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层面去考量,董卓迁都之举,遭受责骂那可真是一点儿都不冤屈。毕竟这一行为在当时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扰乱了社会秩序,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他因此被人诟病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此次他进行迁都之举,其结果可谓惨烈至极。几十万洛阳百姓平白无故惨遭厄运,性命消逝。不仅如此,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未能幸免,被直接付之一炬,城内无数的建筑以及珍贵资料,皆在那场大火里化为乌有。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场惨剧并非是一个终结性的结果,反而是一个开端。董卓实施的迁都之举,直接致使东汉末年原本进行着的阵营战就此暂时画上了句号。而在这之后,呈现在众人眼前的,便是那纷纷扰扰的群雄混战局面了!
相较于阵营战而言,这场混战的惨烈程度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场混战当中丧生的人口数量,简直多得难以进行确切统计,那庞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若想确切讲清楚董卓迁都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有多糟糕,那我们着实得暂且先把董卓放一放,先来聊一聊洛阳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
洛阳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能一直追溯至夏商时期,甚至更早的部落时代呢。史书中有记载,在夏朝之时,其第三位国君太康就曾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片区域。发展到现代,考古学家们于洛阳地区发掘出了大名鼎鼎的“二里头遗址”,该遗址从文物层面,确凿证实了数千年前的那段历史。
在东汉时期的董卓眼中,夏商时期的历史无疑属于极为久远的过往了。就好比董卓看待太康定都洛阳这件事时,其感觉大体上就和现代的我们去看待汉武帝那个时代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是一样的。
因而相对来讲,站在董卓的角度去看的话,洛阳那脉络清晰的文化传承,其起始时间实则是在西周初期呢。
西周建立之后的周公辅政时期,曾有分陕而治之举。彼时,周公为能更有效地掌控东方地区,便在洛水河畔着手营建了一座新城,还将其命名为“洛邑”。
洛阳古城最初便是由此而来的。
在周公着手建造洛邑之前,洛阳这片区域说不定也曾有别的城池被建立起来过。只是那些城池,到西周开国之际,要么规模普遍并非很大,要么已然在战火中被摧毁殆尽。然而,自周公建起这座崭新的洛邑城后,在此后的漫长历史进程里,这座洛邑便始终存续着!
自周公建成洛邑起,在整个西周阶段,洛邑始终是周王朝极为重要的一座城市。彼时,西周的都城位于西安一带的“镐京”,而在众多城市之中,除了镐京外,洛邑当属周王朝最为重要的一座大型城池了。
在整个西周时期,周王朝于洛邑精心建造起了一座极为完整的城市,于此地还留存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迹呢。就拿著名的九鼎来说吧,自打洛邑建成的那一刻起,九鼎便一直存放于此地了。
在西周灭亡之后,周成王便直接将都城迁至洛邑。此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各大诸侯国彼此争霸,局势混乱得如同打成了一锅粥一般。然而,那座洛邑古城却颇为幸运,在这漫长且纷争不断的时期里,始终未曾受到战火的侵袭与打扰。
原因其实挺简单的!要知道后来的周王室,已然衰败得如同一个吉祥物一般了。可就算是沦为了吉祥物,周王室的地位仍旧极为特殊呢。一直到战国末期之前,无论那些诸侯国相互之间怎样打仗争斗,却都不会径直把战火烧到洛邑这边来的。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在战国末期,也就是秦始皇他爹当政之时,秦国终于出动大军,将周王室一举彻底覆灭。彼时秦国极为强大,相较之下周王室微弱得几乎可以无视,所以这场灭周之战,差不多就是一路直接碾压过去,压根没出现什么长时间的围城作战。
因而,在秦灭周室的这场战争期间,古老的洛阳城并未遭受太过严重的损毁。诸多的文化遗迹,均得以较为自然的状态留存了下来。
接下来在秦朝的时候,洛阳并未遭遇什么战事。在秦朝末年的那场混战里,前期陈胜吴广起义阶段,双方交战的战场是在荥阳,即如今的郑州。之后项羽攻入关中,还火烧了咸阳,可这一系列情况和洛阳这边压根儿就没什么关联。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与项羽相互对峙之处,长时间都是处在荥阳至成皋这一区域。要知道,他俩对峙所形成的这条线,距离洛阳可有好几百里地呢。
