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造枭雄——高欢,从落魄子弟,到六镇流民统帅,攻灭尔朱氏

雁玉历史 2024-11-13 05:19:42

正光六年(525年),北魏六镇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杜洛周,突然收到消息称,一个前来投奔他的名叫高欢的人密谋刺杀他。愤怒之下,杜洛周立即派人抓捕高欢。

然而,高欢早有察觉,已经和他的同伴一起逃跑。在逃亡途中,高欢经历了一场如同汉高祖刘邦般的生死时刻。

高欢的两个孩子坐在牛背上不断掉落,高欢担心被追兵追上,甚至举起弓箭打算射杀自己的儿子。多亏了高欢的连襟段荣拼命相救,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和刘邦一样幸运的是,高欢最终没有被追上。然而,这位幸运的镇兵当时恐怕未曾预料到,他未来将会创造出怎样的辉煌成就。高欢出身于渤海高氏,是汉人后裔。他的祖先在前后燕时期曾担任高官。

等进入北魏时期,高欢的祖父高谧因犯罪被朝廷免职,朝廷下令将高谧家族迁徙流放至北魏的怀朔镇,要成为世代为兵的兵户。

高谧的家族迁徙到怀朔后,他们开始与当地的鲜卑人通婚。

高欢的母亲韩氏,有可能是鲜卑破六韩氏的后裔,但缺少史料佐证。当时怀朔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鲜卑人,而到北魏的后期,朝廷又将高车、羯、匈奴等等部落百姓,迁徙安置在六镇附近,到后面甚至是罪犯流放,也是在六镇边境,这些民族逐渐与汉人一起被当地的鲜卑主体同化。后续的东魏北齐政权的开国功臣,如段荣,他是羯族,还有斛律金,来自敕勒族,都被同化为鲜卑族。

经过三代人的变化,高氏家族和其他在六镇服役的胡汉人民一样,逐渐被同化为鲜卑人。所以高欢也算是鲜卑化的汉人。

高欢年轻时,高家发展到他这一代,已经十分窘迫,家徒四壁。

北魏的军镇兵都是世袭制,士兵的装备、粮食和马匹都需自备。

高欢家境贫寒,只能担任地位最低的镇兵。娄昭君看中了高欢,并愿意带着嫁妆嫁给他,这帮助高欢购置了马匹,从而被升为队主。后来,他转任函使,得以频繁往返于边镇和洛阳之间送信。

高欢性格豪爽,即使家境贫困,也不失其豪迈之气。他在镇兵中表现突出,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怀朔镇的将领段长称赞他才华出众,并愿意将子孙的未来托付给他。虽然段长的托付可能只是客套话,但这也反映出高欢的非凡之处。

娄昭君嫁给高欢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原因可能是娄氏家族在乱世中希望与英杰结交,因此选择了当时尚无名望的高欢。

此时,北魏的局势逐渐走向衰退。朝廷政治腐败,六镇兵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整个天下的形势愈发难以逆转。具有政治敏锐感的人已经开始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

高欢在怀朔与洛阳之间频繁往来,听到了不少重大事件,对即将到来的动荡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公元519年正月,在北魏的都城洛阳发生了张彝事件。起因是张仲瑀(张彝)上书,请求禁止武人晋升为文官,修改官员选拔的标准。消息传出,都城洛阳的武人士兵直接暴走。他们冲入张仲瑀的家,张彝被殴打重伤,不久不治身亡,张彝的长子张始均被放火烧死。

北魏朝廷因畏惧武将阶层的强烈反对,不敢大肆处理,只处决了几个带头闹事的羽林郎。

高欢在洛阳期间亲历了这一事件,朝廷的软弱和局势的恶化更加坚定了他对即将发生变乱的信念,意识到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回到怀朔镇后,嗅觉敏锐的高欢感觉,北魏地震将至,于是高欢开始散尽家财,结交当地豪杰,暗中为乱世做准备。

像来自怀朔镇的司马子如、孙腾、侯景,还有秀容的刘贵、中山的贾显智,这些人后来都帮助高欢在乱世中征战四方,并成为东魏北齐核心大臣的人物,都在这一时期与高欢结识。在六镇起义爆发不久后,高欢毫不迟疑地带领家人和盟友加入了起义的队伍。他最初选择追随的是柔玄镇的起义领袖杜洛周。

然而,高欢很快意识到杜洛周并不是一个可以争霸天下的枭雄,只是一个能力平庸、行为低劣的草寇而已,无法成就大业。

于是高欢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不幸的是,高欢的计划没有保密成功,很快就被杜洛周知道了,导致局势紧张,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

高欢等人幸运地逃脱,并转而投靠当时的另一支六镇起义队伍,起义军的领袖是葛荣。

当时六镇起义军的队伍中,多是粗鄙无文的下层士兵为主力,大多缺乏卓越的才能和远见。作为时代动荡的开端,他们仅仅是一把引火之柴,而志向远大和看透时局的高欢,自然不愿长久依附于他们,也看出他们难以在乱世中崛起立足。

