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功学通常将气功练法总结为三调:调身、调息、调心。而且,一般受众会认为这是源于道家的传承,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准确。甚至三调的说法最早也源于释家,是隋代智者大师所总结,其原本为五调。
略解读如下:
一、气功五调概念的源头五调是智者大师(约538-597)所著次第禅观法门的中一部分,其整体为十个次第,包含:具缘(修习的条件和准备)、诃欲(节制的要求)、弃盖(战胜五种潜意识的障碍)、调和(调整五事)、方便行(修行的巧妙法门)、正修行(止观的两种具体修行法)、善根法(修行的过程成果)觉知mo事(克服障碍)、治病(修复身体的方法)、证果(修行的最终成就)。
虽然讲次第,但这十个次第并非严格的台阶,而是相互贯穿和相互作用的。其中,调和即现代气功所讲气功入门练习的统一方法,除调身、调息、调心外,尚有调食和调睡眠。
五调本身即是修习入门法,也是修习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养生气功单纯从“五调”入手,已经是很好的功法系统。
二、调食法调食法其实就是得当的饮食方法,这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最关注的部分,《黄帝内经》对此讲解很多。
智者大师重点强调几点:
1. 食不能过饱。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此时念头不易安定。
2. 食不能过少。食过少,身体羸弱,意志不坚固,难以入定。
3. 不食污秽之物。意思是要吃得清淡、干净。
总结而言,就是“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三、调睡眠法智者大师所谓调睡眠和现代理解不同,并不是讲充足睡眠,反而是要克服睡眠,但同时保持精力旺盛,神清气爽。
禅家一般会认为睡眠过多容易让人昏沉,丧失功夫,心气不足,智力下降。因此需要通过精进的修行克服过多睡眠,保持觉醒的状态。
这一点对现代人比较友好,可以少睡还精气神足。
需要注意的是,清醒的时候得用于读书、修行,用于喝酒唱歌那还不如多睡会。
四、调身、调息、调心智者大师认为这三个调和不能分开,是一起的。
因为,禅观多静坐,这里所讲调身多说静坐法,但实际上对现代养生功而言,八段锦也要,易筋经也好,五禽戏也好,站桩也好,调身当指动作要义。
静坐调身法:
1. 坐姿安稳,可单盘,可双盘;
2. 坐后,先活动上身、四肢,如导引按摩法;
3. 正身端坐:身端直,脊骨不曲不耸,平面正坐,鼻和肚脐一条线上。
4.口吐浊气,缓缓吐出,想身中百脉不通处,随息而出;连续吐纳三次。
5.闭口舌抵上颚,微微闭眼,令外光不入;四肢不摇动。
以上虽讲吐纳,但也是调身,所谓“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调息法
智者大师所讲调息要求较高,说息有四种,风相、喘相、气相、息相,前三都是不调相。
1. 风相:静坐时,鼻中呼吸出入可以听到有声音,细微的声音也算,甚至感觉有声音都算。这是非常微细均匀的要求。
2. 喘相:静坐时,息无声,但出入有不顺停滞的感觉。
3. 气相:没有声音,出入顺畅,但出入不细,气息粗,有明显的气息出入感,就是气相。
4. 息相:不声、不结、不粗;息出入绵绵若存,神态安详,神情愉悦,轻松舒适。
以上为调息法,但和调心不可分割。息不定,则心不调,守息则心定。
调心法
智者大师所讲调心与调息不可分割,但初入定调心也有具体的方法。
1. 一入:调伏乱想和调整沉浮相:沉相即昏沉,头低垂,这时用心系鼻端;浮相,是身飘动不安,此时适合用心系肚脐。
2. 坐中调心:静坐过程中,随时觉察身、息、心三事。身不端调身,息不调和则调息,心不跳者调心。这再次强调三者不可分割,也并没有绝对的先后。
3. 收功时调三事:结束打坐,其实就是收功,虽是调身、息,但以调心统筹。先开口吐气,想气从百脉随意而散,再微微动身,接着活动肩膀和手、头、脖子;再慢慢活动两足;用手按摩身体或拍打;再摩擦两手生暖盖住两眼,然后慢慢睁开双眼。
这时,才能起身活动。
五、总结智者大师虽然讲静坐调身、调息、调心,但与站桩、八段锦等功夫是相通的。
譬如八段锦练习,应先调身,令身稳定,次调呼吸,令呼吸自然柔和,然后调心安定。随后,练习动作时,这三方面也是相互配合的,身体稳定,不急于完成动作,呼吸柔和自然,不刻意大力呼吸,心随动作和谐一致。
收功时,也是应吐纳,静守,拍打身体等。
此外,调饮食和睡眠也是练功非常重要的基础。即便天天练功,如果暴饮暴食,不节制,睡眠不好,昏昏沉沉,那么养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
卫昌国学
2024年11月
大道归一
人体内科学,人身小天地运转正确,永不生病[吐舌头笑]
呦呵你哪位啊
哈哈,什么都是佛秃的?隋代?道家从黄帝时代起就已经有养生,调吸法了,能不能不自己打脸,丢人不。要饭教真恶心
大中消息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