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主席侄女弥留之际,向家人交代一件事,与伯父毛主席有关

大气孔雀 2025-01-24 17:51:21

1990年深秋,北京医院的病房内,毛主席的侄女毛远志躺在病床上,目光深邃地望着窗外。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轻轻招呼家人到床前,虚弱地说出了一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这个愿望,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牵挂着自己的伯父?她要向家人交代的,又是什么样的心愿?这一切,还要从延安岁月说起......

一、延安重逢

1938年的延安,夜幕刚刚降临,一辆马车缓缓驶入城中。车上坐着一个憔悴的女孩,她就是毛远志。这一路上,她走了整整三个月,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终于来到了延安。

当天傍晚,警卫员李银桥匆匆来到窑洞,向毛主席报告说:"主席,您的侄女远志来了。"毛主席闻言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快步走出窑洞。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毛远志愣在原地。在她的记忆中,只有母亲王淑兰给她讲过伯父的样子。此时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蓝色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布鞋,神态和蔼可亲。

"远志,你可算来了!"毛主席上前拉着毛远志的手,仔细打量着这个饱经沧桑的侄女。十四岁的毛远志皮肤黝黑,身上的衣服早已褪色,脚上的布鞋也磨出了好几个窟窿。

毛主席让警卫员准备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又让人拿来几个窝头。看着毛远志狼吞虎咽的样子,毛主席不禁叹了口气:"慢点吃,慢点吃,以后有的是时间。"

吃完饭,毛主席开始询问家乡的情况。谁知毛远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原来她从小因为战乱颠沛流离,连简单的对话都很困难。毛主席见状,立即改变话题,开始给她讲韶山的故事。

"你记得韶山的那条小溪吗?我小时候经常在那里洗澡,还在水里抓过鱼呢!"毛主席的话语让毛远志渐渐放松下来。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特意叫来了江青,让她带毛远志去女生宿舍安顿。江青给毛远志找来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还带她去理了头发。这是毛远志人生中第一次穿新衣服,第一次理发。

接下来的日子里,毛主席经常抽空去看望毛远志。有一次,他发现毛远志总是偷偷躲在窑洞后面哭,便把她叫到跟前问:"怎么了?想家了?"

毛远志摇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胃。原来她从小胃不好,吃不惯延安的小米饭。毛主席听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在本子上记了一笔。第二天,警卫员就送来了一些白面,让食堂给毛远志单独熬粥。

但毛主席并没有一味溺爱这个侄女。一天,他看见毛远志在啃锅巴,便严肃地说:"在延安,谁都吃小米饭。你得学会克服困难,不能搞特殊化。"这句话给毛远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月后,毛远志渐渐适应了延安的生活。她不仅能吃下小米饭,还开始学习认字。每当看到她进步,毛主席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但他从不在人前夸奖毛远志,只是默默地关注着她的成长。

二、抗战岁月

1939年春,延安的战时气氛日益紧张。毛主席召集干部开会研究形势,会议经常从傍晚一直持续到深夜。毛远志此时已经在延安生活了半年多,每天除了上课学习,就是帮忙打扫窑洞、整理文件。

一天晚上,毛远志正在整理文件,突然听见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日军的飞机又来轰炸了,警报声随即响彻整个延安城。毛远志赶紧抱起一摞重要文件,跟着其他同志往防空洞跑。

在防空洞里,毛主席发现毛远志怀里抱着的都是最重要的文件,便说:"远志,你很懂事。"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夸奖她。从那以后,每当有空袭警报,毛远志总是第一个冲向办公室抢救文件。

1940年,形势更加严峻。延安经常断粮,大家都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天,毛远志看见伯父的裤子破了好大一个洞,便趁着晚上偷偷拿去补。可是她的针线活并不熟练,补得歪歪扭扭的。第二天,毛主席穿上裤子就发现了,却什么也没说,仍然穿着那条补丁裤子去开会。