不久之后,高欢又离开了葛荣的队伍,在好友刘贵的推荐下,高欢最终辗转投奔到了北魏帝国终结者尔朱荣的麾下。

秀容人刘贵久在尔朱荣帐下,经常向他提起高欢的非凡气质。尔朱荣初见高欢时,正值高欢失意潦倒,形貌憔悴,因此并未立即看重他。直到两人谈论时局,高欢敏锐地指出以兵临洛阳威胁天子的策略,尔朱荣才真正认识到高欢的雄才大略。

在河阴之变前后,尔朱荣对高欢的信任进一步加深,委任他为重要的心腹大将。当尔朱荣带着孝明帝的密诏进入京城时,高欢被任命为他的前锋将军。

不久,高欢随军参与了在泰山和济南附近对平定叛军的战斗,并因功被授予第三领民酋长的职位。领民酋长是北魏时期设立的,实际上是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

在北齐时期,第一领民酋长的级别相当于从三品。高欢能够担任第三领民酋长,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部众,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基础。

在尔朱荣消灭葛荣的叛军后,尔朱荣任命高欢为晋州刺史。这一职位赋予了他地方的权力,使他能够更自如地发展自己的军队和势力,施展抱负。

同时,高欢巧妙地处理与尔朱荣的关系,通过刘贵贿赂尔朱荣手下的重要将领,使得尔朱荣的部下对他赞赏有加,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对于像高欢这样杰出非凡的大将,尔朱荣并非没有识人之明,也不是没有顾虑,将其提拔到重要位置。

有一次,尔朱荣询问属下,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谁能够接替他统领军队。大家一致推荐尔朱兆。

尔朱兆是尔朱荣的侄子,他从小就跟从在尔朱荣身边,勇武过人,常常为尔朱荣冲锋陷阵,可以说是尔朱氏第二代中的领军人物。

然而,尔朱荣一语道破,他指出尔朱兆只适合带领三千骑兵,只能做个勇猛的将领,真正能够接替他掌军的只有高欢。

由此可见,尔朱荣早已意识到高欢的潜在威胁。只是因为尔朱荣正值壮年,自信能够压制高欢,所以双方的关系仍然良好。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尔朱荣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死于魏孝庄帝之手,更没想到,他为尔朱兆下的“只能为高欢所用”的评价竟然一语成谶,不久后便成为现实。

计骗六镇流民

在尔朱荣被魏孝庄帝袭杀后,北魏王朝爆发了巨大的动荡。已经极度衰弱的北魏无法承受尔朱氏将领的打击,皇室的权力彻底名存实亡,国家的控制权逐渐转移到各地的实力派手中。

当尔朱兆进军洛阳并挟持孝庄帝时,他曾邀请高欢一起进攻洛阳。然而,高欢当时正在积蓄力量,不愿直接与北魏朝廷对抗,于是以绛蜀和汾胡势力猖獗为由,称不敢轻易离开晋州。此举让尔朱兆对高欢心生怨恨,两人关系开始疏远。

随后,高欢得知尔朱兆已将孝庄帝扣押在军中,他计划在途中袭击尔朱兆,意图将皇帝截留在晋州。然而,由于消息传递过晚,高欢未能及时行动,孝庄帝被尔朱兆带走。高欢只得假意表示忠诚,写信劝尔朱兆不要伤害天子。

这封信无疑激怒了尔朱兆,以尔朱氏家族的暴戾和粗暴,他们对傀儡皇帝毫无怜悯之心。很快,尔朱兆便杀掉孝庄帝,并与尔朱世隆共同拥立魏宗室的长广王元晔为新帝。

尔朱兆继承了其叔父的权力,成为北魏最具实权的人物。

就在这个时候,尔朱氏的根据地秀容川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河西地区的费也头部落首领纥豆陵步藩率领部队入侵,一举攻占了秀容川,军队直逼晋阳。

费也头部落是北魏安置在河西代北的一个胡族部落,自魏朝末年混乱后,随着六镇起义,他们的分布变得更加广泛。

孝庄帝在诛杀尔朱荣后,由于中央军的兵力几乎耗尽,无奈之下只好诏令纥豆陵步藩进攻尔朱氏的老巢,以此作为军事上的牵制手段。

以胡制胡,这本是无奈之举,聊胜于无。然而纥豆陵步藩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竟然把天下无敌的尔朱氏契胡骑兵打得溃不成军,接连遭受失败。尔朱兆无力抵挡费也头部落的进攻,情急之下再次向高欢求助。

尔朱兆的部将慕容绍宗极力反对召高欢来助战,他表示高欢才华出众,如果给他配备军队,以后恐怕难以控制。

然而,尔朱兆在危急时刻顾不上将来的问题,不仅将慕容绍宗关押起来以示对高欢绝无怀疑,还为高欢配备了一部分鲜卑人部众,以增强他的实力。

高欢对尔朱氏的敌意早已显露,只是表面上尚未决裂。此时正好利用纥豆陵步藩的攻势来削弱尔朱氏,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然而,如果尔朱氏被消灭,新的强大势力纥豆陵部落可能难以控制。在权衡利弊后,高欢决定出兵援救尔朱氏。

