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这5个阶段,容易出现“复吸”,熬过,就能胜利了

行平双 2025-04-13 11:38:53

很多人明明下定决心戒烟,却总在某个阶段突然“破功”,一根烟点上,前功尽弃。

可戒烟到底最容易“崩盘”的时刻,是在哪些阶段?这5个阶段,正是复吸高发期。

如果你正在戒烟,或者打算开始,一定要提前了解这几个“雷区”,提前准备,才能守住胜利果实。

第一阶段:身体开始“清理”,但你开始烦躁

你刚停掉香烟的前几天,是最关键的“生理戒断期”。

尼古丁的影响开始退去,身体试图恢复自然状态,但这时的你,可能会变得非常烦躁、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甚至发脾气。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打实的尼古丁戒断反应。有人会头痛、胃口差、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人干脆整夜睡不着。

这个阶段最容易让人产生“抽一口也没事”的念头。

有研究表明,戒烟后三天内,大脑中尼古丁受体就开始出现“空窗”,这时候的渴望感最强烈,复吸的可能性极高。

如果你能熬过前3~5天,症状开始缓解,身体逐渐适应无烟状态,危险性就会下降很多。

要缓解这种状态,可以尝试嚼口香糖、喝水、深呼吸,甚至洗个热水澡来缓解焦躁感。

重要的是,告诉自己,这是暂时的,而且每一次“没抽”,就是一次胜利。

第二阶段:习惯断裂的痛苦,最容易“回头”

一周后,生理反应开始减轻,但新的问题来了:心理依赖上来了。

抽烟这件事本身,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变成了一种“习惯”。

饭后抽一根、工作累了来一根、朋友聚会点一根……当这些场景再次出现,手不自觉地就摸向了兜。

这个时候的复吸,往往不是因为你真的很难受,而是因为“空”了。

心理学家把这称为“条件反射性渴望”,你的大脑已经把抽烟和某些场景绑定,只要环境一到,烟瘾就被唤醒。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明知道不该抽,却鬼使神差地点了烟。

你需要做的,不是压抑,而是替代。比如饭后立刻刷牙、喝杯茶、散步五分钟,打破“抽烟习惯链”。

时间一长,大脑重新建立起不靠香烟的行为模式,抽烟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减弱。

第三阶段:信心膨胀,低估风险

熬过了最初两周,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无烟生活,心理也觉得轻松了不少。

这时候很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戒掉了。”

这种“戒烟蜜月期”其实非常危险。

你开始放松警惕,甚至觉得“偶尔抽一根也不会上瘾”,于是试着点上一根,结果重新陷入循环。

研究显示,大多数复吸的人,其实就是在这个阶段“自信过头”。

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依赖,但大脑对尼古丁的记忆仍在,哪怕一根烟,也足以把你拉回原点。

如果你到了这个阶段,一定要给自己设定“防线”:无论如何,不碰第一根。哪怕你觉得没瘾了,也要告诉自己:“我不是抽不抽的问题,我是选择不抽。”

把“偶尔一根”这个想法,彻底从脑中剔除。

第四阶段:压力来袭,烟成了“出口”

戒烟并不会让生活更轻松,现实中的压力依然会存在。

工作上的难题、人际关系的烦恼、生活中琐碎的焦虑……当压力集中爆发时,香烟就像是一条熟悉的“逃生绳索”。

很多人就是在某次大吵架、加班熬夜、情绪崩溃时,一根烟重新回到了生活中。

这背后的机制是:尼古丁能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短暂带来轻松感。

大脑曾经学会了“靠烟缓解情绪”,所以当你情绪低落时,它会自动召唤这个“解决办法”。

如果你处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提前准备“替代情绪出口”。不是强忍,而是找到其它方式宣泄压力。

有人选择运动,有人听音乐、写字、找朋友聊天,哪怕是打游戏、看剧,只要能让你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都值得尝试。

写下你的“情绪应急清单”,提前准备好“我不靠烟也能缓解压力”的方案。

等到真正情绪上来时,有了替代选项,就不容易走回头路。

第五阶段:烟瘾消退,但“回忆”还在

戒烟超过两个月,甚至三个月,有些人已经完全没有“想抽”的冲动了。

但稍不注意,一个场景、一个味道,甚至梦里梦见抽烟,都会让你突然想念那种熟悉的感觉。

这时候的烟瘾,其实已经不是“瘾”,而是记忆。

有个长期戒烟者说过:“我戒烟五年了,但有时候闻到别人抽烟的味道,还是会有点心动。”这种“心动”,不是身体需要,而是大脑对过往的怀念。

就像你路过以前常去的小吃店,哪怕你已经不饿,也会忍不住想尝一口。

这时候的复吸,其实是心理“缅怀”失控。

解决它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抽烟”这件事。

你要反复提醒自己,香烟给你的不是安慰,而是慢性摧毁。你不再是因为需要它,而是你已经选择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写下你戒烟的初衷,保存一张以前咳嗽咳到睡不着的照片,或者翻出体检报告上肺功能的变化,让自己看清楚,那不是怀念,是陷阱。

戒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心理和生理的拉锯战。

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都可能让人“复吸”,但只要你知道“哪里容易摔倒”,就能提前打好预防针。

真正的胜利,不是“不想抽”,而是“即使想抽,也知道自己不会再抽”。

你已经在路上,坚持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不抽烟的自己,原来可以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戒烟干预指南》,2021年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WHO戒烟建议与阶段模型》,2019年更新版

2 阅读:387
行平双

行平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