那一年冬天特别冷,毛远志值夜班的时候,常常会看见伯父办公室的灯亮到天亮。有一次,她鼓起勇气送了一杯热水进去,却发现毛主席正在地图前专注地研究着什么,桌上摆满了各种报告和电报。

1941年春,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毛远志跟着机关的同志们一起去南泥湾开荒。她虽然年纪小,但干活特别卖力,一天能刨出好大一片地。有一次,毛主席来南泥湾视察,看见毛远志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满是老茧的双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期间,毛远志还参加了延安电影团的演出。她在《白毛女》中扮演一个小配角,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她反复练习,生怕给伯父丢脸。演出那天,毛主席特意来看,散场后对她说:"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这简单的几个字,让毛远志记了一辈子。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毛远志主动要求参加学习。她白天跟着大家一起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有时候实在看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伯父。毛主席总是耐心地给她讲解,但从不给她特殊照顾。

1943年,毛远志被派往边区医院学习护理。临行前,毛主席叮嘱她:"学医救人,这是很光荣的工作。"在医院里,毛远志经常要照顾伤病员,换药、打针、熬中药,她都做得认认真真。有一次,一位伤员夜里发高烧,她守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把烧退下来。

这段时期,延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每到周末,毛远志就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文艺演出,有时唱歌,有时跳舞。她最爱唱的是《南泥湾》,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却充实的开荒岁月。

三、解放战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远志被调往晋察冀边区医院工作。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叮嘱她:"战争还没有结束,医护人员比战士更重要,你要继续努力。"

1946年初,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晋察冀边区医院频繁转移,有时一天要转移好几次。毛远志和其他医护人员背着药箱,扛着担架,跟着部队转战各地。白天赶路,晚上还要照顾伤员,常常一躺下就睡着了。

那年夏天,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医院一下子收治了几十名重伤员。医院里人手不够,毛远志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她的手上全是药水浸泡的水泡,但仍然坚持给伤员换药。一位伤势严重的战士拉着她的手说:"同志,你的手和毛主席的侄女一样粗糙。"毛远志只是笑笑,继续埋头工作。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医院里的工作更加繁忙,每天都有新的伤员送来。毛远志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经常要培训新来的护士。有一次,一位年轻护士在处理伤口时手忙脚乱,毛远志就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消毒、包扎。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医院里的煤炭不够用。毛远志带头捡柴火,自己的房间从不生火,把所有的煤都留给病房。有位老八路知道她是毛主席的侄女,特意给她送来一些煤,被她婉言谢绝了。

1949年初,毛远志随军来到北平。一天,她接到通知说毛主席要来医院看望伤员。看到阔别多年的伯父,毛远志刚要行礼,毛主席就拦住了她:"工作忙不忙?伤员都好吧?"随后,毛主席走进病房,挨个看望伤员。

当毛主席走到一个截肢伤员床前时,那个伤员突然哭了起来。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同志,你为革命失去了一条腿,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毛远志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想起了这些年在医院里见过的无数英雄战士。

战争结束后,很多人劝毛远志去北京工作,但她选择留在了医院。她说:"医院就是我的家,伤病员就是我的亲人。"就这样,她继续在医院里默默工作,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刻。

那些年在医院的经历,让毛远志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她经常对年轻护士说:"救死扶伤是最光荣的工作,我们要把每一个伤员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照顾。"后来,她把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整理成册,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建设岁月

1950年初,毛远志开始在北京西郊医院工作。这所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革命老干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她主动申请去最困难的传染病房工作,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1951年夏天,一场霍乱在北京郊区爆发。毛远志带领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她在隔离区一待就是一个月,期间只和外界通过电话联系。当医院领导得知她的身份后,多次要求她暂时离开隔离区,都被她婉言谢绝。

1952年,医院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毛远志提出了很多改进护理工作的建议,比如改良输液架的设计,使其更方便搬运;改进病床消毒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建议得到了医院领导的重视,并在全院推广。

