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一位极其富有争议的人物,他被后世人评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争议),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小国”,没有齐、晋、楚、秦那样凌驾于其他各诸侯之上的实力,又处四战之地,各诸侯争霸几乎都以攻宋为筏,但是宋襄公作为宋国君主仍旧差一点点复制齐桓公“鄄地称霸”壮举;他恪守“仁义”底线,“泓水之战”惨败于楚国,被世人已“蠢猪式”仁义耻笑千年。宋襄公恪守“仁义”是为了什么?到底是对是错?
宋襄公画像
“仁义”大旗背后深重的贵族血统
宋国是殷商的嫡系后裔,当时周朝以小博大,攻占朝歌后,面临庞大的殷商遗民,只能对其进行拆分,将殷商遗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由纣王庶兄微子带领分封于宋国。同时周朝为了防范宋国,将周室亲信分封在鲁、蔡、卫、郑等国,对宋国形成一个包围圈。宋国从成立之初,就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贵族因子深刻,一方面是强敌环绕,腾挪局促。也就造就宋国君主一方面需要小心谨慎,以免招致祸害,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贵族因子,重视贵族礼教。
宋襄公影视形象
“仁义”大旗背后隐藏的称霸愿景
之前就提到,宋国在春秋时期比不得那些大国,在综合实力完全没有办法压服各诸侯国的情况下,想要成就霸业,复刻先祖辉煌,只能另辟蹊径,举起“仁义”大旗是最好的软武器。恰逢其会,齐国桓公去世,齐国陷入五子争君的混乱局面,一时间国力大减;晋国自晋献公始政局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秦国东出之门又被晋国牢牢扼制;楚国还处在猥琐发育阶段,明面上看人畜无害,中原地区一时间出现权力真空,也为宋襄公举“仁义”大旗行霸主之实提供了有利条件。
衣裳之会
梦碎“泓水”成千古笑柄
宋襄公是一位将“仁义”进行到底的君主,从即位之初,到兵败泓水,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以固执的恪守周礼在春秋时期称得上是一缕“清风”,但时势造英雄,一味的复刻旧时辉煌,终将被历史长流泯灭。
让位之美,宋襄公“称霸梦”幻想的起点。宋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当时宋桓公想将太子之位授予兹甫(宋襄公),兹甫以庶兄目夷比他年长为由推辞,最后虽然还是由宋襄公继承了宋国,但由此可见当时的宋襄公已经在贯彻他的“仁义”信念。
宋襄公与公子目夷
“衣裳之会”,宋襄公“称霸梦”幻想的终点。在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想用“仁义”为旗号令各诸侯国,约集陈、蔡、郑、许、曹诸国之君在盂会盟,但又怕自己国力不济,无人响应,又拉楚国一起会盟。因为楚国当时被视为南蛮,宋襄公天真的以为楚国没有称霸的机会,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仁义”的底线在春秋时期已经被不断突破,相互不折手段征伐牟利已经走向历史舞台,完全不设防的宋襄公被楚国在会盟期间已武力扣押,不仅本人被楚国戏耍,称霸美梦也几乎葬送。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宋襄公“称霸梦”最后的挣扎。事实上,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由于两国的国力本质上的差距,宋国想赢楚国本身就是非常有难度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半渡而击,但是无论是半渡而击之后的艰难胜利,还是坚守“仁义”之后的惨败而归,宋襄公都已不可能成为新的霸主,只有堂堂正正击败楚国,才是称霸的唯一机会,这样既维护了霸主权威,也守住了“仁义”这枚大旗。当然最后结果显而易见,宋襄公放弃了半渡而击的策略,惨败而归,被后世人笑称“蠢猪式”仁义。
泓水之战地图
宋襄公对于称霸的执念事实上是不合时宜的。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国与国的对话,终究要落到硬实力上面。宋襄公之所以会落得身败名裂,其根本原因就在国力还未跟上之前,就插足争霸戏码,“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