高欢的部将贺拔焉过儿建议暂缓出兵,等待尔朱兆和纥豆陵步藩两败俱伤后再出手,以便坐收渔利。

于是,高欢找借口暂停军队前进,直到尔朱兆难以支撑时,才北上全力援救。两军一合,胜负立判。

纥豆陵部因长时间作战而疲惫不堪,在高欢与尔朱兆的联合攻势下败退。不久后,纥豆陵步藩的军队溃散,他本人也被擒杀。

尔朱兆死里逃生,感激高欢,并与他结为兄弟。

此时,北魏的关中、河东、河北地区基本上掌握在尔朱氏手中。如果尔朱氏内部团结,在稳定晋阳局势后整顿政局,局势未必会恶化。

然而,正如尔朱荣所判断的,尔朱氏的第二代领导者尔朱兆能力平庸。这些粗暴的胡人首领,如何能够取代北魏皇室治理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呢?击败纥豆陵步藩后,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安置六镇起义后的流民。尔朱荣将六镇流民迁至河东,但并未制定妥善的政策。这些背井离乡的流民无依无靠,还常常遭到契胡族人的欺压。无奈之下,他们再次走上反叛之路,多次聚众起义,前后共计26次,给尔朱氏带来了不少麻烦。眼见仅凭武力已无法解决问题,尔朱兆便向自己的好兄弟高欢请教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流民问题。这无异于向猛虎寻求建议。

尔朱氏的将领们眼界有限,无法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流民安置。然而,高欢一眼便看出,六镇流民的问题在于流民的分散无序,他们既没有安身之处,也没有出路。关键在于选出合适的领导者,引导流民中的潜在力量走上正确的轨道。高欢并非天才,他的判断源自于长期观察时局和深思熟虑。他提出合理建议,指出六镇的兵户长期以来被迫跟随葛荣等人作乱,但多数是被裹挟的。如今起义已被平定,这些流民既不能也不可能全部消灭。当前的最佳策略是,请尔朱兆派遣心腹将领去收编六镇流民,将他们安置在河东或河北的几个州,分配田地,同时挑选其中的壮勇编入军队。这样可迅速稳定局势,一举两得,如果发生叛乱,就可以问责于统帅。尔朱兆对这个提议十分赞同,询问谁能担此重任。这个任务至关重要。

六镇的兵户自北魏立国以来便世代驻守北方,他们精通军事,作战经验丰富,曾协助北魏成功抵御了强大的柔然威胁。收编这群流民无异于组建一支军队。高欢虽然有意愿,但不敢在尔朱兆面前表现出来,毕竟当时他的实力远逊于尔朱氏,若尔朱兆心生疑虑,可能会将他除掉。此时,恰好武川镇的贺拔允在场。贺拔允父子以勇猛闻名,贺拔氏三兄弟更是在六镇起义中声名大噪,归顺尔朱荣后,贺拔允对高欢的才能和气度非常欣赏,两人关系密切(贺拔岳倒是很讨厌高欢,高欢差点被他谏言杀害)。

贺拔允这位直言不讳的壮汉当即对尔朱兆说,这件事情由高欢去执行再好不过了。高欢听闻之后,立即狂飙演技,虽然自己真的很想要,但是他不能让尔朱兆看出自己的心思呢?

于是高立刻变了脸色,高欢于是立即从座位上冲出来,挥拳猛击贺拔允,贺拔允被打掉了\一颗牙齿。

高欢不依不饶,一边打还一边说道:“天柱大将军(尔朱荣)还在时,我们这些奴辈听从指令如鹰犬一般,都谨言慎行不敢多言,现在天柱大将军薨逝,贺六浑还能仰仗于谁?如今这样的重大的事情都应当由大王你来决议,贺拔允是何人,岂容你来妄议,微臣请求大王杀了贺拔允!”这一出戏,高欢可谓戏精附体,不仅让贺拔允当场愣住,连尔朱兆也被高欢的表现所蒙蔽,他认为高欢的言行都是出于真心,于是当场决定让高欢负责收编六镇的流民。尔朱兆当时正处于醉酒状态,思维不甚清晰。高欢担心他酒醒后反悔,立刻在帐外宣布自己受命负责安排六镇流民,让他们前往汾河以东听令。他迅速离开晋阳城,到阳曲川设立指挥部,开始召集六镇的流民。六镇的残余兵力和家属对尔朱氏的暴政心怀不满,而高欢以善待部下闻名,于是许多人纷纷投奔高欢。

然而,高欢当时依然处境危险。阳曲距离晋阳城仅五十余里,尔朱兆的主力驻扎在晋阳,一旦尔朱兆反悔,双方开战,高欢仍面临生命危险。于是,高欢趁晋北发生大旱和饥荒之际,派刘贵请求尔朱兆允许他将六镇流民迁往河北以求生计。这个提议正合尔朱兆的心意。晋阳是尔朱兆的大本营,六镇流民与契胡族人争夺资源,扰乱了并州的秩序,迁往河北反而省事。尔朱兆立即同意了高欢的请求,心满意足地将20多万流民这个累赘交给高欢处理。至于这些流民后来成为高欢崛起的基础,却是尔朱兆未曾预料到的。历史给予每个参与者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参与下,历史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戏剧。