你瞧,在秦末那场混战当中,真正发生在洛阳地区的战役那可是少之又少呢。并且这些战役,规模普遍都不算大,持续的时间也很短。这么看来的话,这场战争还真就像是奇迹般地与洛阳擦肩而过啦,没给洛阳造成太大影响呢。
自周公建成洛邑起,直至楚汉战争画上句号,其间差不多历经了八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八百年当中,中原地带的战争几乎从未间断过。哪怕是齐国的临淄、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以及楚国的郢都,也都未能幸免,均遭受过围城之战,大半都被战火给摧毁了。
这座洛阳城仿佛受到了命运的特别眷顾,居然奇迹般地躲过了绝大多数战争的侵袭。仅仅有极为少数的几次战争波及此地,但那也并非大规模的围城作战,所以对这座古老的城市所造成的破坏,总体而言是比较有限的。
因此,在西汉刚刚开国之际,洛阳这座城市交到汉朝人手中时,它已然是一座拥有着长达八百年历史的古都啦!
然而,事情可并没有就此结束!
自西汉开国起,在随后整个西汉的稳定阶段中,洛阳始终位列西汉最大的城市行列。即便它并非首都,却也实实在在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因而在长达两百多年的西汉历史进程里,洛阳周边留存下了数不清的文明印记。
西汉末年,处于两汉交替的混战时期,彼时王莽政权走向倒台。在这一系列的战事进程里,前期所经历的昆阳之战,其战况极为惨烈,王莽一方在此战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败势可谓相当之惨。
昆阳之战落下帷幕后,新莽政权有一小部分军队撤回到了洛阳。然而,这部分军队的数量着实有限。故而当起义军随后攻过来时,他们几乎未作什么抵抗,便干脆利落地选择了投降。
此后,待更始政权得以建立,刘秀便开启了横扫天下的征程。就在这一阶段,洛阳迎来了千年岁月里极为特殊的情况,那便是遭遇了唯一的一次围城之战,这场战事也成为了洛阳历史上颇为瞩目的一个事件。
彼时,刘秀率领着自己麾下大半的主力部队,将洛阳城团团围住。再看洛阳城内,负责守城的乃是更始政权旗下的大将朱鲔。
朱鲔此人啊,跟刘秀可是有着杀兄的深仇大恨呢!想当年,朱鲔极力劝说更始帝,最终致使刘秀的大哥刘縯惨遭杀害。这仇恨的根源就在于此,其过往所为实在是让刘秀与他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怨。
于是,在这场围城之战拉开序幕之后,差不多所有人都认定,此次洛阳定然会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毕竟在众人看来,刘秀是绝对不会放过朱鲔的。而此刻负责守城的朱鲔,手中还握有数万精兵强将,并非是刘秀能够轻而易举攻克拿下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刘秀并没有选择强攻到底。相反,他做出了另一种决定,那便是对着洛水立下誓言,表示只要朱鲔愿意打开城门投降,那么对于朱鲔曾犯下的杀兄之仇,刘秀将会不再追究计较。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洛水之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为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所伴随的庄重誓言,“第一次洛水之誓”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与影响,一直被后世所提及呢。
想不到的是,就因为刘秀此次指着洛水郑重起誓,这座洛阳城居然奇迹般地又一次成功避开了一劫,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而后,东汉得以开国,刘秀便将洛阳确立为东汉的首都。从那时候起,一直到董卓进入京城之前,洛阳始终是东汉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并且在东汉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安稳阶段里,洛阳压根就未曾遭受过任何战事的侵扰呢。
在董卓入京之前,洛阳有着其大致的一段历史。也就是说,彼时的洛阳,在董卓尚未进入京城这个时间节点之前,是有着相应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诸多过往情况的,而这里所说的便是其大致的那段历史状况。
自周公营造洛邑起,直至董卓入京,其间跨度近乎一千两百年之久!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如同我们如今去看唐朝的长安城一般。并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那座长安城便从未遭受过任何大规模的战火侵袭,是一座历经整整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却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呢!
