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属社会性捕食昆虫,是一类有应用价值的天敌昆虫,其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尤具控制作用。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其利用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目前主要用于防治棉铃 虫、造桥虫等。

分布
胡蜂分布较广,国外已知分布于苏联、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北非及 巴尔干各国。国内已知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江苏、浙江、 安徽、贵州、福建、云南等省区。此蜂在各地分布密度不同, 一般以近山区较多,在山地平均每29.5平方米有巢1个,如按每巢平均有蜂30头计算,山地每平方米即可有蜂约1头。在自然界中这种密度还是较大的,也为云南农田大面积利用此蜂治虫提供了有利条件。

形态
胡蜂体型中等,体长约15毫米,体表呈黑黄两色。头部黑色,两复眼间额部有一横带状黄斑,两复眼后缘上 部各有一黄色短带,唇基基部和端部边缘呈黄色。胸部黑色,但前胸背板前缘、中胸背 板两侧缘呈黄色,小盾片、后小盾片、并胸腹节背部及中胸侧板上部均有黄斑。腹部黑 色,但第1至5节背板、第2至5节腹板端缘为黄色、而第2节背板两侧各有一圆形黄 斑。头、胸部均有明显的刻点,腹部较光滑。雄蜂及腹部均比雌蜂多一节,具雄性 外生殖器。

习性
胡蜂在本地一年发生一代,但后蜂有3次产卵高蜂,故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上 旬及8月中旬后期出现3次发生高蜂期。全年仅于8月中旬后期出现雄蜂,其余均为雌性工蜂。在8月中旬后期雄蜂约占蜂数的三分之二,其主要是与雌蜂进行交配,同巢或异巢的雌、雄蜂均可交配,秋后雄蜂死亡,寿命约3个月。后蜂寿命可达一年。8月中旬后期所产的雌蜂与雄蜂交配后,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纷纷离巢,寻觅避风、温暖的 隐蔽场所抱团越冬,11月中旬进入冬眠状态,此时蜂不食,不动。

越冬雌蜂于翌年3月散团活动,4月开始建巢产卵。蜂巢多筑在阳坡,近水山谷中,低矮植物枝条上,在石缝等处也可发现。每头雌蜂自建一巢,即为当年本巢上 的后蜂。后蜂边建巢,边产卵,卵为受精卵,其发育为雌性工蜂;至8月中旬后期才有由未受精卵发育成的雄蜂出现。

每一蜂巢初建时,后蜂还需外出捕食及饲育幼虫,当工蜂出现时,筑巢及饲育幼虫 即由工蜂负担。随着工蜂数量日益增多,蜂巢扩大速度及蜂群数量增加均较快。

胡蜂于白天外出,晚间归巢停止活动;以无风、温暖晴天最为活跃,夏季中午气 温高时常伏于巢上背阴一侧。有风雨或气温过低时侧不外出活动,经饲喂试验表明,每头胡蜂每天平均可取食棉铃虫二、三龄幼虫6.2头,棉小造桥虫二、三龄幼虫4.4头。 但在田间,由于每次捕食时大都捕杀新的幼虫,所以其消灭害虫的数量当不止此数。

据观察,胡蜂捕食时并不用蜇针将害虫先行蜇刺,而是在逐棵棉株飞行搜寻时,一旦发现害虫,即扑去以足抱握害虫,并以上颚将其体壁咬破,致于死地。除自食外, 还将咀嚼后的食物用触角、上顎和前足将其作一肉团,携回巢中一块块分给幼虫食用。筑巢时则以上顎咬下植物纤维部分并咀嚼成浆状,携回巢中用触角、前足和上颚营造巢室,巢室均呈六角形。

在生长季节,后蜂陆续产卵,使巢中同时存在各种虫态。由卵发育到成虫约需30— 45天,气温适宜,食物充足时发育较快。后蜂在4月中旬产的第一批卵要到6月上旬才 能大批羽化;6月上旬产的卵到7月上旬即可羽化。

胡蜂工蜂除筑巢、饲育幼虫外,还可清理巢中污物,高温时可含水珠喂幼虫,当蜂巢受惊动时能群出蛰刺敌人,保卫蜂巢。但观察中发现,当有大型胡蜂飞临巢上咬食蜂幼虫和蜂蛹时,它们则退避巢外,束手无策。

利用
胡蜂利用主要是防治棉蛉虫和棉小造桥虫。棉蛉虫在当地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二、三代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产卵,主要为害棉蕾、花和青铃,尤以第二代为害严重。棉小造桥虫一年发生四代,其中以8~9月的第三代为害棉花最为严重,8月中旬至9月上旬达到为害高蜂。此时气候常闷热多雨,更易造成棉小造桥虫的大发生。

这两种棉虫严重为害时期,正值胡蜂第二、三次发生高蜂期。此时蜂群数量多,活动力强,捕虫量大。因此,在6月中、下旬将蜂巢移入棉田最为适合,其治虫效果可 一直延续到秋后。
移巢方法较简单。早晨太阳未完全出来前,蜂伏于巢上不动,此时用广口玻瓶迅速 将巢罩入,剪断巢柄附着的枝条。 一瓶瓶带回后将瓶口向下接入蜂箱,待蜂向上爬行后 将巢漏下将盛蜂瓶和蜂箱倒转,使瓶在下方,蜂箱在上方,蜂即上爬进入粘有原巢的蜂箱中,再将箱门关上。将蜂箱按每亩一箱放入田中,移蜂即告完成。此项工作在阴雨天 可全天进行,每人每天约可移蜂25巢。

移蜂的蜂箱可用木制,箱分四格,每格内移入一巢,每巢约有蜂20至30头。移入田 间后,蜂群还需发展,这样一箱蜂可达百头以上。据观察,每亩棉田如有蜂百头以上,即可控制害虫为害,所以每亩移入一箱即可。胡蜂捕食害虫是以巢为中心向外逐渐扩 大的,蜂箱应置于田中央为宜;在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也可重点放置蜂箱或多放一箱。 蜂箱可移动放置。

经济生态效益
胡蜂养殖成本投入不大,关键靠技术。胡蜂一年可采收蜂蛹3次,一窝蜂收40千克蜂蛹,按目前市场价格每千克160元计算,仅蜂蛹收入就有6000多元。除了蛹,成蜂也是宝,将它浸泡在高度白酒中制成的药酒可防风湿。每只活蜂2.5元,1窝蜂(至少有3000只成蜂)1年就有1万多元收入。此外,胡蜂养殖还对生态起到保护作用。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介绍,胡蜂主要以害虫为食,有养胡蜂的地方,虫害就少,不少林木得以保护,粮食也不会受到害虫的侵袭。
感谢您的耐心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