尔朱兆无端放弃了这支潜在的强大力量,今人看来,这无异于错失了历史性的良机。虽然这带有些许后见之明,但在当时,并非无人察觉高欢的企图。

慕容绍宗,这位日后被高欢雪藏的杰出将领,是尔朱兆阵营中的少数智者之一。他敏锐地识破了高欢的真实意图,并强烈建议尔朱兆不要允许高欢带领流民前往河北。

慕容绍宗的理由是:当前六镇动荡不安,加之尔朱荣刚刚去世,局势相当不稳。如果像高欢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利用流民的力量在河北崛起,犹如蛟龙配云雨,恐怕就难以控制了。

然而,尔朱兆却天真地认为,与高欢之间的结义兄弟情谊足以保证高欢不会背叛。慕容绍宗提醒他,即便是亲兄弟也难以完全信任,更何况只是结拜的异姓兄弟。

尔朱兆被慕容绍宗的话噎住了,一时语塞。

当时高欢给尔朱兆身边人送的厚礼,发挥了作用。

可惜尔朱兆依旧执迷不悟,在被高欢收买人的挑拨下,尔朱兆大怒,将慕容绍宗羁押监禁起来。

高欢因此得以顺利带领流民东出太行山。他率领队伍通过太行山的滏口,向邺城进发。途中偶遇尔朱荣的妻子北乡长公主从洛阳返回晋阳,随行携带了300匹优良战马。高欢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尔朱兆的控制,便夺取了这些战马用于军需。

尔朱兆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释放了慕容绍宗并询问对策。慕容绍宗表示,高欢尚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尔朱兆于是立即调兵追击,最终在襄垣(今山西襄垣)追上了高欢的大部队。

高欢虽然手下人数众多,但当时六镇的流民还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成有效的军队,而且粮食不足,战斗力非常有限。

尔朱兆的大军追击而来,对高欢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关键时刻,天气帮了大忙。由于连续大雨,襄垣城外的浊漳河水位暴涨,冲毁了桥梁,高欢和他的部众被困在河西,而尔朱兆在河东,大军无法渡河,暂时避免了被消灭的命运。

高欢意识到目前的形势不允许他直接与尔朱兆决裂,于是他在河对岸向尔朱兆解释。他说,自己借用公主(尔朱荣的妻子)的马匹,只是为了防备河北地区的反叛势力,绝无反叛之意。现在尔朱兆听信公主谗言亲自来追,自己本想投水自尽,但是担心部众会因此叛乱啊!

高欢言辞恳切,听得尔朱兆都有些内疚。

像高欢这样的枭雄,往往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染力。这番话自然且符合实际,成功消除了尔朱兆的大部分疑虑。

于是尔朱兆亲自渡河,与高欢把酒言欢,甚至把佩刀递给高欢,并且伸出脖子让高欢砍。

尔朱兆直言自己没有怀疑他的意思,高欢再次戏精附体,高欢声泪俱下地说道:“自从天柱大将军薨逝以来,贺六浑还能仰仗于谁,但愿大王能千万岁,末将可以尽力侍奉啊”

尔朱兆感动得泪流满面,两人回忆起在尔朱荣麾下共同作战的岁月,激动地再次杀马歃血,重结盟誓。

​当晚,尔朱兆便留宿在高欢的营地。高欢的姐夫尉景见状,想趁机杀掉尔朱兆,但高欢制止了这种鲁莽的行为。他认为,尔朱兆这样的敌人正是上天送来的礼物,留着并不足为虑,反而杀了他容易激化矛盾,给其他有野心的人提供了崛起的机会。

尔朱兆还沉浸在梦乡中,全然不知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次日,他回到营地,再次邀请高欢过河畅饮。

高欢对自己的演技过于自信,打算故技重施,再次前往尔朱兆的营地,以进一步赢得对方信任。然而,无论多逼真的表演终究只是表演,过度演绎迟早会露出破绽。

高欢的长史兼智囊孙腾拉住了他,劝阻他不要冒险。孙腾提醒高欢,像尔朱兆这样的人手下不乏像尉景这样心思缜密的人,但尔朱兆的残暴使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孙腾的一番话提醒了高欢,于是他只在河对岸告别,打定主意不再过河。

尽管尔朱兆意识到了异样,但面对汹涌的浊漳河,他只能徒呼奈何,无奈地看着高欢率领部众离去。

成功脱险的高欢顺利进入河北地区,迎接他的是与河东尔朱氏一家独大的局面截然不同的形势。

六镇起义后的河北,北魏朝廷的威信已荡然无存,各地皆为汉人豪强和尔朱氏的势力所割据。尤其是盘踞在信都城的渤海高氏兄弟势力最为显赫。

高氏兄弟包括高乾、高慎、高昂和高季式四人。根据郡望推测,他们与高欢属于同一族系,但由于高欢已胡化为鲜卑人,他们不再与自认是河北汉人的高乾兄弟同宗。

在六镇起义期间,北魏中央军几乎被摧毁,朝廷无力镇压义军,因此下令各地豪强招募家族士众自发抵抗。高乾兄弟从渤海辗转至齐州,由于他们的势力强大,北魏朝廷不得不专门为高氏兄弟设立东冀州。

