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莘(1155~1227)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词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为一介布衣。他早年隐居黄山,精心研究《周易》,同时对释、老之学也有涉猎。
汪莘的诗风格多样,他的诗学李白,想象丰富,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 “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飙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也不乏清新之作,如 “好剪吴淞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二绝》);“怪得湖边天色好,小舟争载夕阳归”(《晚晴即事》)。他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游甘露寺》等作品中,表达了与恶势力斗争的愿望,以及对南宋当权者养兵不用、不图收复失地的批评。

东行途中有感 南宋 · 汪莘
一路桃花愁杀人,柳塘茅屋正宜春。
春风不是不相识,不遣春山养病身。
开篇 “一路桃花愁杀人”:以独特视角,将桃花与 “愁” 相连。在传统认知里,桃花象征着美好与生机,诗人却以 “愁杀人” 表述,别具一格。也许是因为桃花盛开得过于繁茂,触动了诗人内心潜藏的情绪,如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或是自身遭遇的无奈,为全诗蒙上了一层别样的情绪色彩。
“柳塘茅屋正宜春” 一句:勾勒出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春日画面,柳树环绕池塘,茅屋静谧坐落,充满宁静祥和之感。但此景与首句的 “愁” 相互映照,形成鲜明反差,典型的乐景衬哀情,愈发凸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愁闷。
后两句 “春风不是不相识,不遣春山养病身”:诗人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与意识,以拟人的笔触,仿佛在与春风对话。埋怨春风不通人情,不让自己在这美好的春山之中修养身心。这里的 “养病身”,可能实指身体抱恙,也可能是诗人借此表达心灵的疲惫与创伤,就像在纷繁尘世中奔波已久,渴望寻得一方宁静之地而不得,通过对春风的嗔怪,委婉传达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风格清新质朴,语言简洁却富有深意。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春日之景细腻的描绘,以及对春风拟人化的表达,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去昌化县西四十里留宿陈东鲁南楼 南宋 · 汪莘
碧玉山中白玉溪,武陵村落午时鸡。
南楼一觉春宵雨,夹路桃花送马蹄。
“碧玉山中白玉溪”的“碧玉” 形容山,赋予山青葱翠绿的质感,仿佛整座山温润如玉;“白玉” 描绘溪,突出溪水的清澈纯净,如白玉般莹润。这两种色彩的搭配,给人以鲜明而美好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大自然的清新与秀丽。
“武陵村落午时鸡”这句的“武陵村落” 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典故。诗人借此暗示自己仿佛置身于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之中。“午时鸡” 的描写则是从听觉角度入手,午时传来的鸡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以动衬静,更加凸显出乡村环境的静谧安宁,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楼一觉春宵雨”时间与氛围营造。“春宵雨” 点明了时间是春天的夜晚,且正在下雨。春雨在夜间悄然飘落,营造出一种静谧、润泽的氛围。“一觉” 表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得十分安稳、惬意,体现出留宿之处的环境宜人,让诗人能够抛却尘世烦恼,安心入眠。
“夹路桃花送马蹄”拟人手法与情感表达。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与动作,仿佛两边道路上的桃花特意夹道欢送诗人骑马离去。“送马蹄” 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沿途桃花盛开的美景,更流露出诗人对这一路美好景致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在桃花的陪伴下悠然前行,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谒真直院杨花满路口占一绝见直院诵之 南宋 · 汪莘
三月天寒尚腊衣,钱塘游子叹斜晖。
柳间苏小无由见,惹得杨花满袖归。
“三月天寒尚腊衣”,点明时令虽是三月,却仍寒意袭人,人们不得不还穿着腊月的冬衣。这种反常的天气描写,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略带压抑的氛围。
“钱塘游子叹斜晖”,“钱塘游子” 表明诗人客居他乡的身份,“叹斜晖” 中,“斜晖” 常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事物的衰落,诗人望着西斜的落日,心中涌起的是对时光、身世等复杂情感的喟叹,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柳间苏小无由见”,苏小即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著名歌伎,她才貌双全,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出现的形象,代表着美丽、才情与浪漫。“柳间” 是苏小小常出现的场景,如今诗人却 “无由见”,暗示美好事物消逝,难以追寻。
“惹得杨花满袖归”,诗人未能见到苏小小,却在寻觅过程中,让杨花沾满衣袖。杨花的轻盈、漂泊,如同诗人此刻的心境,四处漂泊,又饱含失落。这一句以景结情,杨花满袖的画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余韵悠长。

真直院招饮道山群玉堂自陈秘监而下凡八人坐上赋绝句 南宋 · 汪莘
压架春风十万条,护檐霜干自萧萧。
一朝尽识群贤面,陡觉星辰共碧霄。
“压架春风十万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中花枝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出欢快、愉悦的氛围。
“护檐霜干自萧萧”,则将视角转向房檐旁的枝干,“霜干” 表明枝干历经岁月与风霜,“萧萧” 一词,从听觉角度写出枝干在风中的声响,在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古朴之感的同时,也与上句的蓬勃生机形成对比,一动一静,一新生一沧桑,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一朝尽识群贤面”,直接点明诗人在此次宴会上有幸结识众多贤才,这一经历让诗人内心充满欣喜与激动。“一朝” 强调时间之短,“尽识” 突出人数之多,侧面表现出宴会的高规格与重要性。
“陡觉星辰共碧霄”,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自己与群贤比作星辰,共同闪耀于碧霄,形象地表达出与贤能之士相聚的荣耀感,以及在精神层面上得到的极大提升,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尽显此次聚会带给诗人的震撼与难忘。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参加真直院招饮的宴会上,结识众多贤才后的兴奋、喜悦以及对能与贤能之士交往的珍视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贤才的敬重与向往,以及对高雅社交、文化交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