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将逐渐停止心脏支架手术?支架利大还是弊大?看完涨知识了

行平双 2025-04-11 10:26:48

“心脏支架是不是快被淘汰了?”

“听说国外都不做支架了,是不是真的?”

“装了支架,能活多久?”

这些问题,最近在社交平台上频频被提起,不少人甚至因此对心脏支架手术产生了恐慌和误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大家都关心、但又容易被误导的话题——心脏支架到底还要不要做?它的利与弊,究竟孰轻孰重?

曾经是救命稻草,如今为何争议四起?

心脏支架术,全名叫“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简单说就是在堵塞的心血管里放一个弹簧圈,撑开血管,让血流恢复通畅。这种手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广泛应用,被称为“心梗病人的救命神器”。

在过去几十年里,支架挽救了无数生命。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及时植入支架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接受冠脉支架术,其中约一半是因为急性心梗。

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被奉为“神术”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却频频遭遇质疑。有人说它已经“过时”,有人说它“过度使用”,还有人认为它是“医疗利益的产物”。这些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随着医学认知的更新和治疗理念的进化,公众开始对支架的使用提出了更多反思。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支架没用”?

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问题——支架并不能“治愈”冠心病。

不少人以为,装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血管通了,心脏好了。但支架只是“打开一段堵塞的通道”,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冠心病的本质,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说,哪怕你今天装了支架,明天别的血管也可能继续堵。

更重要的是,有些支架手术,其实没那么必要。对于一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也就是那种“走快一点会胸闷,休息一下就没事”的病人,国际上很多研究发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亚于支架。

2017年,英国一项著名研究《ORBITA试验》引发巨大争议:研究者让一些患者接受“假手术”,就是做个假动作让他们以为自己装了支架,结果发现这些人症状改善程度,居然和真正装支架的差不多。这让很多医生开始重新思考:是不是有些支架,其实是“心理安慰剂”?

中国为什么支架做得特别多?

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2020年,中国一年做了超过150万例支架手术,是世界上支架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

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中国是冠心病的重灾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三高普遍,生活方式不健康,发病率高。另一方面,支架手术技术成熟、见效快、病人接受度高,很多医院也愿意推荐。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支架手术存在一定的“过度医疗”现象。部分医院为了“创收”,在一些本可以先用药物保守治疗的病人身上,提前甚至是重复放置支架。这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国家开始出手了。近几年,国家医保局推动“带量采购”,让支架的价格从过去的上万元,骤降到几百块钱。2020年一场“耗材集采”让支架价格变成“白菜价”,也间接起到了一个作用——让“靠支架挣钱”的医院没了“动力”。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信号:中国正逐步回归“科学合理使用支架”的医疗轨道。

支架有没有副作用?它的“弊”在哪里?

支架本身不是“坏东西”,但它确实不是“万能药”。

支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特别是在术后几个月内。如果病人不按时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支架内血栓可能会突然形成,造成再次心梗。

支架可能出现“再狭窄”的情况。虽然现在的新型药物涂层支架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个风险,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支架放置后1-2年内,出现血管再次变窄,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是:心理依赖。不少患者在装了支架后,觉得自己“修好了”,开始放松警惕,继续抽烟、吃重口味、作息混乱,结果病情反而更快恶化。

可以说,支架是一种“急救式”手段,而不是“根治式”方案。如果日常生活不配合,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什么时候该装支架?什么时候不必急着装?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其实判断的标准并不复杂,但要看医生有没有“良心”。

如果你是急性心梗发作,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出汗、呼吸困难、脸发白,甚至晕厥,血压下降,那支架就是救命的“黄金通道”。

但如果你只是偶尔胸闷,走快两步喘气,检查发现有些血管“有点堵”,那就不必急着装支架,而是应该用药物先控制病情,配合改变生活方式。

过去我们常听医生说一句话:“70%以上堵塞就要装支架。”

现在,这句话已经被医学界摒弃。因为堵得多不代表就一定危险,堵得少也可能出事。关键在于:有没有症状,心肌有没有缺血,风险是不是已经很高。

支架能不能“被淘汰”?未来的治疗方向是什么?

支架不会被淘汰,但它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重视“非介入治疗”的重要性。精准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心理状态管理等,已经被证明对控制冠心病非常有效。

还有一些新技术在快速发展,如生物可吸收支架、远程心脏监测设备、AI辅助诊断系统等,都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治疗路径。

支架或许不会消失,但它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如果你家人要做支架,该怎么判断靠不靠谱?

最重要的,是多听几个医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医院的医生。如果有医生一上来就让你做手术,那你要多留个心眼。你也可以要求做个“心肌灌注成像”或“功能性检查”,这些检查能判断血管堵得是否真的影响心肌供血,是否非做不可。

要看医生有没有解释清楚手术的风险、术后的药物使用和生活习惯干预。如果连这些都没说清楚,那说明这个医生可能只是“手术派”,你要谨慎对待。

支架不是魔法,请别神化它

支架不是“骗术”,也不是“灵药”。它是医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但不是终点。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科学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盲从或怀疑。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面临“要不要装支架”的难题,请记住:不是装与不装的问题,而是装得“对不对”的问题。

只有当医生和患者都回归“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才真正能让支架“发挥价值”,而不是沦为争议的焦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华医学会,2022.

王辰,胡大一.《现代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

2 阅读:841

评论列表

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

2
2025-04-13 09:04

心梗了咋办

行平双

行平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