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晒太阳,但每次不超过15分钟,对身体是好事还是坏事?

行平双 2025-04-11 10:07:54

每天晒一会儿太阳,真的对我们身体有好处吗?特别是那种“每天晒一晒,但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象征,还是隐藏的风险?

很多人开始注重自然疗愈的方式,而“适度晒太阳”成了不少人坚持的小习惯。

但这个“适度”,究竟是不是科学的?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话题。

15分钟阳光,真的够了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晒太阳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这确实是个科学事实。维生素D对人体非常重要,是“强健骨骼”这么简单,它还在免疫系统、心血管健康、甚至情绪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每天晒太阳不超过15分钟,这点“阳光量”,对于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到底够不够?

研究显示,在紫外线强度较高的中午时段,肤色较浅的人夏天只需晒10到15分钟手臂和小腿,就能满足每日维生素D的基本需求。

但如果你是深肤色,或者是在冬季、阴天、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15分钟就可能远远不够。如果晒的是脸或者手背这样暴露面积很小的部位,合成的维生素D也会大打折扣。

15分钟,不是“万能剂量”,而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变量。它受到地理位置、季节、时间、肤色、衣着、甚至你涂没涂防晒霜的影响。

皮肤癌与阳光的“爱恨纠缠”

说到晒太阳,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皮肤癌。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这种类型,它和紫外线的关系非常密切。

很多人心里有这样的担忧:每天晒15分钟是不是也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从临床角度来看,短时间、低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一般不会显著提高皮肤癌风险。那种断断续续但每次暴晒几个小时的人群,才是高危人群。而长年累月地在强光下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渔民,他们的皮肤癌发病率也会明显偏高。

但这并不是说“短时间晒太阳就绝对安全”。

有研究指出,即便是短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也可能在细胞层面引发一些DNA的微小突变。这些突变不会立刻变成癌症,但如果累积多年、加之免疫系统老化或异常,那就可能埋下隐患。

晒太阳的安全性,不光看时间长短,还要看是否持续、是否防护、是否健康地“晒”。

天气好心情就好,科学不是迷信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连续几天阴雨天后,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而一旦阳光洒进窗户,整个人都像被唤醒了?

这并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科学依据。阳光中的蓝光波段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快乐激素”——血清素。这是一种帮助我们保持好心情、专注力和情绪稳定的神经递质。阳光还能调节我们的生物钟,帮助我们晚上更好地入睡。

有一项发表在《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缺乏日照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日照充足地区的人群。这在中国北方冬季尤其明显,很多人出现“季节性情绪低落”,就与阳光不足有关。

每天晒晒太阳,不止是给皮肤“充电”,更是给大脑“提神”。哪怕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也有助于提升情绪和改善睡眠质量。

城市生活让“晒太阳”变得奢侈

很多人会觉得,晒太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现实是,在城市里,阳光真的不是你想晒就能晒的。

高楼林立,楼间距小,很多小区一整天都难得见到一缕直射阳光。再加上多数人白天都在办公室,窗户多是隔紫外线的玻璃,几乎完全阻挡了合成维生素D所需的UVB射线。

这种“阳光剥夺”现象,已经引起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2020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一项调查,我国城市中青年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率达到了惊人的70%以上。这可能影响骨密度,还会让人更容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增加慢性病风险。

哪怕只是每天抽出15分钟在阳台、楼顶或公园散步,都比整天宅在室内强。阳光,不该成为都市人的“奢侈品”。

儿童、老人、孕妇,晒太阳的“特殊人群”

不是所有人晒太阳的“剂量”都一样。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晒太阳的意义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孩子。婴幼儿时期是骨骼快速发育的高峰期,如果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就容易出现佝偻病、发育迟缓等问题。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滴剂,这当然是科学的,但如果能结合每天10分钟左右的户外日晒,效果会更好。

对于老人来说,骨质疏松是个大问题。适度晒太阳可以帮助钙的吸收、减少跌倒骨折的风险。但老年人的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因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日照,或者配合补剂。

而孕妇呢?阳光不只对她们自己重要,对腹中胎儿的骨骼发育也有影响。孕期适度晒太阳能够降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风险,这在一项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研究中有明确数据支持。

不同人群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活动环境,灵活安排“晒太阳”的方式,而不是一刀切。

阳光虽好,也要“晒得巧”

我们不能一边说阳光有益,一边忽视它带来的风险。晒太阳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不是简单地站在阳光下就了事。

选择合适的时间段非常重要。

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紫外线强度较弱,比较适合长时间户外活动。而中午12点前后紫外线最强,虽然合成维生素D效率高,但也容易晒伤,最好控制在几分钟内,或采取遮阳措施。

晒太阳不等于暴晒,更不等于晒伤。

如果你晒完皮肤发红、刺痛甚至脱皮,那就说明已经过量了。这种“晒伤”会加速皮肤老化,还可能埋下皮肤癌风险。晒太阳应该是让皮肤“暖暖的”,而不是“烫烫的”。

别忘了水分补充。

在太阳底下,身体会流失更多水分,记得多喝水、吃些含水量高的水果,比如西瓜、黄瓜、橙子,这些都是天然的“阳光拍档”。

写在最后:晒还是不晒,关键在“如何晒”

“经常晒太阳,但每次不超过15分钟”,听起来像是个很养生的习惯。但如果你晒的时间、部位、时段不对,那这15分钟,可能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阳光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自然的馈赠,也是一把双刃剑。晒对了,是健康的源泉;晒错了,可能是隐患的开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聪明地晒”。

如果你住在阳光充足的南方,15分钟也许足够;但如果你在雾霾严重的北方,或者整天呆在空调房里,那就需要额外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了。

别把“晒太阳”当作一个打卡任务,而是要理解它的原理、掌握它的节奏。就像我们种一盆花,阳光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刚刚好,才能开得灿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张晓琳,王成.中国城市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45-49.

李红,赵铁民.紫外线与皮肤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0):506-510.

朱琳,王丽.季节性情绪障碍与光照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1,30(2):181-185.

1 阅读:22
行平双

行平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