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国前传:三百多年的蛰伏

晓张说 2024-10-19 13:57:50

华夏文明圈有个规矩,农耕文明政权强大的时候,周边的草原民族和山地民族只有两个选择:跑路,或者投降。

然后结合我们周边的地理特征就会发现,北边的草原民族大多选择西遁,而东北的渔猎民族和西边的山地民族大多选择投降,接受安置。

这是因为,北边的草原地形开阔,方便进出。彼可南下攻击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也可以深入草原打击彼辈。同样的,式微的时候,其西边开阔漫长的草原也可以实现无缝对接,方便草原民族跑路。

比如两汉的匈奴,隋唐的突厥,两宋的契丹人。

相比较而言,西边的山地民族心态就比较稳定一些,毕竟,想跑,跑不了,而且因为这一带地理条件实在太差,搞农业又没啥希望,所以即便是农耕文明强大,也没兴趣在这里开垦土地修理地球。

所以举手就可以了,犯不着跋山涉水去跑路。

再说了,按照孔明先生的天下有变理论,万一中原政权哪天玩崩了,不是还有重新割地为王的机会么?

今天我们这位正主,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大家好,我是晓张,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西夏王国兴衰史。

西夏王国的民族主体是党项族,西部羌人的一支。

党项族早期居住在四川潘松草原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内乱,五胡入华,先后在华夏大地上上演一出出历史大剧,又很快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于历史长河。

党项人举目四望,身边有名有姓有点分量的部族都走了,地方权力陡然出现真空,于是举族北迁,从四川北上,来到了甘肃陕西一带落户。

也大约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徙中,北边草原上, 鲜卑民族的分支拓跋部的一支,在某位拓跋氏首领的带领下游走进入甘肃一带,迎面融入党项族,成为后来的党项八部之一。

有意思的是,后来统一中原的建立北魏王朝的,也正是来自同一族源的拓跋部。

北魏虽然短暂统一农耕民族,但其皇室很快就大权旁落,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继而演变成北周和北齐,然后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灭南陈。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天下,并不太平。

嗯,天下不太平的时候,就是周边民族大展拳脚的时候。

就在党项人满怀希望打算大干一番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中原复归一统,大隋朝建立了。

隋朝虽然短命,但是鉴于权力过度比较平稳,没发生什么大乱,以至于刚刚诞生就爆发出了强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富丽堂皇,四海皆朝。

党项人一看没辙,风口过了,在加上后边的吐蕃正在跟隔壁的吐谷浑争地盘打的你死我活,不论谁输谁赢,自己都没啥好果子,干错还是降了吧。

《隋书》: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拓拔宁丛等各率众诣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

隋朝的党项人,一部分直接搬家入隋,一部分称臣纳贡,此时的党项部落已经发展到大小十几个部落,其中以党项八部为最强。

“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干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为强族。”

八部合计拥有骑兵十余万,人口三四十万左右。

唐朝时期,大唐西部安全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公元626年,唐太宗出兵平定吐谷浑,此后吐谷浑成为大唐属国,28年以后,青藏高原的吐蕃崛起,出兵灭掉吐谷浑。

留给党项民族的生存空间已然不多了。

党项人夹在两个强大的邻居之间,势必要对自身的定位重新做出选择,否则不是被吐蕃吞并成为其对外扩张的炮灰,要么被大唐臣服成为后者的附庸。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唐高宗以及武则天在位期间,在吐蕃的兵威压力下,散布在青海湖以及河套平原一带的党项人纷纷请求内迁归附,这个过程从公元前66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武则天天授三年(公元前692年),至此,党项各部落全部搬迁内附唐王朝。

武则天将这些外来移民集体安置在灵州和夏州境内的十多个地区,并且设置统一的羁縻州(相当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进行管理。

公元814年五月,唐朝政府设置宥州对党项族进行统一管理。位置大概位于今天的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一带,至此,党项各部落的基本盘基本确立。近两百年以后,正是这一地区的党项人,在拓跋氏部落的带领下,趁着北宋孱弱,成功崛起成为西北地区的统治者,建立西夏王国。

