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鹰哥爱写文 2024-07-07 15:12:31

《简读日本史》作者:张宏杰

​前面我们讲到,日本的国民性体现为“菊”与“刀”两大意象。上一节我们讲的是“菊”的意象,合群、认真、精致、善于学习。那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聊聊“刀”的意象。

加班文化与武士道精神

说到日本国民性“刀”的一面,它其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息息相关。人们现在常说的“武士道”这个词,是从江户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是江户幕府规范武士阶层道德举止的产物。等到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消失,但武士道精神却没有消亡,而是被带入职场,演变为日本特有的“猛烈社员”文化。

所谓“猛烈社员”,指的是在日本企业里有这样一类员工,他们不顾一切地为公司卖命,早上七点多钟出门上班,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家,周末也大都用来加班,或者参加公司组织的社团活动,数十年如一日地奉献,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令人诧异的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并非特例,而是日本职场的普遍做法。前面我们讲过,日本不鼓励内部竞争,因此实施“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就是说,你不拼命也不会丢掉工作,拼命也不会破格升迁。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如此猛烈呢?答案就在于日本特有的“家文化”。在日本职场,老板往往有着家长式的绝对权威,他们像父亲那样严厉管教,甚至当众责骂下属。与此同时,他们也像父亲那样,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孩子的婚丧嫁娶。

而且有些公司还专门为员工购置墓地,让他们死后也能葬在一起。墓碑上写道:“我们是某某公司的员工,生前一起工作,为公司兴旺发达而努力;死后我们仍然在一起。”每年总经理还会偕同全体员工来扫墓,以祭奠亡灵、激励后人。

这种“家文化”直接影响到职场的士气,让员工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与工作热情。他们就像给父母工作那样,全心投入,拼命努力,不偷奸不耍滑。比如日本很多企业下班要打两遍铃,第一遍是正常下班,第二遍则是催促加班的员工赶紧回家。

但即使是第二遍铃声响起后,很多员工仍然恋恋不舍,要么忙乎个把小时后才肯离开,要么跟同事去喝几杯酒,进行团建。有些人甚至还患上了“家庭恐惧症”,在单位拼命做事时很健康,一旦回家休息就觉得心绪不宁,就会“生病”。

对于日本人的这种工作态度,欧美人往往没法理解,因为它并非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是武士道精神的遗风。当年的武士阶层信奉“爱藩如家”“竭诚奉公”,为了回报主君给予的俸禄及对家人的照顾,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

从某种角度看,日本职场中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就源自传统武士与主君的关系。而武士道的效忠精神,也演变为职场中的猛烈社员文化。所以说尽管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武士道文化却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

武士道文化能帮企业减少内部扯皮、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它也会引发日本职场特有的霸凌现象。那些职场“前辈”仗着年资,呵斥、辱骂甚至粗暴体罚“后辈”人员。这种霸凌现象,显然是其它文化背景的人员无法接受的。

赴死之道,勇敢还是盲目

那么,这种影响日本国民特性的武士道精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一本奇书叫《叶隐闻书》,被誉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它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由当时一位著名武士口述,另一位武士花了七年时间笔录而成。

这本书第一句写道:“武士道即谓死”,意思是说,武士道就是赴死之道。那简单分析一下这句话的道理就是,要杀人就要先“杀掉自己”,因为一旦心中有己,就会恐惧死亡,这种恐惧会遮蔽人的心智,分不清敌我,于是胡乱挥舞手中之剑,不成章法。

那由此可见,武士道的最高层次不在于武功,而在于精神上是否专注。谁先能杀掉自己,谁就能沉静下来,达到“专注一念”的境界;此时就能看清敌我,就能把平日里的武功发挥到极致,一击必中,赢得胜利。

所以《叶隐闻书》要求武士们:“每天早上都要想想该怎样去死,每天晚上要用赴死的想法使头脑清醒。如果思想经常围绕着死亡而活动,你的生命之路就会笔直而单纯,你的意志定能履行自己的义务,你的盾牌也会变成一面钢盾。”

时至今日,武士道的这种赴死精神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性的基本特质,比如说不怕死。中国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日本人却崇尚死亡,甚至通过很多文学作品讴歌死亡,认为它是“最高的艺术”,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因为不怕死亡,所以日本人面对灾难时会表现得沉着、冷静。比如地震发生时,人们会井然有序地到广场上避难,没人抽烟,也没人大哭大闹。志愿者会拿来毯子、热水、饼干,接来电线收听广播。等到人群散去,地上不会留一片垃圾。

