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全面审视我国的整个古代历史时就会发现,在这段漫长的岁月当中,存在着不少那些功劳极大、威望极高,甚至都到了让君主都感到有压力的臣子。这些臣子呢,他们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走向。其中一部分人,秉持着忠诚之心,一心只为君主和国家着想,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为国家的发展、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满怀着勃勃的野心,不但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竟然还生出了背叛君主的心思,妄图自己登上皇位,去掌控整个天下呢。
在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五位臣子,他们的功劳极其显赫,甚至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可以说,凭借他们所拥有的实力、威望以及掌控的资源等,是完全具备造反然后登基称帝的能力的。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对自己所效力的国家始终保持着无比的忠诚,最终并没有选择去走那条造反称帝的道路。那么,这五位如此特别的臣子究竟都是谁呢?
“淮阴侯”韩信
首先要提到的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那就是韩信啦。韩信的个人能力那可真是相当出众,都不用过多去夸赞呢。要知道,他可是被萧何看中的英才,萧何是什么眼光,他能看中的人,那怎么可能会差呢?肯定是有着非凡的本事。
韩信在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就开始率领着汉军四处征战啦。在他的带领下呢,汉军可是取得了诸多的胜利。要知道,刘邦最终能够成功建立起大汉王朝,这其中韩信那绝对算得上是头等功臣当中的一位呢。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建立大汉的征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很多朋友大概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韩信到最后不就是因为谋反这个罪名而被处死的吗?”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确实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呢。那时候韩信手底下有一个部下,这人心里就谋划着一个计策。他想着自己先在外面举兵闹事,这么一来,肯定会把刘邦给吸引过来,让刘邦忙着去平定他这边的动乱。而趁着这个时机呢,韩信就可以在皇宫里头对吕雉和太子采取行动啦。
从这一点上去看,韩信还真的是有着那样的想法呢。说起来,他其实也是出于一种迫不得已的状况。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他已经得不到信任了,在那样的处境下,他才会有那些想法的。
韩信在以往打仗的时候,那可真的是非常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对韩信那可都是满满的夸奖和称赞呢,觉得韩信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为自己打天下出了不少力。然而,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为啥会变呢?主要就是因为刘邦后来当上了皇帝。这身份一转变,刘邦的心态也跟着不一样了,之前的那些夸奖和称赞渐渐就变成了怀疑和猜忌,对韩信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了。
大家都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呢,皇帝和咱们这些平常人那可完全不一样哦。皇帝们呐,他们心里的猜忌可重啦。常常是某个人稍微有那么一点儿不留意的地方,说不定就会惹得皇帝对其产生猜忌之心呢。
在楚汉相争的那个时期,项羽刚刚被彻底消灭掉,局势一下子发生了重大转变。就在这个时候,刘邦一刻都没耽搁,他当即就骑上了马,然后径直朝着韩信所在的军营赶了过去。等他一到韩信的军营之中呢,便立刻采取了行动,直接就把韩信手中所掌握的军权给收归到了自己手里。
在那特定的一刻,韩信完完全全地感受到了那种被人卸磨杀驴般的滋味。要知道,那个时候天下才刚刚安定下来呢,曾经最为强大的项羽势力都已经被彻彻底底地给消灭掉了。可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刘邦居然直接就把军权给收回去了。这事儿啊,不管换作是谁,心里肯定都是不会乐意的。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韩信每天的心情都变得极度郁闷起来。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这种郁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慢慢地,他原本那颗对主上极为忠诚的心,就开始出现了动摇的情况。在这样的心境变化之下,最后呢,他也就同意了那个反叛的计划啦。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啊,想当初刘邦要是选择了韩信之后,却不把韩信的兵权给收走的话,那么韩信大概率是不会同意去参与后来发生的谋反之事的。
他当时手握重兵,势力颇大,如果他有谋反的心思,凭借那些兵力,完全有能力割据一方,独自发展势力呢。要是真那样的话,说不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会提前到来啦。可实际上呢,韩信并没有这么做,只是最后他的结局却让人忍不住叹息、惋惜,实在是太令人感慨了。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光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位人物呢,是同样出身于大汉王朝的霍光。不得不说,他可是一位权势极大的外戚呢。在当时的大汉王朝,他手中所掌握的权力那是相当可观的,其在外戚群体当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哦。
