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更需要学会运用“六尺巷”工作法

彬哲说趣事社会 2024-11-30 10:42:35

小区里住在一起,长日长时的,难免有些磕磕碰碰。遇到事情,如果有人能劝一劝,矛盾可能就化解了。六尺巷的典故,人们传说最多的,是写信人的胸襟和见识。其实,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不就是一个“会讲道理劝人”的成功案例么?

现在人们的房子是宽敞了,但邻里关系却没有原来那么亲热,相反,还因为装修、宠物、停车、晾晒、养植等,出现许多的纠纷和矛盾,好像心理耐受力好像变小了。

这时,社区工作者,仅仅有一份为民服务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六尺巷故事蕴含的知识和方法。最近与几位资深社区人聊天,他们觉得,学习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社区工作者可以从这向个方面试试:

一是学懂故事,养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六尺巷” 故事所蕴含的礼让、包容、和谐等理念,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研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将这些理念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社区人,更应把 “六尺巷” 理念与社区工作的宗旨相结合。社区工作的目标是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这与 “六尺巷” 所体现的和谐邻里关系是高度一致的。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以这种理念为导向,比如在处理居民事务时,把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是丰富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新时期社区人,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以 “六尺巷” 所展现的高姿态为榜样,培养自己豁达、宽容的品质。在面对居民的误解或者抱怨时,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去沟通解释。例如,当居民对社区政策不理解而产生不满情绪时,社区工作者要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居民的困惑,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为居民讲解政策内容和实施目的。

磨刀不误砍柴功。社区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邻里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 “六尺巷” 工作法,因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邻里和睦的智慧可以借鉴。如学习《论语》中 “里仁为美” 等关于邻里关系的经典语句,从中汲取文化养分,提升自己运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社区问题的能力。

三是形成习惯,多用日常功夫。社区人在日常走访居民过程中,要学会以 “六尺巷” 工作法的前瞻性思维,主动收集可能引发矛盾的信息。例如,注意观察社区环境变化,如邻里之间房屋改建、公共设施损坏等情况,提前与相关居民沟通了解他们的计划和想法。

工作要早主动,一旦发现有矛盾纠纷的苗头,就像在 “六尺巷” 故事中主动化解邻里隔阂一样,迅速介入,通过沟通协调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当得知有两户居民因为孩子之间的小摩擦而产生不愉快情绪时,社区工作者可以及时上门慰问,引导双方家长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之间的事情,避免矛盾升级。

四是活学活用,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出现矛盾纠纷,社区人有意识地首先要营造一个平和、公正的氛围,就像 “六尺巷” 所体现的理性环境。邀请双方当事人到社区调解室,以温和的语气开场,让双方能够冷静下来。

“六尺巷” 的换位思考理念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时非常有意义。社区人工学会引导当事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调解因社区停车位紧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时,对一方说 “如果您是对方,每天回家找不到停车位,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同时,向双方讲述 “六尺巷” 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在邻里相处中相互让步的重要性,促使双方在合理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诉求,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如协商轮流使用停车位或者共同寻找新的停车空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而 “六尺巷” 工作法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理念。它强调道德感化和人文关怀,通过引导居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从 “被动管理” 到 “主动参与” 的转变。在经济社会转型压力大增的当下,我们社区工作者多学习、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信息来源,配图源自创梦党建《什么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部分内容综合了豆包交流)

0 阅读:1
彬哲说趣事社会

彬哲说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