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与许世友谈淮海战役:我军数量不如敌人,难下决心

沛柔聊社会 2023-04-23 01:00:02

1952年10月,毛主席乘专列离京,开始为期一周的休假。虽名为“休假”,但这位新中国缔造者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前往不同地方检查工作、调查研究。

许世友

对山东几个地方进行考察后,专列下一站是徐州。火车在鲁西和苏北大地上奔驰,毛主席则在车厢中与罗瑞卿、滕代远以及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人畅谈起来。

很快,毛主席谈到了差不多整整四年前,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开始的淮海战役。一时之间,往事一幕幕重新涌上了众人心头……

时间回到1948年,进入下半年后,国内形势对共产党愈发有利。这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战局的发展,命令华东野战军攻取济南。

济南是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交会点和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枢纽,那里城防坚固,被敌人自诩为“金城汤池”。

随着人民解放军接连攻克淄川、泰安、兖州等地,济南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蒋介石为了屏障徐州,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并牵制华东野战军使其不能全力南进,决定以10万余重兵保卫济南,并以徐州3个兵团17万人准备北援,确保济南万无一失。

这一边,华东野战军前委提出了“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敌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的口号。

而在济南战役中指挥攻城的,正是山东兵团司令许世友等人。“济南战役很重要,粟裕和你都指挥得不错。你们提出的‘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很好,最后实现了这个目标”,这次去徐州前,毛主席在济南时对许世友这样说道。

“济南战役所以能取得胜利,一是中央军委和主席指挥得好,思想明确,方针对头;二是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许世友接话道。

毛泽东与许世友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并为解放军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就在济南城内巷战还在激烈进行时,9月24日,粟裕给中共中央军委发去电报,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的敌人,并称之为淮海战役。其主要目标,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接到电报后,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次日晚7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另一边,在济南失守后,1948年10月敌人的徐州剿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他们集结了4个兵团和4个绥靖区部队共约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的防御线,加强对中原和华东地区的防守。

“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之后,国民党军统帅部为避免徐州地区部队重蹈东北全军覆没的命运,决定以白崇禧部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和长江中游地区,钳制我中原野战军主力”,此时毛主席在开往徐州的专列上对众人说道,“以刘峙部及白崇禧的几个兵团共70万人加入徐州方向作战,改由国防部直接指挥,拱卫南京、上海,不得已时放弃徐州,依托淮河抗击华东野战军的进攻。”

“国民党总兵力有80多万人。他们自以为力量强大,企图在徐州地区与我决战”,毛主席继续说道。

那么,当时解放军方面又是什么情况呢?“再看我军情况,华东野战军及中原野战军部分30多万人集结在徐州、济南间休整。中原野战军13万人,大部集结在平汉铁路以西。此外,还有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共21万人可参战”,毛主席如数家珍道。

这样算来,共产党方面那时的总兵力有60多万。“综观淮海战区,两军相比,我军数量尚不如敌人,战略上亦各有优劣。在这种情况下统帅部如何下决心,也是很费脑筋的啊!”毛主席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敲敲自己的脑袋。

毛泽东和周恩来

说到这里,毛主席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只见他站起身,双手叉腰踱了几步,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在西柏坡考虑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时候。

“虽然难下决心,还得下决心”,毛主席又开了口。“我们决定在淮海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再进行一次决战。”

于是,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给华东野战军发去电报,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其中,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等地;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去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的敌人,并将各地占领;而到了第三阶段,将在两淮地区进行战斗。整个战役,大约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当毛主席在专列上将这一设想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后,在场的罗瑞卿、滕代远、许世友等人不禁纷纷被他的记忆力和心中韬略所深深折服……

这时,许世友请毛主席坐下,并连连表示:“战役的发展完全证实主席的作战方针是非常英明的,战役基本上是按着主席设计方案进行的。”

毛主席则意犹未尽,打断了许世友的插话:“还有,为了加强淮海战役的领导,使作战方针落到实处,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组成党的总前委,以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战役前线的一切事宜。”

总前委五人

“实践证明,前委领导是得力的,他们指挥得很好,他们是有功劳的”,毛主席对总前委赞扬道。

说到这里,一旁的许世友又开口道:“听说,主席指导得也很具体。”“是啊,这样一个大战役,不关注能行吗?战役没有胜利结束,心里就是不踏实嘛!”毛主席说。

“那段时间,真是电报飞传,不论昼夜,畅通无阻,消息灵通。虽然辛苦,还是很兴奋的”,毛主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许世友也随之兴奋起来,描述起了当年的战况:“前委为实现在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的目标,在做了充分准备、创造必要条件后,华东野战军于11月12日,开始了围歼第7兵团的作战……”