当提到“外戚”这两个字的时候,可能不少人对它的印象都不怎么好呢。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外戚干政的情况那是相当多的。所谓外戚干政,就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妻族这些外戚势力,他们插手朝廷的政务,过多地去干预国家大事。而一旦出现这种外戚干政的情况呢,往往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会陷入到一种混乱的局面当中啦,朝政可能会变得无序,社会也可能会随之动荡不安呢。
霍光其实是较为特殊的一个人哦。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一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量的,都是在为国家的利益、发展等方面着想呢。
在当年,汉昭帝驾崩之时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他并未留下子嗣。如此一来,在他离世之后,究竟该由谁来继承皇位,这可就成了一个相当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啦。而在那个时候呢,汉朝的主要大权实际上已然掌控在霍光的手里了。这也就意味着,在有关皇位继承人选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霍光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呐。
在当时那个时候,霍光着手考虑了汉武帝的亲属人选情况呢。其中有汉武帝的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子进入到了他的考量范围之中。不过呢,这两个人在德行方面的表现实在是不怎么样。他们平日里的种种行为,那可都是在给汉朝抹黑、让汉朝丢脸呐,完全没有符合人们对于皇室成员该有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期待。
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霍光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那就是扶持刘询登上皇位,让其成为皇帝。而这个刘询呢,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宣帝。汉宣帝可不是一般的帝王,他在汉朝的众多皇帝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要知道,在他之前,汉朝已经有了像汉高祖那样建立大汉基业的开国之君,还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国家得以稳步发展的文景二帝,更有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汉武帝,以及继承大统、延续汉室统治的汉昭帝。而汉宣帝呢,他也凭借自己的卓越才能与非凡功绩,成为了继这些贤明君主之后的又一位深受后世赞誉的新兴明君。
在历史的进程中,刘询被扶持登上了皇位。之后呢,霍光做出了一个举动,他主动向刘询提出,要把自己手中所掌握的重大权力交还给皇帝。然而,刘询心里却有着诸多考量,他觉得自己刚刚登上皇位,在治理国家这件大事上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与能力,担心要是一下子接过这么重大的权力,恐怕没办法把国家管理得很好。于是呢,刘询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还是让霍光继续留在身边辅佐朝政,以便能更好地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在那段时期,霍光始终全心全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呢,那便是为后来刘询能够成功开创“孝宣之治”稳稳地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霍光离世之后,发生了一件特定的事情,就因为这件事啊,整个霍氏家族都被牵连其中,最后落得个被全部处死的下场。如此一来,曾经霍氏家族干预朝政的那种局面呢,也就随之彻底消失不见了。
即便情况是如此这般,可这却依旧不会对霍光成为麒麟阁第一位大功臣这件事产生任何妨碍。
麒麟阁十一功臣,它和东汉时期的云台二十八将,还有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在性质上是比较相似的哦。也就是说,它们都有着类似的情况,都是各自朝代为了表彰那些有着卓越功绩的功臣们而设立的这么一种存在啦,从这方面来讲呢,麒麟阁十一功臣跟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哟。
大秦猛将蒙恬
接下来要说的这第三个人,大家肯定都特别熟悉呢。他曾经做出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儿,那就是率领着足足三十万的大军去抵抗匈奴。这件事的影响力可大啦,一直到现在,都还不断地被人们称赞着呢。
蒙恬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家族在秦国那可是相当有名望的。他的爷爷蒙骜呢,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大秦声名赫赫的名将啦,在战场上那是战功卓著,为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蒙恬的父亲蒙武同样也很出色呢,也是一位在秦国军事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
在秦始皇时期,有两位十分优秀的将领,他们就是蒙恬以及他的弟弟蒙毅呢。这兄弟俩在当时的地位那可真是不一般,相当的重要且备受瞩目哦。
在外出的情形下,蒙毅每次都是与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出行的。
蒙恬和他的弟弟,那可都是一心忠君爱国之人。而且呢,他们对那些心怀不轨的小人是极为厌恶的。就说后来权势熏天的大权臣赵高吧,蒙氏两兄弟和他之间就产生过矛盾呢。
