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84岁父亲去世,我才猛然醒悟:“大病从死”,不过是自欺欺人

爱抠搜的文化 2024-10-13 20:17:35

关于生老病死,听过太多次各种“看开”的话,特别是老一辈人,总爱说“大病从死”,图个省钱省力。

但在经历了84岁父亲的去世后,我才真正明白,灰飞烟灭的豁达背后,常常是一份深重的无奈和恐惧。

我曾一度相信父亲的那些话——“大病从死。”他在母亲去世后,总是这么说:“我不要拖累你们,要是有一天我也得了重病,就让我安安静静地走。”

这话说了十年,我一度相信,直到他自己陷入了病痛的深渊。

面对大病,没有人真正坦然

过年的时候,平时身体硬朗的父亲突然感到肚子剧烈作痛。

我们一家本不以为意,毕竟对于一个84岁的老人来说,时不时的病痛是常事,但问题很快加重,他便血了。我们赶忙送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让人心头一沉——胃癌晚期。

医生建议进行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方案,可以延长生命。

我们瞬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选择难题:治疗,意味着可能延长生命,却会让父亲极度痛苦;不治,意味着他可能很快就离开,我的哥哥也和我一样在这两难之间徘徊。

哥哥更坚持治疗,认为父亲一向硬朗,能承受住化疗的痛苦。

但我呢?我却犹豫不决,我想着父亲平时嘱咐的那些话,他早就说得很清楚,不希望受折磨,更不要成为家里的负担。

我坚定地认为,遵从父亲的意愿是最好的选择,让他平稳度过剩下的日子。

在生死面前,父亲的选择让我大震惊

经过几天的争论,我们决定让父亲自己做决定。

我本以为他会像从前那样表示豁达,甚至拒绝治疗。

可惜,我低估了病痛中的人的求生欲望。父亲忍不住泪流,本以为“淡定”的他,在生死面前展现了巨大的脆弱和恐惧。

他拿出自己存了多年的8万元存折,眼神里充满了迫切——“我想活,我还不想死。”

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心。我瞬间明白了,在面对死亡时,哪怕一个人曾说得再淡然,真正临到自己头上时,求生的念头终究战胜了理智。

我只能默默接受他的选择,带着他去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后的痛苦无可避免

医生制定了多轮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后父亲的身体迅速虚弱,头发一把把脱落,没有食欲,常常呕吐。

他逐渐从一个身姿挺拔的老人,变成了苍白虚弱的病人,几乎连从床上起身都困难。

仅仅短短几个月的化疗期,父亲便感染严重的肺炎,状态急转直下,最终离开了我们。

父亲走得并不安详,他在病痛和治疗的副作用中苦苦挣扎,他攒的8万元没有花完,但他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我想象。

大病只是掩饰,面对死亡没有人能彻底“从死”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半年了。哥哥陷入深深的自责,他后悔自己的坚持是否加速了父亲的痛苦和离去。

我看着他如此懊悔,心中百感交集,想起了父亲生前的所有嘱托。

那些常常挂在嘴边的“豁达”,在临终关头,都成了空话。毕竟,求生的欲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当死亡真正逼近时。

那些过去挂在嘴边的“顺其自然”“大病从死”,看似超脱,但不过是对生死未曾真正体验的轻巧一语。

每个人在真正面对病痛时,才会发现自己并不能那样冷静和无畏。

不要指望老人理性,他们比我们更惧怕死亡

这个经历让我猛然醒悟,老人即便整天把“不怕死”挂在嘴边,但当疾病真的来临时,他们和年轻人一样,甚至更加害怕未知的“终点”。

他们那股“豁达”,更像是一种安慰,一种自欺的心理防线。

因此,我想告诉所有还在犹豫是否该告诉老人病情的子女们,面对大病,不要将决定权轻易交给老人,他们往往难以真正理性面对,不要因为老人说过“不治”的话,就贸然放弃治疗。

而生活的尊严,不只是少受病痛折磨,也不该让他们带着恐惧离开。

取舍并没有正确答案,爱是唯一标准

最终,该不该治,如何治,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要过多自责和后悔。

在生死这么复杂的事情面前,没有什么选择可以被轻易判定为“正确”或“错误”。

做儿女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着最大的爱心,做出最真诚的决定,这样,无论生活中的选择多么艰难,至少不会抱憾终身。

我们努力去挽救生命,听从老人的意愿,或许并不总能真的让结局变得更好,但我们愿意为了他们的幸福,去承担这份责任。

所以,给与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尊重,让他们在余生感受到不论是生活还是病痛中,爱,都是不会缺席的。

0 阅读:54

爱抠搜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