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逢盛夏,街头巷尾总有一句老话在耳边回响:“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天气一热,很多人就觉得头晕眼花、走路发飘,有的甚至坐着没动,心跳却莫名其妙地加快,血压一量,吓一跳:哎哟,咋才109/60?这不是低血压吗?难不成药吃多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如果服用了氨氯地平(也叫氨氨地平)和厄贝沙坦这两类降压药,血压低了,我们该不该减量?该怎么减?这中间到底有哪些门道和讲究?
炎热天气,血压为啥“自降档”?天气热,血管就像“热胀冷缩”的橡皮筋,会自动扩张,血液流动阻力降低,自然就不需要太高的压力来推动。所以,哪怕你啥都没干,血压“自动降档”那也是常有的事。
再加上高温天出汗多,身体丢了不少水分和电解质,血容量减少,也会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

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对温度变化就敏感,如再加上本来就吃着降压药,就容易“过犹不及”——血压一降再降,低到心慌、头晕、没劲儿。
这时问题就来了——是不是药吃多了?要不要减量?怎么减才不伤身体?
“氨氨地平”和“厄贝沙坦”到底是啥?咱们先认识一下这两位“药界大咖”。
氨氯地平,是钙通道阻滞剂的一种,通俗点说,它能“放松”血管,让血管像弹簧一样舒展开来,血压自然也就下来了。

厄贝沙坦,则是“沙坦类”的代表,作用机制有点像“调节阀”,通过阻断血压升高的信号通路,让血压更平稳地维持在正常水平。
这两种药常常被“搭配套餐”使用,一个放松血管,一个调控信号,双管齐下,效果更稳。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天热导致血压本来就低,再吃这俩药,是不是会“雪上加霜”?
血压109/60,到底低不低?这就要看具体人群了。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109/60可能只是“清新自然”的低血压,完全没症状,不影响生活,反而是心血管健康的象征。

但对于一个年过六旬、长期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109/60就可能意味着“供血不足”的风险,尤其是脑供血差的人,可能稍一站起来就眼前发黑、站不稳。
这时候就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用药了。
那问题来了:怎么判断“该不该减”?这可不是拍拍脑袋说了算!
判断减药的“三字经”:看、问、量看症状:有没有头晕、乏力、心慌、站立不稳?有没有摔倒或濒晕的情况?

问情况:有没有胃口差、不想吃饭?最近是不是出汗多、喝水少?有没有拉肚子、感冒发烧?
量血压:不是只看一次,而是连续几天、每天早晚都要量,最好记录下来,看看是不是经常低于110/70,甚至出现100/60以下。
如果“三字经”都合格,那才考虑减药。
减药,不是“想减就减”很多人一看血压低,就自己停药,这种“拍脑袋减药法”其实风险极大。因为你不知道血压是暂时低,还是长期低;也不知道是天气热的生理性变化,还是药物过量的副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第一步:咨询医生,不要擅自停药或减量。
可以带着你的血压记录表去医院,找家庭医生或心内科医生评估,最好能做个动态血压监测(也就是24小时血压记录),看看血压全天的波动情况。
第二步:根据血压波动调整剂量。
比如,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血压在110/70以下,且伴有明显头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将氨氯地平从5mg减至2.5mg,或者将厄贝沙坦由150mg减至75mg。

但一定要一个一个来,不要两个药一起减。
第三步:适时恢复原剂量。
等天气转凉、血压回升时,如果不及时恢复原剂量,可能会出现反弹性高血压,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不同地区,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你可能不知道,咱们中国南北方差异大,血压变化的节奏也不一样。

比如广州、深圳、海南一带,常年高温湿热,高血压患者在夏季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而到了冬天,气温虽然没北方低,但湿度变化大,血管收缩反应强,血压波动反而更剧烈。
而像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这些地儿,夏天虽然也热,但早晚温差大,血压整体波动没那么剧烈,很多患者不需要大幅度调整降压药。
再比如重庆、成都这类“火炉城市”,夏天湿热,容易大量出汗,血压容易下降。可以适当减少利尿类降压药的使用,避免脱水;如果服用沙坦类或钙拮抗剂,也要密切监测血压。
饮食运动也能“救场”除了调药,咱们也可以从生活方式上“帮一把”。

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含钠量稍高的食物,比如咸蛋、豆豉、榨菜等,但要适量,不能“盐吃多了伤肾”。
多喝水,尤其是温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可以在水中加一点点淡盐或补液盐,帮助补充电解质。
吃点天然升压的小妙招:如喝点枸杞红枣茶、吃点黑芝麻糊、桂圆干,这些中医认为有“温补”作用的食材,也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状态。
运动方面,建议选择缓慢、温和的锻炼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骑行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降。

一个有趣的研究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他们发现有一种基因型人群天生就容易低血压,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类人即使不吃药,也会血压偏低。
这部分人如果再吃降压药,就容易“低得过头”。
所以,如果你年轻时就偏低血压,父母、兄弟姐妹也血压偏低,那你可能就是这种“低压体质”,夏天尤其要注意药量的调整。
医学小趣闻:古人如何测血压?你知道吗?早在唐朝,孙思邈就提出“脉象缓而无力为气虚之象”,这其实就是古人对低血压的早期观察。虽然那时没有汞柱血压计,但通过摸脉、察神、观色,也能大致判断出人的血压高低。

现代医学发展后,我们有了电子血压计、动态监测,也更能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调药。
最终建议:听身体的“语言”,别硬扛低血压不是“好事成双”,更不是“压力小就健康”。如果你吃了药,血压低得头晕、心慌、站不稳,那就要警惕了。别为了“控制得好”,反而让身体吃苦。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照顾好自己,从听懂身体的“悄悄话”开始。药物虽然重要,但你是自己的第一医生,血压低了要重视,但更要科学处理——别怕减药,但别乱减药。

愿您这个夏天,既清爽又稳稳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编写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1-142.
[3]江浩,李毅.不同季节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及药物调整策略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428-1431.
[4]王峰,张清.高温环境对老年人血压波动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0):1025-1029.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