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这家伙,那可是明朝的头号智囊袋子。听说啊,天上的事儿、地上的事儿、过去的事儿、星星的事儿,他门儿清!算命看风水啥的,对他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这家伙,简直就是个人形大词典,啥都知道!
元朝那会儿,快到末尾了,朱元璋能一路打拼坐上龙椅,刘伯温这家伙功不可没。朱元璋有次感慨万分地说:“刘伯温,那就是我的张良再生啊!”这话一出,你就能琢磨出,他对刘伯温那是多看重,简直当成了宝贝疙瘩。
刘伯温这家伙,可真没白让大伙儿期待。他揣摩皇上心思那是一绝,军事上的事儿,门儿清!给出的点子,朱元璋听了那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心里头服服帖帖的。
【一、朱元璋会先杀谁?刘伯温说了3个字】
在朱元璋还没当上皇上那会儿,有个大臣,名叫李善长,他琢磨着问刘伯温:“老刘啊,你说要是朱元璋真当了皇上,他头一个得收拾谁啊?”刘伯温一听,嘿嘿一笑,慢悠悠地就吐出了仨字儿。
您瞧刘伯温那人,说话简练得很,但他能蹦出“小明王”这三个字,那绝对是肚子里对朱元璋那点事儿门儿清。别小看了这三个字,它们可是刘伯温对朱元璋知根知底的最佳证明。就这么简单直白的三个字,背后藏着的是刘伯温对朱元璋那透彻的了解。
这家伙谁啊?说起来,他简直就是朱元璋称帝路上的那块超级大石头,绊得人家差点没喘过气来!
在老朱闯荡江湖那十年光景里,他碰上的对头多了去了,简直跟地上的牛毛似的,数不胜数。就说那张士诚、陈友谅吧,一个个都是硬茬子,难缠得很。
张士诚啊,原本是个弄盐的家伙。早些年,他实在受不了朝廷那堆乱七八糟的税,一咬牙,自个儿拉起大旗,当上了土皇帝。嘿,他还跟朱元璋那小子干了好几仗呢!不过,后来运气不佳,让元军给逮住了,最后愣是给饿死在牢里了,真够惨的。
要说朱元璋啊,他比起张士诚来,心里头更犯怵的是陈友谅这家伙。陈友谅,那脑袋瓜子灵光,一肚子坏水儿,身边还围着一群高手,跟朱元璋干架,那是打得难解难分,跟俩斗鸡似的,谁也不让谁。
哎,说起来也怪,跟陈友谅那小子干架,朱元璋老是占不到半点上风,反倒是自个儿的人马越打越少,这事儿可愁坏了咱老朱。一直到鄱阳湖上那场大战,朱元璋这才算是翻了身,一把就把陈友谅给收拾了,那叫一个痛快!
打完那场大战后,朱元璋又忙活了三年,到处征战。他把元顺帝给撵出了中原,一点点儿地划拉出自己的地盘。到这时候,朱元璋要是不当皇帝,那可真就说不过去了,登基称帝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哎,您猜怎么着?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朱元璋他老人家居然放慢了步子,跟个大姑娘似的,迟迟不肯坐上那龙椅,称帝的事儿一拖再拖。这事儿可把大伙儿给整懵了,心里直嘀咕:嘿,老朱这是唱的哪一出啊?莫非心里还有啥小九九不成?
那还用说嘛,当然了!那时候的朱元璋啊,还没能自个儿当家做主呢,他头顶上还悬着个大佬——小明王呢,那可是他的大Boss哟!
小明王啊,他的大号其实是韩林儿。说起来,他爹可不简单,正是那位搞出“石人一只眼,一挑黄河天下就闹腾”口号的红巾军头头韩山童。
元朝那会儿,末年了,税多得跟毛儿似的,啥名目的都有。贪官污吏遍地跑,跟夏天的蚊子似的赶都赶不走。元军呢,也不省心,三天两头往老百姓家里窜,跟强盗似的翻箱倒柜找银子,愣是把大伙儿折腾得活不下去,苦哈哈一片。
韩山童,一个地道的平民百姓,实在受不了元军那些个横行霸道的行为,就和刘福通一合计,打算整出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来。你猜怎么着?他说在黄河底下挖出个独眼石人,还神乎其神地说,这是天下要大乱,有人要揭竿而起的兆头。更绝的是,他还自称是宋朝皇家的后代,这一来,老百姓心里的那股子反抗的火苗,噌的一下就被点着了。
嘿,您瞧瞧,韩山童这家伙,脑子可真够溜的!他愣是拿“宋室后代”这块金字招牌,把一帮子反元的好汉给拢到一块儿了,就连那朱元璋的队伍也跟着起哄。这些个反王啊,一个个跟亲兄弟似的,拧成一股绳,对着朝廷就是一顿猛锤,把元朝的江山摇得跟筛糠似的,差点没散架!
韩山童一走,多亏了刘福通那小子帮忙,韩林儿这小子就顺顺当当地坐上了龙椅,大伙儿都叫他“小明王”。他这么一上台,立马就搞了个“龙凤政权”,听起来挺带劲的,不就是自个儿当家做主嘛!