在父亲高翼的领导下,高乾兄弟在东冀州立足。尔朱兆杀死孝庄帝后,北魏中央的权威不复存在,河北在六镇起义中秩序混乱,这正是当地豪族乐见的局面。

高翼去世后,朝廷趁高乾为父守丧三年之机,解除高氏在东冀州的刺史职务。高氏兄弟于是返回信都,招募部队以自保。他们与尔朱兆掌控的北魏中央貌合神离,实际上已形成地方割据状态。尔朱兆的军力主要集中在河东,只有尔朱羽生驻守于殷州,对高氏兄弟无可奈何。

尔朱兆派自己的心腹孙白鹞,以监军的身份去冀州征调马匹,同时意图诱骗高乾兄弟前往洛阳并加以控制。

高乾是何许人,自然知道其中的诡计,于是高乾先发制人,趁机袭杀了孙白鹞和冀州刺史元仲宗,然后推举渤海望族封隆之为冀州刺史,并公开为孝庄帝举哀。

尔朱羽生闻讯,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偷袭信都城,高昂来不及披甲,只是手持铁槊,率领十余名骑兵出城迎战,高乾立刻派出五百勇士出城支援,等援军抵达时候发现,高昂已经大破尔朱羽生。时人赞叹其勇武,比肩项羽。

在幽州刺史刘灵助自称为燕王并与尔朱兆对抗时,高乾宣称效忠于刘灵助。刘灵助是燕郡的本地人,平日游手好闲,略懂占卜。

尔朱荣起兵平定六镇起义时,刘灵助曾多次预测尔朱荣会胜利,因而得到尔朱荣的喜爱,并最终成为幽州刺史,统辖幽州、平州、营州和安州。尔朱荣去世后,刘灵助自视过高,忘记了自己是靠口才起家的,竟然开始自立门户。

当纥豆陵步蕃进攻秀容川时,刘灵助声称:“尔朱氏会自取灭亡,无需我亲自动手。”

然而,当尔朱兆成功反击时,刘灵助虽然被现实打脸,却仍不自量力,率军进攻博陵安国,挑战尔朱羽生,最终兵败身亡。

与此同时,高欢奉尔朱兆之命,征讨河北豪强的消息传来,信都城内人心惶惶。高欢大军动地而来,封隆之得知高欢已东出太行山,便立即与高乾商议对策。

双方都认为高欢不是一般人,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与高欢结盟。

​高乾亲自带领数十人前往滏口关迎接高欢,以示诚意,封隆之还派儿子封子绘随行。

高欢与高乾会面后,两人关系融洽,很快达成口头联盟。

高欢率领六镇部众进入信都,并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以及声望,迅速成为信都城事实上的掌控者。

正如慕容绍宗所担心的那样,高欢这一条蛟龙终于入海,得到了施展的机会。

高欢代表的六镇武人与高乾代表的河北汉人豪强的联合并非偶然。契胡族对北方的最大危害不仅在于对百姓的压迫,更在于六镇起义后对北方政治秩序的破坏。

六镇武人和河北豪强手握武力,且都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在尔朱氏一家独大时,这两股力量选择联合对抗是最佳策略。

在高乾等人的支持下,高欢成为河北反对尔朱兆的领袖,赵郡李氏的李元忠、李愍,范阳卢氏的卢文伟都听命于他。高欢随即进攻并消灭了殷州的尔朱羽生,此举在河北引起巨大反响,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北魏建明二年(531年)二月,掌握北魏大权的尔朱度律(尔朱荣堂弟)在洛阳废黜了皇帝元晔,另立广陵王元恭为前废帝,又称节闵帝。

尔朱度律听闻高欢占据信都,治理民生,养精蓄锐,便以魏节闵帝的名义封高欢为渤海王,试图拉拢他。高欢对此虚名不屑一顾。四月,为了拉拢高欢,尔朱度律再次假皇帝之名,封高欢为东道大行台和第一领民酋长。这一任命实际上承认了高欢对河北的全面控制和对六镇部落的掌控。然而,此时已为时已晚,拥有数十万流民和河北豪强支持的高欢正在筹划一场大戏。

由于高欢之前对六镇部众治军严明,高欢又善于驭下,因此高欢深得流民拥护。

此时的高欢还没有和尔朱兆撕破脸,还不敢公开对抗。高欢决定再次展现他的领导才能,将刚刚安定下来的六镇流民推向新的行动。

高欢这次的策略与以往单打独斗的骗术不同,他动用了整个团队来共同演绎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首先,高欢谎称尔朱兆下令,要将冀州的流民全部分配给契胡族人当部曲。这一消息让流民们立刻陷入恐慌,刚刚逃离险境的他们无法接受再次陷入困境,顿时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然后,高欢又施展新计,他伪造尔朱兆的兵符,谎称朝廷要征召一万人,去北方攻打步落稽部落。士兵们群情激愤,十分抵触被征召,人员集结完毕,正准备出发时,孙腾和尉景出面,强烈要求考虑士兵家属的情绪,建议大军推迟5天再出发。5天后,临行前,孙腾和尉景再次请求延期5天。