赵高是个十足的小人,像蒙氏两兄弟那样正直的人,打心底里就瞧不上赵高,根本不愿意跟他混在一起呢。可世事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后来的发展出人意料,赵高居然一步步掌握了极大的权力,成了能左右很多事情的关键人物。而蒙氏两兄弟呢,就因为赵高的得势,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最后竟然被赵高给处死了,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气愤啊。
话说回来,当初蒙恬可是率领着三十万的大军去征伐匈奴呢。这一去,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一直到秦始皇驾崩的时候,在那样的一个情形之下,其实蒙恬是完完全全有机会起来造反,然后自己称帝的哟。
要知道,蒙家对于大秦的那份忠诚那可绝对是经得住重重考验的。就拿秦始皇刚驾崩那会儿来说吧,蒙氏的这两兄弟呢,当时心里头满是伤感之情。不过呢,他们可没沉浸在这份伤感里出不来,而是很快就做好了准备,想着要去好好辅佐下一位皇帝呢,一心就盼着能继续为大秦效力。
也许他们确实有能力击败赵高以及秦二世呢,要是真能做到这一点,那这天下可就归他们两兄弟所有啦。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他们俩对扶苏可是极为忠诚的,压根儿就没动过其他别的心思。
秦始皇的长子乃是扶苏,他这个人呐,性格十分仁和宽厚,在政治方面的能力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哟。您想啊,如果当时是扶苏继承了皇位,那他肯定会成为一位很不错的皇帝,说不定秦朝也就能够因此继续延续下去,不至于那么快就走向灭亡啦。
要知道,赵高心里最为惧怕的情况就是扶苏继承皇位。为啥呢?因为一旦扶苏登上皇位,依照以往的情形来看,他大概率会接着大力重用蒙氏两兄弟呢。而这对于赵高而言,可就意味着自身的处境变得不安全啦,毕竟扶苏重用蒙氏兄弟的话,赵高的权势等各方面说不定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他才会如此害怕扶苏继位这件事。
赵高与秦二世相互勾结,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他们首先对扶苏下手,将其铲除,随后又把目标对准了蒙氏两兄弟,同样成功地将这两兄弟给除掉了。
要知道,在扶苏自杀之后,那可算得上是蒙恬最好的造反时机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个时候,秦朝这边已经没有能让蒙恬觉得值得继续为其拼命效力的人了。按常理来讲,这样的局面下,有些人或许就会选择另谋出路,甚至可能会考虑起兵造反之类的举动呢。可蒙恬呢,他却依旧没有这么去做,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那份忠诚和原则呢。
“武侯”诸葛亮
接下来要说的第四位人物呢,是来自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他极为忠诚。他这份忠心呐,真的是到了天地都能够见证的程度,可以说那是无比赤诚、毫无保留的,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献给了蜀汉的事业。
诸葛亮在起初的时候,那可是才能极为出众,满腹的才华谋略。然而呢,一直都没能遇到一位能让他心甘情愿把自己全部的才能都施展出来的君主。就这样寻觅了许久,好在后来刘备出现啦,是刘备给予了诸葛亮这样的一个契机,让诸葛亮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刘备就如同诸葛亮的伯乐一般,发现了他的卓越才能,给予了他大展身手的舞台呢。
刘备给予了诸葛亮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才能的契机。正是因为刘备这样的举动,使得诸葛亮内心对他满是感激之情呢。可以说,诸葛亮对刘备抱有着绝对的忠诚,这一点那是确凿无疑的。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刘备的身体状况那是越来越差啦,就好像一盏油灯,眼看着油都快烧光,马上就要熄灭似的,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得赶紧安排后事,于是就赶忙着手去寻找能够托付后事的大臣,也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啦。
诸葛亮才能出众、能力非凡,在刘备心中那可是极为重要的人物呢。所以,当刘备到了需要安排托孤事宜的时候,诸葛亮自然就成了他寄予希望最高的那位大臣啦,刘备对诸葛亮可是寄予了深深的厚望。
当初啊,刘备曾对诸葛亮这般说道:“要是刘禅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做得不好,没什么能力,那诸葛亮你,就取代他来当这个皇帝吧。不过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绝对不能去伤害刘禅的性命。”
瞧啊,刘备对诸葛亮那可是极为信任,这份信任之情表露无遗。而诸葛亮呢,感受到了刘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心里头那叫一个百感交集,眼泪便止不住地往下流,而且哭得越发厉害了起来呢。
咱们从这方面去看,诸葛亮呢,要是动了那种心思,想要把刘禅从皇位上给踹下去,然后自己登上皇位称帝,乍一看似乎是存在一些机会的哦。不过呢,真要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其实他能这么做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啦。
大家知道吗,刘备在临终之际啊,他做了这样的安排。他把政治方面的大权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而军队方面的权力呢,是给了李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诸葛亮动了起兵篡位的念头,说实话,他能成功的机会那是相当小的哦。毕竟,权力被分成了两块,他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要想凭借这点就搞篡位的事儿,难度可不小呢。
刘禅其实并非如众人所想象的那般愚笨,不过呢,跟沉稳且经验老到的诸葛亮相比,他可就显得稚嫩得多啦。诸葛亮一生经历诸多,为人处世极为沉稳,在各方面都颇有谋略和手段。而刘禅虽说也不至于傻到啥都不懂,但毕竟年轻,在治国理政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智慧远远不及诸葛亮,所以在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就明显显得太过青涩、稚嫩了。
