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门回答,@越女
我觉得,在买房上面,可以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不然容易留下一些很血泪史的东西。
一
比如,买房时钱不够,要不要父母亲友帮出钱?
前几天在知识星球问了一嘴,有近100个小伙伴回复了我。
80%的人说:
买房时父母出了钱。现在回头看,很感恩,很庆幸。
如果单靠自己,收入增长大概率赶不上房价上涨的,永远买不起。
有几位幸运的小伙伴,刚好买在了房价暴涨的前夕,资产更是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
未来再靠自己换房时,压力就小的多了。
也有2成小伙伴说,没靠父母,纯靠自己奋斗拿下了,很让人钦佩。
有趣的是,这2成朋友里,有几位是靠海外工作攒下的钱。
比如有人在非洲奋斗了几年,存款明显超越了同龄人;
有人是在英国定居,花近400万人民币买了当地的联排大别墅。
就不打算回来了。
总之我觉得,在年轻时买房,需要建立的第一个认知就是:
也别太排斥向父母亲友借钱买房
首先房价很敏感,一般会先于城市大发展而上涨。
而年轻人的一般工资水平,同步、甚至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或者货币膨胀速度。
因此大部分人,工作再努力、再省吃俭用,也很难在收入增长上跑赢房价。
这跟很多人的体感一致:
当年收入3000一个月,奋斗一年够买个厕所;现在月入3万,连厕所都买不到了。
所以集亲友之力努力先上个车,不丢人。过几年回头看,其实对家庭收入增长大有裨益。
当然,前提是父母、亲友有这个能力,挤得出钱来。
如果家庭环境确实不允许,那怎么办?
选对职业方向,争取个人收入的最优化。
比如说,十年前虽然北京房价便宜,但大部分人还是要靠父母资助才买得起。
但如果你是做外贸的、在投行工作,收入增长跑赢房价妥妥没问题。
去国外一些比较艰苦的地区工作,也是快速积蓄的途径之一;
又或者,工作时优先选择大平台:
现在买房压力太大,很多大公司为了吸引人才,会有一些无息贷款、低价购房、分配房屋使用权等福利。
我有两三位朋友,就是靠着腾讯给的几十万无息贷款,在北京深圳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
在大公司、大平台工作,还有一个隐形的福利:
能更容易的从银行借出大额的、便宜的钱来。
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独特优势——
拿北京举例,外地户口想在北京买房,必须缴够5年的个税或社保,但如果能拿下一个“工作居住证”,马上就可以买房了。
不用非得等5年。
而大公司的工作居住证名额,明显更多、更容易拿下。
能借到便宜的钱、早一步获得买房资格等等,是非常关键的。
有时候,你和身边人的资产差距,就差在这几年时光里。
二
另一个,我觉得被很多人忽视的认知是:
第一套房买在哪里,很重要
说起这个,也是很多人的血泪史。
不止一个读者和我说过,自己小有积蓄的时候,想早点上车,就回老家买了一套。
于是,名下有了贷款记录。
再过几年,自己资金实力上来后,又有了新打算,想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买房。
这时才发现,被限贷政策死死卡住,属于二套贷了。
要多付几十、几百万的首付。
尤其是在深圳、北京这样的城市,一套400万的房产——
如果按首套房来买,3成首付120万上下,双方家庭凑一凑,自己再有些积蓄。
咬咬牙还是搞得定的。
但如果按二套房来买,首付一下子变成了5-6成,200万-250万。
不知要奋斗多少年,或者要多掏空几个钱包。
当然,出售老家的房产,也可以充当一部分首付,但一是交易流程比较长;二是涨幅未必跟得上大城市速度。
在老家先上车,涨价之后再卖掉,然后买大城市的房子,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状态。但timing不对的话,就很尴尬了。
这几年,热门城市通常都在限贷——有了贷款记录再买就算二套房。
只此一项,让多少刚需愁白了头。
有的人早就决定未来XX年内回老家生活,那早些购置房产,也没什么不对。
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懵懵懂懂,觉得自己收入在老家是降维打击,又想早点占个坑儿。
就莫名其妙上车了。
结果,等到能在工作所在地、长期生活城市买的时候,却发现万般艰难。
浪费了宝贵的资格。
不负韶华
你买到房续写血泪史,公摊占用你的资金,物业让你生气,冬天3个月没有阳光,二十年后水管漏水,三十年后电路老化
Hu
如果买得起房:去墓地多转转就会明白:浪费。如果买不起房:去墓地多转转就会明白:这才是永远的家呀!
用户10xxx45 回复 01-22 18:37
买房墓地主要是享受短暂人生[呲牙笑]
老土的水手
压力下行,现在上车就是亏损!你有点损!
西门吹雪
买房那是不可能的事!
卿言遂盟
不买不买就是不买,钱放兜里不香吗。三年后200万的房子50万,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