又过了5天,实在拖不下去了,高欢亲自到信都城外送行,看到一万士兵与家属生离死别,哭声震天,场面十分悲惨。

不得不佩服高欢的心计,这一系列操作成功地激起了流民对尔朱兆的仇恨以及对高欢的依赖。

抓住时机,高欢对众人高喊:“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怎么办!”流民们齐声回应:“只有反了!”随之而来的,是流民们推举高欢为首,公开反抗尔朱兆。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中兴元年(531年)十月,高欢与高乾联手支持元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登基,是为后废帝。当时高欢年仅35岁。

​邺城会战

高欢另立皇帝的消息彻底激怒了尔朱家族。以柔克刚的策略只适用于演员演绎给不明真相的观众,而绝不适合用来对付他们。尔朱家族对付高欢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战争。

在此之前,当高欢刚刚占领殷州时,尔朱兆便从晋阳率领两万大军进攻殷州。守将李元忠无法抵挡,只得弃城返回信都。由于双方都心有顾虑,尔朱兆没有立即进攻河北的其他郡县,而高欢则专注于稳定冀州的局势。

然而,当高欢另立魏帝,两方已经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尔朱荣与尔朱仲远、尔朱度律联合起兵,讨伐高欢。

此时,尔朱家族势力主要分割北魏四处:一是占据晋阳大本营的尔朱兆,二是控制洛阳朝廷的尔朱世隆和尔朱度律,三是占据东郡的尔朱仲远,四是盘踞关中的尔朱天光。

尔朱天光此时仍在镇压尚未完全平息的关中河西起义,并且距离河北较远,因此没有合兵来攻;尔朱世隆则坐镇洛阳,没有出兵。

尔朱兆亲自率军东出太行山,进军至广阿(今河北隆尧),而尔朱度律和尔朱仲元这两股势力则合兵,抵达至阳平(今河北大名)。

这两支军队一南一北,对高欢形成了夹击之势。

三支尔朱部队的具体人数不详,但尔朱兆的部队似乎是最少的,只有数千骑。

不过,尔朱兆所继承的是尔朱家族军队的精锐,因此他的部队战斗力应最为强大。此时河北的局势骤然紧张,高欢对此早有准备,并展现出了一名优秀政治家的反应。

战争历来不仅仅是战斗,更是政治与军事的双重较量。在面对尔朱家族单纯依靠武力的情况下,高欢首先发动了政治战术:反间计。

尔朱家族的内部矛盾自尔朱荣去世就开始显露。尔朱世隆在带兵狼狈逃回晋阳后,尔朱兆自认为是尔朱荣的继承者,曾用刀架在尔朱世隆的脖子上责备他未能保护尔朱荣的安全。

尔朱度律和尔朱仲远各自占据一方,一直不服从尔朱兆的领导。这次虽然联合起来对抗高欢,但内心的隔阂并未消除。

高欢抓住了这一点,采用将军窦泰(高欢的连襟)的计策,决定采用离间计,散布尔朱兆图谋兼并尔朱各部,以及其他尔朱氏要联合高欢,消灭尔朱兆的谣言。

果然,三支尔朱部队在阵前互相产生了疑心,造成了临阵混乱,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尔朱兆为了表示诚意,亲自带着轻骑前往阳平郡,拜访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的军营。然而,这位心存疑虑的粗犷汉子未能掩饰内心的想法,他的困惑和担忧全都显现在脸色和行动中。

尔朱兆与尔朱仲远、尔朱度律交谈时话不投机,在营地中焦躁地来回踱步,愤怒时甚至挥舞马鞭高声呼喊。他担心自己在尔朱仲远的营地会遭遇不测,于是迅速带兵返回广阿。

尔朱仲远派遣大将贺拔胜和斛斯椿追上尔朱兆,表示愿意联手攻打高欢,但惊慌失措的尔朱兆误以为他们是来抓捕自己的,于是下令扣押了贺拔胜和斛斯椿。后来在尔朱仲远多次解释下,尔朱兆才将他们释放。

经过这次事件,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完全失去了联合作战的意愿。在他们看来,高欢并不可怕,既然尔朱兆如此自负,就让他自己去战斗好了。因此,两人选择不战而退,将自称领袖的尔朱兆独留在广阿。

尔朱兆的友军未战先退,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尔朱兆军队的士气。

高欢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撤退后的两天,发起攻击,与尔朱兆的军队在广阿展开激战。虽然历史上对此战的细节没有详细记载,但结果是尔朱兆惨败。