1953年,一位重要领导人生病住院,组织上特意安排毛远志担任护理工作。她像对待普通病人一样,严格按照护理规程工作,从不因为对方的身份而放松要求。那位领导出院时专门写信表扬她的工作作风。

1954年,医院派她去农村巡回医疗队。她带着简单的医疗器械,走村串户为农民看病。有一次,她在一个偏远山村发现一个重病老人,立即组织人力将老人抬到县医院救治。从那以后,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详细记录当地的卫生状况。

1955年,全国开展卫生运动。毛远志被抽调去协助卫生部工作,参与制定农村医疗网络建设方案。她提出要在每个村都培养一批赤脚医生,这个建议后来被采纳。她还亲自参与编写了一本简单实用的农村医疗手册。

1956年,医院成立了护士培训班。毛远志担任主要讲师之一,她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护士。她编写的护理笔记,成为了培训班的重要教材。每当有学员遇到困难,她都会耐心指导。

1957年,一批外国医疗专家来医院参观。毛远志用流利的英语为他们介绍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她详细讲解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次交流加深了国际医疗界对中国医疗事业的了解。

1958年大跃进时期,医院工作异常繁忙。毛远志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还要参加医院的自给自足活动。她带领护士们在医院后院开辟了一片中草药园,种植一些常用药材,既节省了医药费,又丰富了医院的药品储备。

1959年,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性的困难。医院里物资紧缺,但病人却比往常更多。毛远志发动护士们自己动手制作纱布、绷带,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她还带头节约粮食,把自己的定量降到最低,把省下的粮食都让给病人。

这些年里,毛远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住在医院最简陋的宿舍里,穿着普通的白大褂,从不让人知道她的特殊身份。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她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要求。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护士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对病人的态度。"

五、晚年生活

1960年代初期,毛远志依然坚持在医院一线工作。每天清晨五点,她都准时出现在病房,检查病人情况,安排当天工作。她的作息时间雷打不动,连春节也不例外。

1962年,医院成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织上多次请她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但她总是推辞说:"革命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最后,她只同意默默地为基地整理一些历史资料。

1965年,一场重大传染病在北京爆发。已经年过半百的毛远志再次请缨到隔离区工作。她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期间,她把几十年积累的防疫经验整理成册,发给每位医护人员参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但毛远志始终坚持护理工作不能松懈。她说:"不管形势怎么变,病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她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确保了医院基本医疗服务不中断。

1970年,医院派她去农村巡诊。她走访了很多偏远山区,为当地培训赤脚医生。有一次,她在一个村子里遇到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老人,便留下来照顾了整整一周,直到老人病情好转。

1975年,医院领导考虑到她的年龄,想让她从一线退下来。但她坚持说:"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工作。"于是医院特别为她安排了一个老年病房,让她既能继续工作,又不会太劳累。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医院引进了许多新设备。已经六十多岁的毛远志主动学习新技术,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她还把自己的学习笔记整理出来,分享给其他老同志。

1980年,她开始整理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她把这些材料捐给了医院档案室,作为医院历史的见证。

1982年,她收到了很多国内外医疗机构的邀请,请她去讲学或参观。但她都婉言谢绝了,表示要把时间留给病人。她说:"我一生都在医院,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病人。"

1985年,她终于同意从一线退下来,但仍然每周都要到医院看看。她经常在病房里转转,跟病人聊天,给年轻护士们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时候,老病人专门来医院找她,她总是热情接待。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关心着医院的工作。她把自己积累的医学书籍和笔记全部捐给了医院图书室,还把毕生积蓄捐给了医院,设立了一个专门帮助贫困病人的基金。她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当了一辈子护士。"

1987年冬天,毛远志在北京逝世。按照她生前的要求,丧事从简,骨灰撒在了她曾经工作过的太行山区。她的白大褂和胸牌被医院珍藏,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实物。

1 阅读:28
大气孔雀

大气孔雀

以史自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