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一个关于忠诚与救赎的千年传说

漫谈古今史书 2025-04-04 19:18:01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最富人文情怀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也蕴含着春日的生机。而清明节的起源,与一段春秋时期的君臣故事息息相关——这便是介子推与晋文公的千古传奇。一、流亡途中的“割股奉君”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十九年间,他辗转列国,风餐露宿,身边仅剩几位忠臣相伴,其中便有介子推。一日,队伍行至卫国荒野,粮尽援绝。重耳饥寒交迫,几近昏死。介子推默默退至僻静处,挥刀割下大腿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当重耳得知真相时,含泪立誓:“他日若得天下,必不负卿!”介子推却淡然道:“只愿主公日后勤政清明,便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二、功成后的遗忘与隐退

十九年后,重耳终成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大封功臣,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他却笑道:“辅佐君王本是臣子本分,何须争功?”于是携老母悄然隐居绵山,以编席为生367。晋文公得知后羞愧难当,亲率人马入山寻人。然而绵山林深路险,数日搜寻无果。有臣子献计:“若三面放火,逼其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未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众人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拥死于焦柳之下,树下留有一封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三、寒食与清明的诞生

晋文公悲痛欲绝,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并定介子推忌日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冷食,以悼忠魂。次年,他重返绵山祭奠,竟见那棵焦柳死而复生,绿枝垂绦。晋文公折柳为环戴于头顶,赐名“清明柳”,并将寒食次日定为“清明节”,倡导天下“追思先贤,勤政爱民”。唐代时,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蔚然成风。人们折柳枝纪念介子推的坚贞,食青团象征艾草般生生不息,放风筝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四、忠义精神的千年回响

介子推的故事,不仅是清明节的起源,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的象征。他拒绝功名利禄的淡泊、以死谏君的刚烈,与晋文公“足下”(后人尊称的由来,源于晋文公穿着柳木屐缅怀介子推)的悔悟,共同构建了中国人对“清明”二字的深刻理解——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品格的坚守

0 阅读:5
漫谈古今史书

漫谈古今史书

历史不枯燥,漫谈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