根据《北齐书·补帝纪第一》的记载,高欢在广阿大败尔朱兆,俘虏了五千多名士兵,尔朱兆狼狈逃回晋阳。此战胜利后,高欢乘胜追击,率军南下,直逼邺城。

邺城是河北的重要城市,自汉末三国以来一直是河北的重镇,曾是石赵和慕容氏前后二燕的都城,毫无疑问是河北的政治中心。北魏建立后,虽然北方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河东和伊洛地区,但邺城仍然是河北的区域性政治中心,对河北的影响力依然存在。高欢东出太行的首站便是邺城。

然而,邺城的守将刘诞奉尔朱兆的命令,拒绝让高欢入城,无奈之下,高欢只得先转往冀州。从地理位置看,邺城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端,地势平坦,南距古黄河渡口滑台约200里,西距太行山余脉林虑山百余里,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交通十分便利。

曹操击败袁绍后,曾在邺城附近利用漳河兴修水利,使得当地农业经济非常发达。

邺郡刺史刘诞拥有一定的兵力,对高欢非常敌视。然而,当尔朱氏的联军讨伐高欢时,刘诞虽然与尔朱仲远的大军距离很近,却没有出兵支援。这表明他只是一个自保的军阀。

当高欢的大军抵达邺城城下,刺史刘诞因为之前拒绝高欢入城的嫌隙,加上尔朱氏大败于高欢的教训,这下更加不敢出城交锋决战,只能在城内固守。

高欢命令军队逼近城池,采取攻城措施:在城外堆土山,并挖掘地道到城墙下方,用大木支撑,然后纵火焚烧木柱,导致地道崩塌,城墙随之倒塌。

​刘诞无法抵挡,邺城很快被攻破。

综合来看,殷州之战、广阿之战和邺城攻城战的难度都不大。殷州之战中,李元忠以有备之军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高欢并未发挥实质作用。

广阿之战中,反间计大大削弱了尔朱氏的战斗力,高欢面对的是一支被惊吓的败军。

而对于邺城的攻打,从高欢起兵到攻破城池共耗时62天,时间并不算短,特别是在刚击溃尔朱兆不久后进行,客观来说进展较慢。这表明高欢当时虽拥兵众多,但尚未将其转化为实际战斗力。

韩陵之战

面对这些挑战,高欢不缺乏能力和人才,他需要的是时间,以重新整顿河北的政治秩序,并将六镇流民重新训练成强大的军队。

尔朱氏显然不愿意给高欢太多喘息的机会。在面临高欢步步紧逼的态势时,尔朱家族感到了压力。为了缓和家族内部的紧张关系,尔朱世隆积极斡旋,促使魏节闵帝迎娶尔朱兆的女儿为妃,并送上重礼,邀请尔朱兆前往洛阳,共商讨伐高欢的策略。最终,尔朱家族内部暂时放下了分歧,达成了军事联盟。

在当年的闰三月,尔朱兆率领大军,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人纷纷加入,联军声称有20万人,直逼邺城。

为了彰显其行动的正义性,尔朱家族还安排魏帝派遣长孙承业担任大行台,作为尔朱联军的名义领袖。尔朱氏的大军逼近邺城,在洹水前后布阵,展现出要吞并高欢的强大气势。

面对如此强敌,高欢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留下封隆之镇守邺城,自己则率领部队出城迎战,将军队布置在邺城西北的紫陌。紫陌是漳河流经邺城的一个重要渡口,是从西面进入邺城的必经之路。

尔朱兆趁着高欢率领大军前出之际,带领三千骑兵绕到高欢的后方,试图偷袭邺城的西门。然而,由于封隆之的严密防守,尔朱兆未能得逞,只能撤退。高欢的军队仅有两千多骑兵和三万步兵,与尔朱兆的军队相比,兵力相差悬殊。

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高欢展现了一位杰出统帅的决断。他意识到仅仅守住紫陌渡口不足以击退敌军,于是再次将部队推进至西面的韩陵山,摆出圆阵,并将牛马驱赶到后方以封死退路,表明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高欢的部下大多是对尔朱氏心怀仇恨的六镇流民,军心凝聚,士气高昂,人人都愿意为此一战。

高欢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路,他亲自指挥中军,派同族弟高岳率领右军,左军则由高昂驻扎栗园。两军对峙时,尔朱兆率先出阵,指责高欢背叛。高欢则反驳尔朱氏滥杀天子。双方各执己见,互不退让。然而,语言在战场上显得无力,战斗很快成为主宰。

尔朱的军队猛烈冲击高欢的阵地。双方从凌晨4点战斗到正午12点,持续了8个小时,战况极为惨烈。期间,双方进行了三次交战和三次短暂休整。由于高欢的兵力不足,几乎无法支撑下去,他越战越感到无力,甚至萌生了撤退的念头。

这时,高欢的随从王春冒死拦住他的马,劝说他再坚持一会儿,并断言到未时一定能扭转局势。王春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绑起来,表示如果不能获胜就杀掉自己的儿子。王春虽然是个擅长占卜的术士,平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史书上如此记载,似乎更多是一种噱头。最终支撑高欢继续战斗的,还是他自己的决心。

