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四季均可发生,长夏居多,而三伏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暑湿季”,所以更要注重祛湿。
此外,伏天人体气血及阳气相对较为旺盛,符合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病原则,可借身体内的“旺火”赶走湿邪,可以说是祛湿的最佳时间。
7个细节判断是否有湿气
1、体内有湿气的人会觉得头不清醒,甚至总想睡觉,即使前一天晚上睡得很好,依然觉得头沉头重,像裹着毛巾似的。
2、面色是暗沉偏黄,感觉皮肤不是十分的干净。
3、湿热为主的人,口气比较重,舌苔黄厚腻,如果寒湿为主的患者就是舌苔白厚。
4、晨起容易咳痰恶心。会出现胸闷心慌。
5、湿热为主的人会出现吃的多,寒湿为主的人感觉吃进去不消化,腹部肥胖。
6、湿热体质的患者大便粘腻不易冲水,异味大,大便后总感觉还是不通畅。寒湿体质的患者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甚至有不消化的食物,进食稍有不慎,比如吃凉食就会拉肚子、胃部不适。体内有湿气的患者更容易患胃肠的炎症。
7、多感觉易疲倦乏力,体型偏胖。部分患者会出现血脂偏高,甚至脂肪肝、痛风等。
以上7条涵盖了大部分湿热或寒湿体质人群的表现,如果你中了其中的4条甚至以上,就需要找中医进行体质辨识或进一步的调理了
不同部位的湿气,如何应对?
邪藏在不同部位时症状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辨证调理。
湿在脾胃
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打嗝泛酸、大便不成形、身体困重、皮肤湿疹等。
建议:健脾和胃、化湿和中,适当食用山药、薏米、红豆、红枣、扁豆、冬瓜、山楂、鸡内金、豌豆芽等。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生冷高糖的食物。
湿在肝胆
表现:失眠多梦、暴躁易怒、出汗增加、关节肿痛、易抽筋、口苦口臭、头发油腻等。
建议: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适当食用玫瑰花、薄荷、酸枣仁、荠菜、黄花菜、绿豆等。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辛辣食物。
湿在肺
表现:咳嗽、痰多、胸闷等。
建议: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当食用金桔、梨子、百合、杏仁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灰尘,适时佩戴口罩。
湿在肾
表现:小便混浊、尿频尿急、腰膝酸软、手脚冰凉、夜尿多等。
建议:补肾利水、温阳化气,适当食用枸杞、豇豆、栗子、核桃、黑大豆、桑葚、覆盆子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房事过度。
湿在心
表现:焦虑烦躁、嗜睡、健忘、记忆力差、头重脚轻、心慌心悸等。
建议:可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来祛湿安神,例如拔罐、艾灸、刮痧等。减少摄入高糖高油食物,多吃蔬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建议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