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季,卫立煌去重庆向蒋介石述职,蒋介石批评卫立煌和共产党走得太近,卫立煌一气之下,就去了峨眉山上养病。中条山的指挥被交给了何应钦。
何应钦当时任中国军队的参谋总长,长期在重庆最高司令部,对前线战场,尤其对中条山战场一点也不熟悉。让何应钦担任中条山战场总指挥,实在是一招臭棋。
1941年4月20日,何应钦一上任,就在洛阳第一战区司令统帅部召集各军师长会议,他对即将到来的战役做了这样的部署:
第一步,九十三军刘戡部由北向南,二十七军范荣杰部从东向西,与中条山各部队,合力攻击高平、晋城、阳城、沁水地区之敌;
第二步,中条山守军,与第二战区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之敌而歼灭之。
最低限度应确保中条山。
从这个部署中,就能够看出来何应钦确实不懂中条山地理地形。中条山之所以能够让日军攻打了三年,而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关键在于这里的地形。
中国军队依托有利地形,军民一体,同心协力,日军的每一步行动,都有百姓给中国军队报告,所以中国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现在,何应钦一上任就要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全歼日军,其勇气可嘉,然战术太差。用陕西人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是“精兄子撵狼——耍胆大哩”。
战争,仅靠胆大是不行的,还要有谋略。
遵照何应钦的这一部署,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就进行了这样的配置:第九军裴昌会在河南济源,第四十三军赵世铃在垣曲,第十七军高桂滋在绛县,第三军唐淮源和九十八军武士敏在晋城董封镇,另外几个军配置在外围,作为策应。
中国军队在东西横跨几百里的战场上设防,无法弄清楚日军会从哪个点上攻击,这样平均使用兵力,本身就是败招。
日军要来进攻,何应钦知道,但是在哪里进攻,何应钦不知道。
日军的保密技术做得相当好,而间谍工作做的更好。
很多中条山的老人说,进入1941年3月,中条山各县的集市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陌生的面孔。
他们或者是挑夫装扮,或者货郎装扮,或者做小生意装扮,当时中国军队没有在意,百姓也没有在意,做生意的人,四海为家,风餐露宿,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消失,又在什么地方出现。
其实,这是日军的间谍。
日军间谍经过几个月的踩点后,将中条山中所有中国军队的布防和进出路径弄得一清二楚,甚至每支部队的番号,营长连长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有什么爱好,也摸得清清楚楚。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日军把中条山的中国军队探了个底朝天,而中国军队却对日军茫然不知。
进入1941年5月,日军开始向中条山投放空降兵,空降兵是二战时候的新兵种,而日军将空降兵投放在了中条山中,可见日军对这次战役的重视。
当地老人说,日本的空降兵都是夜晚投放的,投放在荒凉的山顶上,然后潜伏下来,准备在战役一开始,就抢占桥梁和咽喉要道,卡住中国军队的致命处,包围并歼灭中国军队。
日军把刀架在了中国军队的脖子上,而中国军队还是不知道。
垣曲县上河村曾有一名村民,丢失了牛,就在山上寻找,结果发现了一伙日军空降兵。
他想逃跑,结果跑不过日本人,被抓了起来,关在山洞里,一直到中条山战役开始,他才被放出来。
当时,日军趁着夜色和中国军队疏于防备,向中条山投放了多少空降兵,这也许是个谜,但这是日军第一次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空降兵。
1941年5月7日,已经对中国军队布防等情况了如指掌的日军,突然开始了进攻。
日军分成了四条线:
东面,是二十一师团和三十五师团一部、骑兵第四旅团,约25000余人;
西面,是三十六师团一部和三十七师团,约25000余人;
北面,是四十一师团和第九旅团,约30000余人,这条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以中央突破的闪电战术,沿着横垣大道,从横岭关到垣曲猛攻,如果进攻得手,就会将中国军队一分为二;
东北面,是三十三师团和第四旅团,约10000余人。日军总计10万人。
这是日军对中条山的第13次进攻,也是规模空前的进攻。
在日军进攻前,军令部又修改了先前的作战部署,命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敌,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
应该说,这个部署才是确实可行的,将日军分割得支离破碎,让日军无法集中,而中国军队却可以运用地利之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可是,因为临阵换帅,命令没有按时传达下去。就算按时传达下去,也没有什么效果了,因为中国军队想要占领的交通要道,已经被日军的空降兵提前占领了。
5月8日,命令无法下达,日军又占领交通要道,形势瞬间万变,而日军攻击极为凶猛,军令部又将命令改为:“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击之。”
有了这道命令,还不如没有这道命令。如果没有这道命令,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会下意识地采取守势,削弱日军的进攻锋芒。
而有了这道命令,中国军队便放弃构筑已久的工事,向后退却,而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很快就会赶上,将中国军队予以歼灭。
在中条山战役前和战役初期,何应钦和军令部连下了三道命令,三道命令都是用屁股想出来的。先让进攻日军,后让深入敌后游击战,再让后退引诱敌人。
朝令夕改,莫衷一是,军令部都不知道这场仗该怎么办,就在瞎指挥。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命令,只会让军队走上毁灭之路。
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这时候,中条山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在抵抗,有的在退却,有的准备深入敌后,有的在逃窜,有的军队收到的还是何应钦的第一道命令,有的却收到的是与第一道命令完全相反的军令部第三道命令,是该进攻,还是该撤退,或者是该深入敌后打游击,各部队都拿不定主意,都不知道该听谁的。
缺乏统一指挥,军令前后矛盾,让17万中国军队变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中国士兵的作战不可谓不勇敢,各位将军不可谓不用命,可是统帅部的无能,葬送了中条山根据地,也葬送了中华大好男儿的性命。
小杨
就算是国军和日军装备相当,怕是也发不出来1:1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