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嘘的神乎其神的“课题分离”,在实用性上却有很大问题

丹琴谈育儿 2024-06-27 10:23:16

最近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对阿德勒思想的进一步解读。

我是比较认可阿德勒的理论的,但是对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我有一些疑问,或者说不同的想法。

阿德勒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那就是“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就是你干好你的事,我干好我的事,大家划分好界限,不要越界。否则控制不好界限的话,就会徒增烦恼。

举个例子,就拿借钱来说吧,我把钱借给了朋友,但是他一直没还,我们就往往很纠结要不要跟对方要。

跟对方要的话,我们会担心破坏我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不好意思张口。但是不好的话,我们的钱就等于打了水漂,所以又舍不得那些钱。

那到底要不要呢?我们就会很纠结。

按照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原则,我们应该干好自己的事,那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事呢?就是跟对方要钱或者不要钱,你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这是你能决定的,是属于你的事。

至于要钱之后,对方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因此跟自己断绝朋友关系,那不是你能决定的事,是对方的事,所以你不应该为这些事操心。那如果你为这些事操心,就是越界了,也因此就会徒增烦恼。

现在理解什么是课题分离了吧?

按照课题分离原则,阿德勒认为,我们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对此我就有所疑问。

我们真的能够不必畏惧他人的实现,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然后只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做选择吗?

在我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看到领导在那里喋喋不休,我就想上去抽2个大嘴巴子,这可以吗?过年看到亲戚,我就烦,我能一走了之吗?我上班上够了,我是不是起身就走,也不用跟领导打招呼呢?……

看清楚了吗?我们不可能不在意别人的实现,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人是社会人,我们需要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需要获得周围人的尊重认可,那我们怎么可能完全不顾及别人的眼光,想怎么样就怎样呢?

确实,我们可以在酒桌上大吃大喝,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周围领导同事的眼光,我们当时可能会很爽了,但是过后呢?周围的同事是不是就会排斥我?领导是不是会让我卷铺盖走人?

我们能承受这样的结果吗?显然是不能,所以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在这里好像并不合适。

在我看来,我们还是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还是要顾及别人的评价的,但不能完全受别人的眼光、评价所左右,而是要有自己的坚持。

这个坚持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自认为最好的选择。一旦做好了选择,就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就不要再被别人的眼光评价影响了。当然,在做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肯定是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不可能一点都不在乎,只顾自己。

就比如说,我一个大学生选择回家种地,这在很多人看来肯定是不理解的,会嘲笑讽刺自己,甚至父母也不理解。

但是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将来是可以让自己、让父母活得幸福的,周围的人也会重新认可我(这是不是就在乎别人的眼光了?),所以我才坚持,才不在意别人的嘲讽。

等到自己成功的那一天,舆论就会反转,那些原本嘲笑自己的人就会接纳自己尊重自己,于是自己还是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认可。

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在牺牲一小部分的眼光来赢得更多人的眼光,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在乎的。比如说你把自己全部身家捐了,亲戚朋友可能不理解,也不支持,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却会理解支持你的。

或者说,今天的不在乎,是为了将来的在乎,是为了将来可以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就比如说上面种地这件事,一开始人们不理解,甚至嘲讽,但是当你成功的时候,他们又会认可你,觉得你厉害。

但这就又陷入了一个矛盾:我们要在乎别人的感受来做选择,岂不是与阿德勒课题分离相矛盾了吗?

阿德勒强调课题分离不要在乎别人的感受,否则我们就越界了,就会痛苦,我们只需做好自己选择就行了。

举个例子,就拿我看到领导唧唧歪歪的讲话我很烦来说吧。

按照课题分离原则,我不需要顾及他的感受,看到他烦,我就可以让他闭嘴,或者说直接甩袖走人。这肯定很爽,但是领导会怎么看自己呢?他是不是就让我明天就滚蛋了?每次都这样的话,我肯定就找不到工作。

所以我肯定不能这么做,那我就必须要在乎他的感受,即使发表不同意见,也要字斟句酌,顾及领导的反应。

那继续按照课题分离原则,我也可以在乎领导的感受,那是我的课题,至于在我字斟句酌之后领导会有什么反应,那是领导的问题,就不是我应该考虑的了。

但问题是从一开始我在做这个字斟句酌选择的时候,我的出发点就是在意领导的感受,那在做了这样的选择之后,我又怎么可能不在乎领导感受呢?这不是明显矛盾吗?

我要真不在乎的话,我早就上去甩两个大嘴巴子了。

所以这就有一个矛盾:按照我的理解,我们在做决定时,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能只顾自己,否则我们将被社会排斥。

但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就又违背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原则,就容易被别人的眼光所影响,就可能会活得痛苦。

所以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原则到底是否正确,我们又是否真的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眼光而生活呢?还是我对课题分离的理解有误?

这个问题我没想明白,哪位大神给解答下。

0 阅读:1

丹琴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