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邦章京、精奇尼哈番这些爵位,译成汉语是什么档次?

高山历史 2025-02-17 13:58:50

清代的异姓爵位制度是一个由简至繁、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努尔哈赤建立清政权初期,政务制度比较简易,到天命五年才开始渐渐给异姓赐予爵位。起初的异姓爵位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有总兵、副将、参将等五个基本层级。这些称谓乍一看好像是职官,然而在那时其实是归属于爵位体系的,并非行政官职。

皇太极登上皇位后,于天聪八年对异姓爵位制度实施了重大变革,设定了一等公(等同于原先统领五个牛录的总兵),且在这个基础上,新创建了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兰章京以及牛录章京这五个层级的爵位体系。此种变化显著地朝着满洲传统称谓靠拢,同时也标志着新制度的开启。

顺治元年,爵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在一等公之下增添了侯、伯这两个等级,不过子、男这两个等级并没有设立。与此同时,原本的副将、参将被重新界定,他们的身份地位大致等同于后来的子爵和男爵。

在顺治四年,把异姓爵位的名称做了很大的改动:昂邦章京变成了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成了阿思哈尼哈番,扎兰章京改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变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其中精奇尼哈番划分为一、二等,其余的各级都分成一、二、三等。另外,还新设立了拖沙喇哈番,作为最低层级的等级。

想升到一等公,得攒够 26 个拖沙喇哈番,这是爵位提升的必备条件。顺治八年,把异姓爵位的承袭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让爵位能够得以承袭,这意味着清代的异姓爵位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康熙时期,异姓爵位的变化不算大,不过把一部分世袭的公侯伯爵位予以了合并,还明确了这些爵位的分别承袭办法。到了雍正二年,头一回把爵位赐予汉族人,就在这一年,张廷玉获赐一等阿达哈哈番,让清代异姓爵位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雍正九年起,公爵有了像忠勇公、忠达公这样的“嘉名”,并且皇后的父亲被赐予承恩公的称号,原本的三等爵位变为了一等。到了乾隆年间,清代的异姓爵位制度更为规范了,设置了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以及云骑尉等更为详尽的爵位体系。

比方说,把精奇尼哈番改成子爵,将阿思哈尼哈番变为男爵,让阿达哈哈番成为轻车都尉,把拜他喇布勒哈番化作骑都尉。到了乾隆十三年,更是明确敲定了公、侯、伯的世袭次数,同时也规定了爵位的袭数以及承袭的办法。

到了这个时候,清代把一个完整且详尽的异姓爵位系统给确定下来了。乾隆年间,还给公爵、侯爵以及伯爵设定了“嘉名”,这表明了对功劳和功绩的敬重与激励。

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乾隆皇帝打破传统,准许汉族官员获得世袭罔替的待遇,让清朝针对异姓爵位制度的改革举措更进一步。额驸并不在异姓爵位的范畴之内,不过其地位却相当之高,公主额驸的待遇和异姓爵位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那时的社会中,异姓爵位不单单是身份的标志,还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展现。正是这些繁杂的等级以及详尽的规定,构建起了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满洲贵族体系架构。

0 阅读:33
高山历史

高山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