秘,堪比心腹,就连立储这样的大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但皇帝表露出来的这番信任却让解缙的心气日益高涨,当真将自己看成了老朱家的一份子。

作为铁杆太子党,解缙一直在努力着,试图通过自身影响力来稳固太子储君的地位。可随着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越来越暧昧,解缙愈发担忧,自己作为天子近臣,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为太子效犬马之劳。

于是,解缙开始了他的劝谏之旅,孜孜不倦地劝朱棣切勿宠溺汉王,以免引发储君之争。

一次也就罢了,几次三番如此,以朱棣的脾气,哪受得了这样的絮叨,对解缙也日渐心生反感,后来更是斥责解缙有意离间皇家骨肉亲情。得益于自己的作死行为,解缙的仕途开始急转直下。

永乐五年,有人举报解缙主持廷试阅卷不公,本就对解缙生厌的朱棣当即下诏将他贬至广西任布政司参议,第二年又继续贬至更南端的交趾,从阁臣沦为边地小官,解缙前程尽毁。

而这一次,朱高煦向朱棣奏报之事,正是揭发解缙回京述职竟敢违制私见太子,直斥其图谋不轨。

又是解缙!

储位之争,是每一位皇帝的逆鳞,这便是朱棣勃然大怒的原因。

△解缙

盛怒之下,朱棣命锦衣卫以“无人臣之礼”的罪名将解缙逮捕下狱,随后对其严刑拷打,借机兴起大狱,牵连众多无辜官员。

也该是解缙有此劫数。

平日里,解缙恃才傲物,与同僚格格不入,彼此多有嫌隙。再加上他确实选材不避嫌,甚至出现过他主持科考时所取的前七名士子都是其江西吉安老乡的夸张情况,引来满朝文武的非议与不满。

正因如此,解缙一路走来,鲜有师长,多为政敌,当他落难之际,大家的态度可想而知。此后,解缙便被长期关在诏狱之中,不见天日。

时间一晃就是六年,某一日,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呈报诏狱囚犯的花名册,朱棣一扫之下发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又一次发出致命问候:“解缙还在啊?”

作为资深特务头子,揣测圣意乃是赖以生存的技能。当纪纲再次来到诏狱之时,竟破天荒地款待解缙,这位昔日的阁臣也留个心眼,一通豪饮过后便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随后,纪纲对左右使了个眼色,手下心领神会,遂将解缙埋在了院内雪堆之中。天寒地冻,一代才子解缙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四十七岁。

解缙死后,朱棣下诏抄没解缙家产,亲族悉数流放辽东。

03

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北京紫禁城。

年初刚完成迁都,朱棣便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盘算着发动第三次北征,与漠北那些套马的汉子们再次捉对厮杀一番。

打仗嘛,打得就是兵马钱粮、装备器械,于是朱棣召来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吴中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打算让他们完善一下自己的北征方案。

谁成想,方案半点没提,反对意见倒是提了一箩筐,几位尚书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就一句话:眼下不适合出兵北征。

呦,都想和朕打擂台是吧,朱棣决定各个击破,开启逐一面谈环节。

第一个面谈对象是兵部尚书方宾。

方宾是个颇懂揣测帝心之人,但这一次,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决定向皇帝交个底:“陛下,连年对外征战,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百姓苦不堪言,还是不出征为好。”

朱棣听罢脸色立马黑了下来,下一个!

第二个轮到了大明管家夏原吉。

朱棣开门见山,直接询问起钱粮军资的准备情况。夏原吉当即回道:“前次陛下北征无功而返,军马军资倒是消耗了十之八九,国内灾害频发,百姓困顿,最好还是别北征了。况且陛下您身体也不好,还需要调养,如果非要去,臣请陛下派一将领出征,您也可以免于舟车劳顿之苦。”

话音未落,本就窝着一肚子火的皇帝当即龙颜大怒,一脚将夏原吉踢到了开平,命他负责为北征征集粮草。

△夏原吉

第三个是工部尚书吴中,吴中也是一名直臣,加上不了解前面的情况,同样开始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工作。

得得得,你也闭嘴吧,还没等吴中说完,朱棣再也无法抑制胸中的怒火,命锦衣卫将吴中投入诏狱。

这还没完,朱棣一道圣旨,夏原吉你也别干了,赶紧逮拿回京,一并关进诏狱,还将夏原吉抄家治罪。

方宾一看,好家伙,两位同事锒铛入狱,自己也曾力劝过皇帝,哪还能落到好?方宾越想越怕,忧惧难当,竟直接在家自尽了。

当朱棣接到方宾自杀的消息后,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下诏将其戮尸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一番操作下来,几位部门一把手不是被抓就是送命,再无人敢劝谏朱棣。

第二年,朱棣在北京誓师北征。

然而,这次北征并没能达到朱棣预期的效果,在茫茫大漠与套马汉子们捉迷藏实在是一件极其磨人的事,关键还费粮食。最终,明军粮草耗尽,不得不撤回关内。

此后,不甘心的朱棣接连两次发动北征,同样无功而返,最后一次更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永乐二十二年,当北征大军返程行至榆木川时,朱棣突发重症,竟一病不起。

在弥留之际,朱棣忽然想到了那位曾苦苦劝谏他放弃北征的夏原吉,遂对左右发出感慨:“夏原吉爱我。”

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第一时间便将夏原吉官复原职,继续委以重任。

试想,如果朱棣后来的几次北征大获全胜,此后的某一天,他应该也会意味深长地问上一句:“夏原吉还在啊?”

24 阅读:7978
评论列表
  • 存在 17
    2024-03-22 10:05

    文臣只想安逸,且以民为由

    牵着纲子去打猎 回复:
    (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这一年是汉武帝人生最后的倒数第四年
    存在 回复:
    后世皆仰视汉族
  • 2024-03-23 06:11

    这个“明军”和“燕军”,的叫法只怕不妥,至少当事人不这么看,都认为自己是明军。在下看来,以现在的叫法,还是“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较为妥当

    人间最清醒 回复:
    文盲就不要出来说历史了好么,先去查查政府这个词啥时候出的行么,别搞张冠李戴张飞打岳飞之类的笑料好么,还煞有介事[得瑟]
    一笑 回复:
    南军和北军
  • 2024-03-27 16:02

    解缙连中三元的大才子,情商太低,老板的几句忽悠,要么是你确实做出成绩让你继续卖命,要么就是为名声说给他人看的,结果信以为真不懂的把握分寸和距离,可惜了一身才华

    用户10xxx91 回复:
    解缙只在乡试中了解元,状元都不是何来连中三元?
  • 2024-09-13 08:08

    好歹打败了,知道错了,放人。换了我大袁绍,打胜了回来羞辱你,打败了砍你的头。

  • 2024-05-01 00:43

    可惜留下了夏言吉,郑和下西洋的诸多成果付之一炬,中国人称霸地球的事业从此中断

  • 2024-05-28 09:25

    解缙这个应该是朱棣随便问问,是下面人解读过度了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