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地区的失去,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是痛心疾首的。
因,为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意味着上亿亩良田,意味着海参崴不冻港,意味着中国的东北三省东北方向将拥有多个面向日本海、也就是中国称鲸海的港口。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中国东北三省由建国之初的工业第一,如今没落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人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所以,许多人提出这样的一个设想:假如外东北地区没有丢失,东北经济有没有可能比现在好更多?有了黑龙江的出海口和外东北上亿亩的黑土地,东北的经济是不是就会摆脱如今的困境?甚至比肩长三角和珠三角?
客观的说,外东北地区除了冷几乎全是优点,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仅俄罗斯开发的耕地就有5000多万亩,而未开发的耕地也至少有1.5亿亩。
所以,即便仅算农业资源,外东北也足以养活上亿人,足以成为东北地区又一个大粮仓。
不仅如此,交通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改善。由于在东北在清末时期被沙俄割占,使得东北地区东北角的出海口彻底被封闭。如今,不仅黑龙江省没有出海口,吉林省曾经的出海口也彻底被俄罗斯和朝鲜封堵。
所以,如果外东北没失去海参崴、庙街等海港,东北地区多了一个方向的出海口,这也意味着外贸将更为容易。
因此,如果有了外东北,那么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都将发展的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没有可能摆脱如今工业衰落、人口外流的现状呢?
个人觉得,虽然有所改善,但本质上却不可能有这样的飞跃。至于有了外东北,东北经济比肩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无稽之谈。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东北三省为什么经济会衰落?
这虽然与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根本原因却是东北地区实在是太寒冷了,寒冷到即便是东北本地人,也不愿意在这里继续生活。
向往温暖是人的本能,所以,但凡有条件,不仅仅是中国东北,几乎所有寒冷地带的国家和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往温暖地带跑。
所以,东三省人最喜欢跑的就是海南岛,俄罗斯人魔怔一般向往阳光海滩,即便经济发达的北欧地区如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的国民,也一窝蜂的往地中海沿岸跑。
因为,这些地区实在是太冷了,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是极为不便的。
且不说一年超过4个月的零下酷寒天气,生活如何不便,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如此漫长的冬季,仅仅暖气和供热都会比设在温带地区的工厂成本要高许多,更别说寒冷的气候带来的物流方面的巨大成本了。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那为什么东北这么寒冷,近代有数千万的中国人会闯关东呢?
这其实是生存和生活的差别,清末民初时,之所以数千万人闯关东,是因为在关内地区天灾人祸,当地人已经彻底生存不下去了,为了有口饭吃,为了活下来,往东北是最好的也是唯一选择。
所以,当时的人往东北走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活下去。而如今,但凡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有生存方面的隐患。
所以,人们就向往更好的生活。而温暖地区的生活质量显然要高于寒冷的东北,人们自然用脚投票,纷纷往温暖地区跑。
因此,即便外东北还在中国,对于东三省而言,它只是拥有了更广阔的农业和原材料基地,有了更好的农业产出,有了更雄厚的工业底蕴,至于工业崛起甚至比肩长三角珠、三角,则是妄想。
还有许多人幻想的黑龙江有了出海口,吉林、黑龙江省都有了海港的局面,确实对于这两省的出口和外贸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它的增长必然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且不说外东北港口冬季的冰封对于外贸的致命打击,即便是温暖时期,这些地区所能面向的外贸其实也极为有限——东北地区完全不在世界主流航道范围内,所能出口的对象,无非就是韩国和日本而已。
然而,东北地区对日韩的出口,其实大连、丹东等港口,就足以支撑东三省对于日韩地区的出口,多一个海参崴或其他在东北港口对于东三省的外贸和出口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顶多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经济有些许改善。而桎梏东北经济发展和工业衰落的,也从来不是港口。
所以,如果东外东北仍在中国的疆土范围内,我们可能会多2亿多亩黑土地,农业有更大的辗转腾挪余地,林业矿产等资源也有了更好的底蕴,中国经济和人口压力也会更小。
但是,这是相较于整个中国的,对于东北经济的衰落而言,不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更不可能让其比肩长三角和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