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这句话也体现了人们对南北宋时期的认知,然而对于小君来说,这句话确是对宋朝尴尬的误解。或者也可以说,这句话太过于偏颇。
其实北宋并非无将,在历史上狄青、杨业、潘美、曹彬皆可属名将。想当年面带刺字的狄青被称为“面涅将军”、“武曲星”。他骁勇善战,治军严整,曾大破西夏,攻陷金汤城,夺宥州,屠数族;也曾夜袭昆仑关,攻克邕州,平定叛乱,其功绩在历史上亦是赫赫名将。
只可惜在历经了五代军阀混战后,赵匡胤便为宋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顶层设计,使其成为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正是如此,使得北宋虽不断有名将涌现,却始终无奈的被文臣所压制,即便战功赫赫的狄青亦在文臣的压制下,郁郁而终。
关于“南宋无相”之说也是过于偏颇了。虽说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让朝局诡谲得使诸如秦侩、贾似道、史弥远之类权相有机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使得早已孱弱的南宋更显混乱,这也加深了人们对“南宋无相”的印象。但事实上,南宋并不缺名相,李刚、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在蒙、金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统筹谋划、节节抵抗,得以勉强延续南宋的政权。
图 | imo
南宋虽积弱,但在历代名臣将相的操持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亦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当南宋堪危之际,则更显名臣将相气节之时候,正如范成大诗所云: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上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在事关家国荣辱之际,范成大毅然冒死入金都,去执行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出使任务。为此,他早已抱着不以个人微躯为念,但期以身殉国的无畏精神,去完成这次不可能的任务。提起范成大,估计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和他的田家诗。若换个时代,或许他会成为更副盛名的田园诗人,但偏偏他遭逢的是金人亡北宋,朝廷慌难逃的南宋乱世,这使得他所成就的不单单是诗名,更是名臣的气节。
范成大尚在襁褓中,徽钦二帝便已沦为俘虏。自小便体会了山河沦陷,家国破碎之痛,因此入仕后他便希望通过安民心,慎刑法,打击贪吏以图富国强明,收复国土之志。当时的孝宗皇帝也算是南宋皇帝中最有回复北方故土志行的皇帝了。只可惜,隆兴北伐终究还是惨败,不得已签下了《隆兴和议》,不单单南宋要想金国赔钱割地,双方还确定了屈辱的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逢年过节及国主诞辰双方都需互遣使节致意,如果重要国事还需专派使臣。
图 | 白墙下的花园
乾道六年(公园1170年),范成大以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军节度使身份接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向金国索取宋朝皇家陵寝地,和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国书时“降榻受书,以授内侍”的礼仪。
所谓的“降榻受书,以授内侍”便是宋朝皇帝接受金国国书时候需要起身,走下榻座来接受金国使臣递来的国书,这对于宋朝而言,确实屈辱。而此时北宋皇陵所在地巩县也在金人管辖地。
巩县从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开始兴建,共葬有北宋七位帝王,人称七帝八陵。对于南宋来说,祖坟落入金人手中也是难以承受之痛。
可见范成大此次出使得任务极为棘手,甚至可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危险极大,若惹恼了金人,或许归期无期,甚至性命难保。但面对此番险途,范成大凛然接受,答曰:“臣已立后,为不还计。”
到了金朝后,范成大秘密草拟奏章藏袖中,先是呈递国书,而后慷慨陈词,请求金国归还北宋帝陵所在地,而后从袖中掏出奏疏,说出了请求修改礼仪之事。
对于金国来说,范成大的两个要求都有违盟约,显然是不能答应的。但范成大不计安危,金帝不答应便跪地不起,此举惹怒了朝堂众臣,举起笏板击打范成大要逼他起身,金朝太子甚至想杀他泄愤,但范成大毫不畏惧,纹丝不动。
图 | 橘涂初四
所幸金世宗素来仁厚,虽说事关朝廷颜面不能做出让步,却也在拒绝南宋请求的时候,允许迁走陵寝。
范成大此行命悬一线,终于还是保全了气节,全身而退。
正是有如此名臣将相不以个人微躯为念,心怀以身殉国之志,南宋朝虽有最软弱的朝廷,却始终不失民族气节。
其实我们纵观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有其主观客观原因,更有一定的规律。国家就如个人一样要有修养和修行。一个人立志,勤劳,善良就会得到自助天助的效应,诸事皆成。成功之后保持原来美德再加未雨绸缪就可以相对长久的成功。但大多数人因为成功而忘乎所以,沉迷于欲望满足,名利勾心斗角,就注定要失败。所以要成功和灭亡是态度行为决定的。其它因素可以有一时之机但改变不了根本。兴亡由天注定,更可以认为是个体决定的,选择兴旺的天的规则践行就一定成功,选择灭亡的规则践行就注定灭亡。个人如此,公司团体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其它的因素只是一时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