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大赞朱升的九字国策?

古史探幽坊 2025-04-02 10:57:38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但在他的成功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名字——朱升。

虽然张良和诸葛亮在我们的历史课上被反复提及,但鲜有人知道,毛主席心中推崇的最厉害古代谋士并不是这两位,而是朱元璋的谋臣朱升。

他提出的“九字国策”甚至被毛主席称赞为“定江山之策”。

那么,这位低调的谋士到底有何能耐,赢得了后人的如此高评价呢?

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故事。

毛主席重读《明史》和朱升的独特评价

话说1969年,国内外的形势一片紧张。

那时毛主席重读《明史》,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朱升。

朱升的事迹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与周总理闲聊时提到:“朱升此人对明太祖贡献非凡,他的‘九字国策’更是堪称治国方略。

朱升这位来自安徽的学者,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家庭并不富裕。

年仅8岁时,朱升就拜师求学,一路上不仅展示了聪明才智,还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

可以说,他早年的学习和积淀为他后来能做到“九字定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升如何获得朱元璋的信任

时过境迁,朱升在年近52岁时才步入仕途,开端并不顺利。

当时,他任职地方,处处看到其他官员侵吞田产、中饱私囊的行为。

但朱升并未被这些龌龊行为影响,反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地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他的世杰并未因此停止。

因内部权争以及外部战事加剧,朱升选择了隐居在深山之中,等待良机。

这个情况并未持续太久,1357年,朱元璋的大军经过他的家乡,朱升被将领邓愈推荐给了朱元璋。

朱升并不需要如诸葛亮一般三顾茅庐,一次见面便坦诚相见,为朱元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九字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字的精髓,正是帮助朱元璋稳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确保了经济基础,避免了过早称王而招致敌手联手对抗。

九字国策的背后故事

那么,这九个字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高筑墙”意味着要巩固防御,筑好城墙防御敌人;“广积粮”意味着储备充足的粮食资源,保证战争期间后方供应无忧;“缓称王”是最关键的一步,意味着避免过早暴露野心,以免各路力量联合抵抗。

在历史上,多数人或被野心驱使,贸然行动,最终失败。

而朱升凭借对形势的深刻判断,提出了这三条策略,目的在于稳健发展,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朱元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策略的稳健性。

功成身退:朱升的智慧选择

时光荏苒,朱元璋终于凭借朱升的“九字国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开国皇帝。

那时的朱升,功成名就,朱元璋曾想留住他为功臣封爵。

但朱升却另有打算,他选择了退隐。

朱升的退隐,并非因为他不爱名利,而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历史上,每个功成名就的开国君王,最后都会因猜忌铲除功臣。

朱升看得透彻,他知道,与其等着被新皇猜忌,不如功成身退,也好为子孙留下平安。

朱升最终成功避过了后来朱元璋清除功臣的风波,安稳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他的选择不仅帮助自己避开了灾难,也让后世对他的智慧选择佩服不已。

结尾

朱升作为一位非凡的谋士,无论是前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还是后期选择退隐山林,都展示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正是这种智慧和远见,不仅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朱升的人生选择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深刻借鉴。

毛主席赞扬他,正是因为朱升的这些智慧和远见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智者应有的风范。

0 阅读:7
古史探幽坊

古史探幽坊

探寻古史幽微,解读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