而党项人真正的历史机遇,则来自唐末的黄巢起义。

公元878年,山东盐贩子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此时的大唐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各地藩镇要么抵抗不力,甚至有节度使居然资助起义军,将其“礼送出境”,黄巢起义军因此绕了一大圈,最后居然长驱直入,在公元881年一举攻入首都长安。

唐僖宗逃出长安,在逃往成都的路上,传檄天下,号召各地勤王。

此时党项族首领为拓跋部的拓跋思恭,自封宥州刺史,按说这个级别,是收不到朝廷的一级文件的,估计是由上级节度使传达。

拓跋思恭起兵两万,前去汇合鄜延节度使李孝昌(被唐僖宗任命为东北面行营招讨)共同讨黄巢。然后四月份,拓跋思恭名义上的上级领导,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在勤王路上向黄巢部下朱温投降了。

夏绥银节度使统辖夏、绥、银三州,兼领宥、盐二州,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定难军节度使。

诸葛爽的投降不算太意外,因为这哥们早年曾经参加庞勋起义,后来被朝廷招安,累迁定难军节度使,算起来也算是起义军老前辈了, 这次碰到同为起义军的朱温,,一个不小心就被对方说动投降了。

有意思的是,黄巢起义失败以后,这哥们再次投降唐朝,居然还是河阳节度使,直到四年以后,病死军中。

不得不感叹一句,大唐的用人标准,真的是非常宽宏大量。

言归正传,领导叛变,各地迁延不前,唯独这个早几年自封宥州刺史的拓跋思恭屁颠屁颠的带着两万人马一个劲的往前冲,把一个唐僖宗感动的不行,于是加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暂时代理夏绥银节度使一职。

然而拓跋思恭终归还是太热情了,在别人还在路上观望徘徊的时候,他居然带着两万人就冲到了长安城下,迎面撞上了后来朱温。

朱温以退为进,设伏兵,大破之,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部一千多人全部战死。

此后拓跋思恭连吃败仗,于是在十一月撤退回老家夏州。休息一个月以后,大概是尝到了加官进爵的甜头,于是再次上表唐僖宗:让我在干一把!

唐僖宗简直是求之不得,马上把定难军的称号也给了拓跋思恭部,敦促其尽快出兵。

拓跋思恭带着定难军进驻渭桥,协同其他各路勤王军队(总算来了)一起围攻黄巢起义军。

就这,还给耗了近一年半。

公元883年四月,黄巢撤出长安,七月,兵败身死,黄巢起义被平定。

唐僖宗照例要论功行赏,拓跋思恭因平叛有功加任李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为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秋七月,晋爵夏国公。僖宗以思恭讨贼功,加太子太傅,爵夏国公。

一百多年以后的西夏国号,就是来源于此。

黄巢之乱,成就了很多人,和这场浩劫相关的人中,朱温后来降唐,成为大唐最后的掘墓人,建立了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取代后梁,建立了后唐,后起之秀拓跋思恭则从刺史晋级为一方藩镇,甚至一度加官位宰相。

拓跋氏从此改姓为李,李思恭以及他的后人们,世袭定难军节度使,先后依附于后来的五代中原小朝廷以及后来的北宋,偶尔也跟周边的邻居干干架,总体而言继续保持猥琐发育、韬光养晦的祖训。

李思恭改名99年以后(公元前982年),一个意外的政治事件,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北宋和党项人关系恶化,李思恭的后人李继迁打响其武装反抗北宋王朝的第一枪,此后党项族逐步向西扩展实力,经过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最终由其孙子李元昊成功建立西夏王国。

西夏史的前因后果实在太长,从公元前660年开始归附唐朝,到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 这个民族在各位大哥面前,以一个地方小政权的形态,愣是蛰伏了378年,比一个正统王朝的国祚还要长久。

所以如果直接交代1038年以后的西夏史,会让很多问题变得一知半解,因此打算分上中下三章写完。

7 阅读:1149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