另外还有极为关键的一点哦,诸葛亮可是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在这期间,他自然是拥有不少值得信赖的手下呢。
就会发现,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去进行比较,诸葛亮那可都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呢。就拿他的才能来说吧,那是相当出众的,智慧超群,谋略过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行军打仗,都有着非凡的表现。而且他的威望在蜀汉阵营当中也是极高的,深受众人的敬重与爱戴。然而呢,就是这样一位各方面条件都极为优越的人物,从始至终他都一直安心地当着臣子的角色哦。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哪怕一丝一毫想要自立为帝的念头呢。他始终都是一心辅佐着刘氏政权,为了兴复汉室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咱们来看看我国的整个古代史,在那么漫长的历史当中,能找出像诸葛亮这般既有着非凡的才华,又对君主保持着绝对忠诚的大臣,真的是太难得了,简直是少之又少呢。想当初,刘备慧眼识珠选中了诸葛亮,事实证明,他这个选择那可真是太正确啦,一点都没错。
“尚父”郭子仪
咱们来说说最后一位,他是来自大唐王朝的名将郭子仪呢。您知道吗?就连当时的皇帝都亲口讲过,说郭子仪是有着能够自立为帝的那种能力哟。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挺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怎么皇帝会这么说?这里面肯定是有不少缘由的吧。
郭子仪是在武则天当政的那个时期,凭借考中武举这一途径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从那时候起,他便踏上了为官生涯,一路在官场前行。这一当啊,就一直当到了德宗时期,直到他生命终结,其当官的这段历程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要知道,郭子仪这一生可是先后在七位皇帝麾下出任官职。这样的为官履历,在整个封建王朝众多的大臣里面,那也是极为少见的,没几个人能有这样的经历呢。
郭子仪得以真正崛起,是发生在安史之乱这一时期的事情。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而郭子仪就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迎来了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发展契机,也就是在安史之乱的过程里,他开始崭露头角,逐渐走向更为重要的舞台,开启了其非凡的历程呢。
大家应该都对安史之乱有所了解吧,在那场动乱当中,情况可是相当严重呢,就连当时的首都长安都没能守住,最后给丢掉了。
在那之后,郭子仪率领着军队投入到了围剿叛军的行动当中。这一参战可不得了,唐军就跟开了挂似的,一路上那是连连取得胜利,士气高涨得很呢。而郭子仪更是厉害,他接着又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着首都长安进发,经过一番奋战,成功地把长安给收复回来了。这下好了,之前因为叛军作乱而被迫离开长安的唐皇帝,也终于能够回到自己的都城啦,这可真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儿。
公主听闻相关之事后,气得不行,当下就赶忙返回去,要向自己的父亲诉说委屈、状告一番。见到父亲唐代宗后,她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唐代宗听了公主所言,脸上满是无奈的神情,随后缓缓说道:“他说的确实没错。”
倘若郭公存有篡位的心思,想要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那么闺女你,可就不再是大唐的公主啦。要知道,真要是那样的话,刚才和你起争执的那个人,说不定以后就会成为太子呢。
公主在听闻相关情况之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整个人都处于极度震惊的状态之中。要知道,在此之前,她对于国家大事那可是完全不了解,压根就没有什么概念。然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向来被视为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威的父亲,在处理国家大事这件事情上,居然还比不上一个大臣呢。这可真的是大大出乎了公主的意料,她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郭子仪那可是功劳极大,大到都有点功高震主的程度了。不过呢,他对大唐一直是忠心耿耿的。有一回,他得知自己的儿子竟然说出了那种大逆不道的话,这可把郭子仪给气坏了,也急坏了。他当下就采取了行动,先把儿子给囚禁起来,让他好好反省反省。随后呢,郭子仪自己赶忙亲自前往皇宫,去向皇帝请罪,要知道,在他心里,皇帝的威严那是必须要维护的,自己儿子犯了错,他得有个交代。
代宗并没有给郭子仪降罪,可即便如此,郭子仪回去之后呢,还是把儿子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他觉得啊,做人呐,还是得低调一些才好,可不能太张扬喽。
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是五位极具能力的大臣,他们厉害到甚至都有了篡位称帝的举动呢。可以想象啊,他们所达到的这个地步,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极为羡慕的。然而呢,即便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却终究还是没有真正地踏出那最为关键的一步。
忠诚,其实就是一种道德底线。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忠诚,那可都是完完全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呢,绝不是那种为了能够保全自己才去选择做出忠诚的样子哦,他们的忠诚是纯粹且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