这是武士道“生死观”积极的一面,沉着而有序,而它消极的一面就是不尊重生命。很多武士都是脾气暴躁的自大狂,往往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甚至只是想象中的侮辱拔刀相向,断送无辜者的性命,或者杀死自己。

据历史记载,有位市民曾好心提醒某位武士,说他的背上有只跳蚤,结果这位武士却视之为侮辱,一刀下去把这个市民砍成两半。而在侵华战场上,日本军人竟然发起了杀人竞赛,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暴行,也是武士道文化结下的恶果。

武士道的另一个明显缺陷就是“盲目”。有人把武士道精神与中国的士人精神做类比,还有人把日本武士称作“东方骑士”。但士人精神强调赴死要符合“仁义”之道,而西方骑士精神同样追求正义,保护穷人免于伤害,救济弱者摆脱欺压。

与之相比武士道精神却不关心公平和仁义,相反把“忠于主君”视为最高价值。换句话说,只要主君一声令下,哪怕是杀人放火、残害生灵,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执行。他们就像是一把寒光凛凛的武士刀,而一把刀显然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力。

等到二战前后,这把利刃被掌握在了军国主义政权的手里,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浩劫。他们不仅给被侵略国家造成了巨大伤害,也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发起了各种无谓的自杀式袭击。这种对死亡的盲目追求,无疑是变态而荒唐的。

神道教里的神鬼世界

前面我们讲到了武士道的“不怕死”精神,他们不但不珍惜他人的生命,同样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甚至会赞美死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上升到对一个哲学问题的解答:人死后会去哪里呢?对此,日本人给出的答案充满了浪漫色彩。

我们前面讲过,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叶隐闻书》,被誉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这个源头是多条溪流汇到了一起,准确地说,武士道是在日本古老的神道教教义基础上,又吸收了佛学和儒学的一些思想,最终形成的一套“杂糅”文化。

而据专家考证,神道教由最原始的萨满教演变而来,它认为万物有灵,死后都会成神,所以日本有“八百万神”的说法。但和一般的萨满教不同,神道教特别崇尚“明净”,忌讳“污秽”。只有身心明净,才能与神感应沟通,得到神的庇护。

因而日本人在祭祀时,讲究诚、净与真实。日本的神社、庙宇都非常干净。神社前都有清水充盈的“手水舍”,方便人们在参拜时洗手漱口,清洁污秽。与其它民族相比,日本人对清洁、沐浴的喜爱最甚,这应该也与神道教的信仰有关。

除了重视清洁外,神道教还影响到了日本人对死亡的认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人死后会变成阴间之鬼,一些鬼还会偶尔游荡回人间作乱。

但日本人认为,人一旦去世,人生前的罪孽就被一笔清空了,灵魂升天会变成神。这些神充满善意,不但不会为害人间,还会护佑子孙后代,所以日本人喜欢住在墓地旁边,接受祖先的保佑。因此日本的家族墓地往往就设在家的旁边,不像国内那样偏远。

当然,日本文字中也有“鬼”这个字,但它和死人没有什么关系,专指一种吃人的妖怪。而受中国鬼文化影响,日本人也说含冤而死的人会变成怨灵,在世间飘荡害人。但怨灵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灵魂还是要升天成为神的。

因为死后去的地方不一样,所以日本人对祖先的祭祀方式也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认为,鬼在阴间的生活方式和人在世间的活法差不多,所以得“事死如生”,所以要生儿子,有后人记得上坟烧纸,让老祖宗们在阴间有钱花,有好日子过。

但日本人不会这么想。他们也会上坟,但不烧纸钱,最多带点水果。他们也不太在意是否生儿子,以增加在地下过好日子的保险系数。同样,如果收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子来继承家业,他们在心理上也没有什么不适。

此外,日本人也不像中国的大家族那样重视家谱。除了少数贵族,大部分日本家族往上追根溯源,也只会算到祖父母、曾祖父母;平时供奉灵位,也只供奉父母、祖父母或其他近亲的人,而三代之前的祖先则选择遗忘。

但这倒不是说日本人善于“忘本”,而是说他们对灵魂的理解和国人不同。日本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死者会在后人的记忆中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最终与其它祖先的魂灵融为一体,升华为一个纯净的“祖灵”。在日本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处。

好,讲到这里,《简读中国史》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

相信通过张宏杰老师条分缕析地介绍,大家对日本的文化、政治、外交、国民性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提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起初他们不如我们,我们视其为“弹丸之地”“蕞尔小邦”,但他们靠着灵活、好学的民族性格,逐渐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我国以及周边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而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既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要目空一切,而是应该保持兼容并蓄的学习精神,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学百家之所长,走自己的精进之路。这可能也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参照。

0 阅读:6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