然而,在那些建筑以及文明遗迹之外,更为关键的一点,实则是秦汉时期文化的传承。这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凡,其重要性并不亚于那些直观呈现的建筑和遗迹呢,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绵延至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自秦国崛起之时起直至完成天下一统,其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类文化典籍。即便后来秦始皇做出了焚书坑儒之举,可在秦国的国家图书馆当中,仍旧留存着不少孤本典籍。
在秦朝覆灭以后,刘邦率先攻入了咸阳。彼时,萧何极为机敏,第一时间便着手接管秦朝的国家图书馆,将其中各类典籍妥善带走。也正因如此,诸多资料得以顺利从秦朝传承至西汉,未出现明显的断档情况。
这便是后来司马迁老爷子撰写《史记》之时,能够见到诸多先秦时期原版史料的缘由所在。
在两汉交替之际,由于王莽迅速败亡,之后攻入咸阳的更始政权以及绿林起义军,对各类典籍都提不起什么兴趣。如此一来,待到东汉开国后,便直接将诸多原本存于长安的资料迁移至洛阳,放置到了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兰台之中。
在两汉交替时那场混战之中,诸多典籍无疑遭到了损毁。不过,刘秀本人极为重视文化,当接手西汉的各类资料时,他格外小心谨慎,之后还专门派人对这些资料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整理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完善。
就这样,西汉所拥有的诸多文化以及各类技术,在历经一定的发展历程后,均较为完好地传承到了东汉时期,继续在新的时代里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延续着西汉时期所奠定的相关基础。
事实上,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儿。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关键影响,绝不能小瞧了它,其重要程度真的是相当突出呢。
文明的传承着实并非易事。其面临诸多难题,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使得传承这件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要将文明完整且持续地传承下去,实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实现发展与创新,通常得历经数百年的不懈努力,方可绽放出璀璨光芒。就拿秦汉时期的文化来说,正是得益于老刘家的悉心守护,才得以近乎完好地传承下来,这无疑是文化传承历程中的一段佳话。
这种传承近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最终所引发的结果便是技术以及文化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要是对东汉的历史较为熟悉,便会晓得,在东汉那个时期,可是涌现出了诸多文化名人。并且在生产技术层面,同样有着极大的提高呢。就拿著名的蔡伦造纸来说吧,这件事就发生在东汉的中期哟。
这些事物,无一不是得依靠文明持续地去进行积累才行。文明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些东西便是宝库里逐渐积攒起来的珍宝,只有在文明不断发展、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它们才能够一点点地汇聚起来呢。
实际上,在蔡伦所掌握的诸多技艺里,除造纸术外,最为他所看重且得意的当属冶炼与锻造技术啦。要知道,由于文明的不断传承与积累,到了汉朝时期,高炉炼铁技术已然被彻底攻克,能够炼制出品质上乘的铁器。蔡伦在其掌权阶段,更是充分利用这类技术,打造出了数量众多的精良武器呢。
就拿后世广为人知的“尚方宝剑”来说吧,其源头其实是和蔡伦有关的。蔡伦那时所主管的部门名叫尚方,尚方所打造出来的宝剑那可是极为锋利。也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尚方宝剑渐渐就变成了象征着神兵利器,且是皇帝专属武器的代称了。
东汉时期,记载诸多技术的典籍大多被东汉政府收藏于兰台之中。并且,当时实行军械分离制度,各地皆建有武库,军队在非战时根本无法接触到武器。而那些用于生产武器的高精尖技术,东汉政府也有意进行封锁,极力避免这些技术向外流传。
东汉时期,所有的那些典籍统统被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内。彼时,在洛阳周边,汇聚着当时全球最为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链。有众多能工巧匠都在此处生活,他们无疑也是东汉极为宝贵的财富所在。
然而,就因为董卓下达的迁都这一命令,此前的所有一切,顷刻间便全都化为了泡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一切的努力、成果等都在这道命令下付诸东流了。
史书记载,彼时董卓欲往关东联军处,为避免洛阳成为关东联军可利用的资源,竟直接下达命令,把洛阳周边的所有宫殿、房屋还有馆舍统统付之一炬。但凡可供人居住的建筑,董卓皆下令烧得一干二净,丝毫不留!
