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烘焙坊里的香气勾人食欲,几颗油亮的花生米撒在面包上,仿佛是点睛之笔。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零嘴,竟可能成为心脏的一道“隐雷”?
有人说,花生养生,有益血管;也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花生油腻,吃多了堵血管。那究竟哪一说才靠谱?更有说法称,心脏不好的人连某些坚果都该敬而远之。

营养健康的食物,怎会变成心血管的“对头”?这背后藏着的医学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
在老舍笔下的北京胡同里,老人们喜欢一边嗑着花生一边拉家常,说着说着就把一把瓜子、一把花生全塞进了胃。可在现代医学的显微镜下,这样的习惯也许需要打个问号。
尤其是冠心病患者,面对坚果这类高脂食物时,真该多一分克制。不是所有坚果都能“养命”,有些反而会“催命”。
冠心病,通俗说就是心脏的“水管”——冠状动脉被堵住了,血流不畅,心肌缺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

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国冠心病患者已经超过1100万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无数家庭的担忧与焦虑。
那么,那些被老百姓视作“养生宝”的坚果,到底是谁在“添堵”?而又有哪些坚果,才是对心血管真正友好的“健康之选”?
首先得说说花生。花生在国人饮食中几乎无处不在,从凉拌菜、炒菜到小吃、糕点,无不见其踪。
而花生确实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维生素E,理论上对人体有益。但问题在于——吃的方式和吃的量。

研究指出,花生的脂肪含量高达45%以上,其中虽然大多数是不饱和脂肪酸,但若是炒的、炸的,尤其是市面上常见的油炸花生米,那就变了味。
不仅脂肪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还往往伴随着高盐高糖,对血压、血脂控制极为不利。《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2021年一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指出:高盐坚果摄入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以为花生既养心又抗癌,就大把吃。殊不知,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热量极高,每100克花生热量超过560卡路里。长期大量摄入,极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正是冠心病的“帮凶”。

除了花生,还有几种坚果也在“黑名单”上:
腰果,听起来像是温润如玉的名字,但其脂肪含量高达48%,其中多为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正是引起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元凶。尤其是油炒腰果、奶油腰果,往往额外添加了反式脂肪,对心血管的破坏力堪比炸弹。
椰子干和椰蓉类坚果,虽然香味浓郁,但其脂肪结构特殊,富含中链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
巴西坚果(巴旦木),营养价值虽高,含硒量也极为丰富,但过量摄入可能引发硒中毒,对肝脏、心脏均有潜在损害。不少人一把抓着吃,殊不知每日食用量不宜超过2颗。

夏威夷果也不遑多让,其脂肪含量居坚果之首,每100克高达75%以上,对心血管功能较弱的人群而言,过量食用无异于雪上加霜。
那是不是所有坚果都不能吃?非也。关键在于“选得对、吃得巧”。在众多坚果中,核桃、杏仁、榛子和松子被认为是对心血管最友好的几类。
美国心脏协会(AHA)曾在《循环》杂志中发表研究,指出每日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键在“适量”二字。
对于北方口味偏重、油脂摄入普遍偏高的人群,建议选择生核桃或原味杏仁作为零食替代,每天不超过一小把(约15克),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增加心脏负担。

而在南方湿热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人群本身膳食结构脂肪比例偏高,坚果摄入更应讲究低温、无盐、不过油。可以选择榛子、松子等中性坚果,搭配绿茶、普洱,有助于调理血脂。
对于老年人,牙口不好,坚果难以咀嚼,可将核桃、榛子打碎加入粥中,或磨成粉状调入牛奶中食用,既温和又利于吸收。此法在日本老年食疗研究中被广泛推荐,被称为“坚果软化食”。
还有一种冷门但有效的吃法,是源于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的“坚果浸泡法”:将杏仁或核桃提前一天用温水浸泡,去皮后食用,能减少草酸等抗营养因子,同时提升消化吸收率。此法在《印度营养医学杂志》2020年发表的研究中被证实对心血管系统有温和保护作用。

再说回花生,若实在割舍不下,可以选择水煮花生或蒸花生,既保留部分营养,又减少油脂摄入,控制在每日10克以内即可。切忌在晚间或宵夜中大量食用,否则不仅血脂升高,还容易引发夜间心绞痛。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误以为“植物油就安全”,但实际上,花生油、椰子油等植物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不低,尤其是反复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氧化产物对血管内皮伤害极大。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反复使用的煎炸油,是导致血管硬化的主要隐性因素之一。

从饮食文化上说,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以为核桃补脑、花生养心,但现代医学更强调成分、剂量与个体差异。“吃对了是良药,吃错了是毒药”。食物本身没有罪,关键在于如何吃、吃多少、吃什么人。
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人,面对坚果这类高脂食物,选择和吃法都该“因人制宜”。
年轻人代谢快,但容易暴饮暴食,建议选择低糖、低盐的原味坚果,控制在每日15克以内;中年人是心血管病高发人群,更应注意坚果的摄入频率,每周控制在3次以下为宜;老年人则需注意坚果的摄入方式,以软化、粉碎为主,避免吞咽困难和消化负担。

饮食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才是对心脏最实在的保护。
正如英国医学期刊《BMJ》2019年一项系统综述所指出:单靠营养摄入并不能根本改变冠心病风险,生活方式的整体干预才是关键所在。
“贪嘴一时爽,血管堵断肠。”这句老话说得不假。坚果虽好,别贪多;心脏欠佳,宜慎选。健康不是靠一两种食物堆砌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饮食智慧与生活选择。

愿每位读者,都能吃得明白,活得健康,心脏跳得自在如鼓,岁月流转中依旧安然无恙。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
[2]赵冬, 胡大一. 《心血管病防治饮食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