战斗再次打响,最终高欢的中军在尉景的指挥下支撑不住,被尔朱兆击溃,中军阵势陷入混乱。尔朱兆抓住这个突破点猛烈攻击高欢的中军,眼看高欢的军队即将全军覆没。

关键时刻,右军统帅高岳率领500骑兵正面抵抗尔朱兆,大将斛律金则率步兵绕到敌后进行攻击。与此同时,左军统帅高昂率领生力军从栗园迅猛出击,从中间夹击尔朱兆。

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关键在于谁的士气更高,谁能坚持到对方先崩溃。

经过8小时的激战,两军都接近崩溃。尔朱军本已看见胜利的曙光,却突然遭遇猛烈反攻,精神受到重创,士气瞬间瓦解。

接下来战局急转直下。

尔朱军立即溃不成军,士兵四处奔逃,丢盔弃甲。

高欢的军队士气高涨,甚至高季式仅带七名骑兵就敢大胆追击。

尔朱兆慌忙逃窜,慕容绍宗在危急时刻展现出名将风范,集结败兵,保护尔朱兆撤退。尔朱兆懊悔地对慕容绍宗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听你的建议。

韩陵之战以高欢的辉煌胜利告终。这场战役对高欢的崛起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这次胜利,他彻底击溃了北方的首要势力,从而更接近于实现他控制中原、称霸北方的目标。

韩陵之战后,受到尔朱氏压制的各方势力纷纷转变立场。斛斯椿迅速撤回洛阳,控制黄河河桥,成功伏击了败退的尔朱天光和尔朱度律,并将其交给高欢处置,最终两人在洛阳被处决。

大行台长孙承业返回洛阳后,处决了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尔朱仲远则逃至大梁,但无力维持局面,最终流亡南梁,客死他乡。

尔朱兆则收拢残部,撤回晋阳。虽然尔朱氏尚未被完全消灭,但其余部已不足为虑,高欢迅速占领洛阳。洛阳的残余部队无力抵挡,很快被高欢掌控。

此时,北魏出现了两位皇帝:一位是高欢立的废帝元朗,另一位是尔朱氏立的节闵帝元恭。

这种局面源于北魏末年的政治混乱,随着军事局势的明朗化,两个皇帝的并存已不可持续。

关于废黜哪个皇帝的问题,洛阳的群臣多支持节闵帝,认为其贤德可继续执政。然而,这种言论显然不符合高欢通过废立树立权威的意图。

高欢遂指使魏兰根对节闵帝进行诋毁,进而顺势废除两位皇帝,改立平阳王元修为新帝,即北魏的末代皇帝孝武帝。

两次废立傀儡,表面上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却为高欢的权力之路铺平了道路。这样的策略,是历史上权臣走向权力顶峰的常见手段。在北方尚未完全平定之时,高欢需要这样一个象征性的权力标志。

孝武帝对高欢感激不已,授予他大丞相、太师等显赫头衔,并让他世袭定州刺史,增加封地至十五万户。高欢婉拒了不吉利的“天柱大将军”封号,仅接受了十万户的封赏。

处理完废立之事后,高欢带兵回到邺城。孝武帝亲自送到洛阳郊外,尽显傀儡皇帝的姿态。

高欢并非全知全能,他无法洞察傀儡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更无法预见这位末代皇帝未来可能带来的麻烦。然而,这些都无关紧要,高欢所需的只是一个权力象征。他立即将注意力转向了晋阳。在韩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三个月,高欢率军北上,进攻晋阳。

尔朱兆在惨败后如同惊弓之鸟,听闻高欢来攻,立刻放弃晋阳,逃回秀容川老家,并在离开前洗劫了晋阳。高欢的军队几乎未遇抵抗便占领了晋阳。

​晋阳自古以来就是河东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地势险峻,是兵家必争之地。高欢在此设立大丞相府,使晋阳成为东魏和北齐的军事重心,与都城形成了双核格局。

经过多年的战争,局势不断变化,尔朱兆和高欢都感慨良多。尔朱兆重新沦为一个部落首领,继续进行掠夺活动,多次带领骑兵袭击晋阳以北地区。

高欢声称要攻打秀容,但每次军队出发后都停止前进,这样反复了四次,逐渐让尔朱兆放松了警惕。

到了第二年正月,高欢判断尔朱兆在过年期间会掉以轻心,于是派窦泰率领轻骑兵在一天一夜内快速行军300里,突袭秀容川,而高欢则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跟进。

如高欢所料,尔朱兆的军队正沉迷于酒宴之中,面对窦泰的突然袭击毫无抵抗,迅速溃散。尔朱兆的残部向东北逃亡,窦泰紧追不舍,最终在赤洪岭将其包围。尔朱兆走投无路,在岭上自缢身亡。

慕容绍宗带领剩余部队保护尔朱荣的家眷,坚守乌突城,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向高欢投降。这情形与三国时期关羽保护刘备家眷的故事颇为相似。慕容绍宗的智慧、忠诚和坚韧令人钦佩,高欢欣然将他收入麾下。

通过这一战役,高欢彻底消灭了尔朱氏的残余势力,基本完成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经过数年的征战,北魏末年的混乱局面逐渐得到平息,一个新的政权即将崛起。

1 阅读:95

雁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