就这样,那座有着一千两百多年漫长历史的古城,眨眼间便在大火中化为乌有,被烧得干干净净,往昔的模样全然不见,只留下一片令人痛心的废墟,仿佛千余年的岁月痕迹也随之消逝殆尽了。
没人晓得,在这场如噩梦般的浩劫里,究竟有多少宛如奇迹般的古代遗迹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它们承载着往昔的辉煌与历史的记忆,却就这样消逝在了那场可怕的灾难之中,具体的数量,始终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团。
然而,相较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建筑而言,真正更令人痛心疾首的,当属兰台所珍藏的那些书籍。
董卓那时下达了限期搬迁的命令,可压根就没留给众人搬运这些书籍的时机。就这么着,一场大火肆虐过后,兰台所收藏的那数不清的典籍,全部都被付之一炬,烧得干干净净,啥都没剩下啦!
与此同时,董卓要求大家限期搬家,根本没留给众人准备粮食的时间。于是在迁都的路途之上,数不清的百姓要么直接活活饿死,要么就丧命于那些军队之手。而在这些百姓当中,还存在着大量技艺精湛的优质工匠呢。
书籍被付之一炬,工匠也纷纷饿死……诸多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东汉时期那众多宝贵的文明精华,就因董卓放的这一把恶火,一下子便全部化为乌有了!
因此,不少后人在研读历史之际,常常会生出这般感触:汉朝之时,咱们的文明看上去极为先进。可自三国时代开启后,文明水准仿佛骤然间倒退了许多!即便后来司马氏统一了天下,也未能重新达到东汉鼎盛时期的文明高度。
事实上,这并非是一种错觉。
事实上,就真实的历史进程来看,自三国过后,其所处的文明层级相较于东汉时期的确是稍有逊色的。特别是在诸多生产技术领域,竟然一下子就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情况,这一状况对当时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拿造纸术来说吧,东汉后期时,纸已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可随后,由于长时间的混战局面,造纸术普及的步伐骤然放缓。直至南北朝后期,甚至到了隋朝,纸才算是真正在社会上广泛普及开来。
董卓迁都所引发的恶劣影响便是如此。其迁都之举带来了一系列糟糕的状况,使得各方面都遭受严重的冲击,诸多负面结果皆由此而生,而这些正是董卓做出迁都这一行为所导致的恶劣后果呈现。
倘若彼时董卓未行那般举措,东汉的诸多文明成果大概率是能够传承下来的。如此一来,造纸术说不定能提前数百年便得以普及,科举制或许也会早几百年就登上历史舞台。而后续的历史走向,极有可能也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模样。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董卓放的那一把大火,使得两汉历经数百年辛苦积攒下来的文明成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这么被付之一炬了。并且,数不清的百姓在迁都途中也遭遇了悲惨的命运,最终惨死在了路上。
更为严重的是,此次迁都过后,董卓所开启的竟是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乱世局面。自这次迁都起,东汉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已然彻底丧失,各地的枭雄们纷纷展开混战。而这场混战的结果便是,致使更多的人丧生在了战争的硝烟之中。
当我们代入这样一个视角去看的话,或许就能明白,为何在那之后大家会对董卓恨之入骨了。毕竟董卓一死,众人就直接将他点了天灯,由此可见大家对他的憎恶之情有多深呢。
在后世的历史长河当中,董卓遭到众人的唾弃,被大家不停地责骂,而且这一骂就持续了一千多年之久,如此情形,其实也是极为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