攻打了两天之后,由于进展不大,华野于15日改变战法,决定“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集中兵力逐点攻歼。

这样一来,果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到了11月22日的黄昏时分,华野全歼第7兵团,并击毙兵团司令官黄伯韬。

“消灭黄伯韬的作战打得不错。听说黄伯韬的第7兵团被围,刘峙急了,蒋介石也急了。那位蒋委员长气急败坏地教训部下说:‘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毛主席指着许世友说。

“蒋介石说得不错,就是打不赢。没办法只好换马。他恨刘峙无能,特派他的得意门生杜聿明到徐州,当刘峙的副手,实际实施前线指挥。但是换马能解决多大问题?!”毛主席继续侃侃而谈。

当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后,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和中野指挥部进驻安徽宿县的小李家村。经过中央军委和前委的多次研究,将下一个目标对准黄维的第12兵团。

黄维

“第一阶段不仅消灭了敌有生力量,而且隔断了徐蚌联系,孤立了徐州,并使孤军冒进的第12兵团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毛主席又介绍起攻打黄维的情况,“这个黄维也不是一般人物,他的第1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有12万之众。他的那个18军是国民党军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制装备。黄维本人则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正处在春风得意之时,不可一世……”

当时黄维驻防在桐柏山,由于黄伯韬被解放军围困,蒋介石命令他驰援。可还没等黄维赶到那里,黄伯韬的部队就已全军覆没……

听闻这一消息后,徐州方面十分惊恐,急忙命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东西两侧向徐州紧缩,黄维也同时向徐州靠拢。

“黄维兵团是支劲旅,要消灭他必须下很大的决心,必须准备打一场恶仗,因为中野只有十几万人,而且装备与黄维差距很大”,毛主席分析当时的情况。“总前委表现了很大的勇气,决定以一比一的兵力打合围歼灭战。应该说这是兵家之忌,孔子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嘛!”

于是,中野主力负责阻滞黄维北上,华野主力则监视着徐州方面的敌人,防止对方向南支援黄维。除此之外,华野和中野各有一部看着位于黄维东边的李延年、孙元良两个兵团。

而当黄维发现自己进入了中野预设的袋形阵地后,马上开始南撤。然而,此时为时已晚,中野已将他围在宿县以南的双堆集……

“黄维部陷入泥坑而不能自拔,其他各部又无法援助他。为此,蒋介石不知如何是好!”毛主席回忆道。

蒋介石实施三路会师宿县的计划失败后,急召杜聿明到南京面授机宜,令他放弃徐州全线南撤。于是,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进行大撤退,向黄维方面靠拢,试图将双方的兵合在一起后共同南撤。

杜聿明

“军委、前委根据这种情况,马上组织力量进行部署,命令华东野战军把杜聿明集团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毛主席回顾当时的情景,“我两个野战军分别围住敌两个集团。经研究,决定再给中野增加部分力量,先吃掉黄维兵团……”

于是,12月13日,解放军发起了最后进攻。经过两天的激战,将敌人的第12兵团全歼,活捉黄维和副司令吴绍周。随着刘峙北援的第6、8兵团连夜撤到淮河以南,中共中央关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目标完全实现。

到了战役第三阶段,目标便是全歼杜聿明集团。“原来我们以为消灭了黄维应趁热打铁,一举消灭围困多时的杜聿明,谁知主席却不让马上吃掉杜聿明……”许世友这样说道。

毛主席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解释了起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从局部看,从淮海战役看,是应当像你说的那样。但从全国战场看,还应照顾其他战场需要……”

原来,那个时候,平津战役已经开打。为了不使平津地区的敌人迅速南逃,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淮海前线的军队在两周内不对杜聿明集团进一步行动。于是,从12月16日起,华东野战军一边围困杜聿明集团,一边进行休整并等待时机。

在被围困的一个多月里,杜聿明的部队饥寒交迫,生活极其困难,充满了绝望情绪。“在我们部署好平津战役,确保傅作义部已无法南逃之时,于1月6日,我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毛主席回忆着。

此时的杜聿明部已经不堪一击。1949年1月10日下午,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集团,将杜聿明本人俘虏。就这样,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人,以解放军胜利告终。

一旁的许世友这时已经听得入了神。看到毛主席停顿下来后,连忙补充道:“主席,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总兵力以少对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战役,是60万对80、90万啊!听说斯大林都称赞这是奇迹!”

毛泽东和斯大林等人

毛主席向许世友点了点头。突然,他脸上的红光逐渐消失,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忧伤。正当现场众人有些疑惑不解时,毛主席轻轻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一般地说道:

“革命总算成功了,但来之不易。它是用亿万人民的血汗换来的,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经常回顾往事,就是为了不忘过去,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

0 阅读:21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