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蒙拐骗”的李一舟,应该被全网封杀
自AI大火之后,号称第一批“卖铲子”的各类AI课程也迎来集中爆发。
各大平台上俯拾皆是,课程质量也是鱼龙混杂,所谓专家亲测、实操教学也是真伪难辨。更有不少所谓的行业大咖以“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再不学习就完了”等制造用户焦虑的话术,吸引一波又一波消费者冲动式下单。
这其中,抓住风口的李一舟无疑站在顶端的男人。靠着不知哪家媒体或哪位网友,将其与Open AI的山姆·奥特曼相提并论的论断,引来不少人关注。
而其大言不惭的回复,加上清华博士,多家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头衔以及《非诚勿扰》栏目“最强势求职者”的亮眼光环,成功吸引到数十万慕名而来的“信徒”。
然而,坏也坏在这里,李一舟的课程太火爆了,以致有媒体扒出,其仅靠卖课,3年时间便入账近2亿。
假如李一舟确有真本事,如罗翔、薛兆丰那样,也活该人家火。但可惜事与愿违,李一舟不仅被扒出是AI外行,更因其清华所学是美术专业遭到不少网友对其专业性的质疑。而使其形象彻底崩塌的则是199元《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的水份过大,以及1980元的《一舟一课》内容的名不副实。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终于引起官媒的注意,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用3分多钟报道了李一舟事件,并有律师指出,其涉嫌销售欺诈和虚假宣传,恐面临法律制裁。
“黑云压城城欲摧”,目前李一舟事件尚未有定论,不过各大平台已开始陆续下架其相关课程,并禁止用户关注其相关账号(目前已恢复,原因不明)
李一舟的人设崩塌自此开始。
没有真本事,靠卖AI课割韭菜注定不会长久。李一舟被全网封杀,死不足惜。
互联网无限放大了超级个体的影响力,李一舟赢在了风口,却也败在了风口。众口铄金之下,终于有人扒下了李一舟“皇帝的新衣”,连内裤都被扒个底朝天,以后的日子,李一舟怕是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但如李一周这样因为课程太火,被全网封杀的只是个案,更多伪专家和伪大师课程仍然潜藏在冰山之下,继续享受着金钱的崇拜。
一个李一周倒下了,千万个李一周站起来。目前以AI为关键词的课程仍一抓一大把,尽管可能被平台限流,宣传阵地会转移,但只要有需求,打着AI旗号的所谓专家、教授、资深学者们仍会前仆后继的涌现。大家之所以愿意花钱购买,原因无非是知识\技能焦虑。而平台的打压、媒体的谴责并没有解决大家的焦虑。
在人人皆可开课当老师的当下,不少专业知识得到广泛且高效的传播,为普通人了解专业知识,或从事相关行业提供了极大帮助,凸显了互联网的巨大价值。但如今,面对鱼龙混杂的各类知识,良莠不齐的各类课程,消费者常常陷入选择焦虑。课程好坏,质价是否匹配,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于是很多人便只能随大流,通过看销量、看老师介绍等传统方式去辨别优劣。
不少所谓的知识网红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把课开起来,先割一把韭菜再说。
很多人都知道“卖铁铲”远比“挖金矿”的生意更有前途,更有确定性。而这也催生了各类打着“知识旗号”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旺。
这不免使我们想到喜马拉雅、得到APP们的知识付费。
以得到APP为例,运营初期,得到确实做了很多精品课程,让人们学到了很多极为有价值的知识。然而近几年,得到上的课程越卖越贵,至于价值几何,见仁见智。不过以笔者体感,课程质量和性价比肯定比不上开始那些有口皆碑的《宁向东的管理学课》《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
比特币、Python、NFT、元宇宙、AI,甚至更早之前的炒股,大咖卖课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区别不过是谁的牛皮吹的大,谁的演讲更具煽动性和诱惑性而已。
面对乌合之众,沐猴而冠的伪大师们,找到了各自的生钱之道。而这样的生钱之道,可能会因为政策的收紧,变得艰难,但很难杜绝。
结语:整体来看,李一舟的大火及遭全网封杀其实是偶然,但这样的偶然也从某个侧面揭示了互联网知识界的乱象,而打着“AI大师”旗号的李一舟也多少有点让中国科技圈蒙羞。这更说明了中国急需一批愿意教授相关知识的公认大咖来以正视听,而周鸿祎愿意做这件事情,值得称赞。同时也希望更多AI领域的专家能够加入到普及AI相关知识的道路上来,别再让李一舟这样的伪专家钻空子了。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避免落入李一舟们的陷阱呢?
说实话,这个恐怕很难。
参考豆瓣和大众点评的做法或许是一个思路,不过实施起来,恐怕还面临不少难题。不过假如有人做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鱼龙混杂的知识汪洋中,只有擦亮眼睛,不唯销量、不唯名气,不唯评价,不盲从,不冲动,我们才有可能抓住权威祛魅和知识祛惑的稻草。
但,人非皆智者,这样的路也注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