哎,说起来小明王坐上那把龙椅的时候,这世道早就乱得跟炒豆儿似的,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那些个反王啊,今儿个你吞了我,明儿个我并了你,跟玩儿过家家似的,不过最后能站稳脚跟的,那都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是膀大腰圆,实力雄厚的主儿。
那会儿,朱元璋的地盘可是噌噌往大涨,整个长江以南都让他给收罗进去了。说起来,他的兵马就跟悬在龙凤政权头上的一把大刀似的,时不时就让人心里直突突。
【二、刘伯温阻止朱元璋杀此人,成功拥朱元璋称帝】
瞧朱元璋那家伙,明面上还得听龙凤政权的号令,可私下里,谁心里没点数呢?他那野心,比天高,比海深,早就不满足于现在这半拉子地位了。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他那点小九九。
要是咱是朱元璋啊,想一想自己,起初啥也没有,愣是靠自己一股子劲儿,打拼到手握千万大军,这一路战场上摸爬滚打的苦楚,怕是没几个人心里头能真明白。从光杆司令到统帅千军万马,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嘿,说出来都让人掉眼泪,可不是嘛,这滋味,难着呢!
哎,您瞧,朱元璋这家伙,给龙凤政权收拾了南边那些捣蛋分子后,本想着能威风凛凛,大权在握呢。结果倒好,发现自己手里那点权力,跟被绑了脚似的,动弹不得。这下可好,他心里那股子不安分的劲儿,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蹦跶个不停。心里头直嘀咕:啥时候能把那小明王给拽下来,自个儿坐上去呢!
多亏了朱元璋身旁有刘伯温这么个智囊,要不他早走错步子了。刘伯温头头是道地给朱元璋摆了摆小明王现在的处境,还一口气说了三条,为啥现在动不得他的理由,条条在理,不含糊。
得嘞,咱来说说这事儿。头一桩,他觉得如今的小明王啊,那简直就是泥鳅掉进了河里——自身难保咯。名头倒是响亮,可手里头哪有啥实权呢?自个儿本事也不济。您瞧瞧《明史•韩林儿列传》里头咋写的:“林儿这家伙,压根儿就没啥大抱负,光顶着个空名头晃悠。”这不明摆着嘛,那时候的韩林儿,纯粹就是个被人拎着的木偶皇帝,你就算把他宰了,那也是白搭,没啥大用处!
再者说,小明王那可是龙凤政权的头面人物,咱要是脑子一热把他给咔嚓了,别人指定得拿这事儿说事,一股脑儿地冲着朱元璋来。到时候,老朱不得又陷入一摊子乱麻里头?要是称帝的大事儿因为这个岔子给耽误了,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划不来啊!
最后一个缘由嘛,也挺关键。要是把小明王给咔嚓了,那不就成了“宰主子”了嘛!按老规矩,这可太不像话了,简直就是小辈儿对大辈儿动手,这种事儿传出去,保管让人戳脊梁骨,骂得你狗血淋头,颜面扫地。
老朱啊,就是那位朱元璋,好不容易靠着“悄悄攒粮食,不急着当老大”的法子,攒了点群众基础。大伙儿心里头都不乐意看到他因为干掉小明王,背上个黑锅。就算他日后真龙天子附体,坐上了皇位,人们私下里也得嘀咕,说他这皇位来得不那么光明正大。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点子,慢慢悠悠地放慢了当皇帝的步伐。他心想,急啥呀,这皇帝的位置,咱得稳稳当当地坐上去。于是乎,朱元璋就不那么急着登基了,而是按照刘伯温的主意,一步步来,慢慢筹划。这下子,他的登基之路可就显得从容不迫多了,不再是火急火燎的样子。
事儿来了,瞧瞧小明王,他那点用处早没了影儿,这下子,他得琢磨琢磨,自个儿的道儿该往哪儿拐了?
说起来这事儿,刘伯温也有他的高见。他说啊,这事儿急不来,小明王那小子是该收拾,可时候未到哇。咱们别老盯着他不放,不如回头看看自家院子,拾掇拾掇,把自己壮大起来,等机会一到,咱再动手不迟。
一三六六年,朱元璋那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他的大时机。那会儿,他琢磨着把小明王接来应天府享福,还打算给人家整一座崭新的王府,作为新家呢。
嘿,你猜怎么着?小明王他们一大帮人,热热闹闹地坐船经过瓜步那会儿,船儿一个不留神,翻了个大跟头。船上的人啊,包括咱们那位小明王,全都成了水里头的鱼儿,这运气,可真够背的!
这对朱元璋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以后他能睡个安稳觉了,不用担心这担心那的。小明王一走,老百姓们可炸了锅,纷纷议论这沉船事故是不是朱元璋搞的鬼。但甭管真相咋样,小明王这一去,朱元璋算是把自个儿当皇上路上的头号绊脚石给踢开了。
一三七八年,小明王咽了气儿的第二年头儿,老朱——朱元璋,四十岁的大老爷们儿,在南京城一屁股坐上了龙椅,挥手就把国号给换了,改成了响当当的“明”字儿,这下可好,老朱家算是真真正正当了家,开启了他们老朱家的朝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