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居民医保基金警报再度拉响。北京、天津等经济强市,城乡医保基金现当期赤字,需动用滚存结余弥补缺口。在更早的2023年,上海、苏州、南京等十余个万亿强市,也曾出现当期赤字。
警报拉响,谁来兜底?答案无疑是地方政府。但随着近年医保收入缓增、人口老龄化加重、医疗费用增长、财政收入吃紧,地方政府的兜底能力也在经受考验。有些城市在负重前行,有些城市犹有余力,究竟实力如何,我们通过万亿城市的财政数据来一探究竟。
-01-
十余座万亿城市曾现赤字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文中所讲的居民医保,是指2016年发布的、整合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两项制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它与强制缴纳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同,是由居民自愿缴纳,并辅以财政补助。
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多为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学生和儿童,以及其他没有工作的居民。参保人每年只需缴纳一小部分,其余由财政出钱补贴。根据2024年标准,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分别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00元和670元,财政补助占比达到60%以上。
在财政补助的兜底下,此前各地居民医保基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并小有结余。但近几年,已有城市陆续出现赤字,其中不乏上海、北京、苏州、天津等经济强市。
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少有12座万亿城市的居民医保基金出现当期赤字。上海2023年财政决算显示,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4亿、支出118.3亿,当期收支赤字14.3亿。其中,居民医保收入同比增长3.1%、支出大增24.9%,造成较大缺口。

2024年,北京、天津的居民医保也出现当期赤字。根据《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去年北京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19.6亿、支出124.8亿,当期收支赤字5.2亿,将通过滚存结余弥补。天津已连续4年出现居民医保基金赤字,2024年当期赤字13.6亿。
出现赤字的原因是收不抵支,简单来讲就是医保基金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却大幅增加。从收入端看,近年地方政府财政吃紧,财政补助占比有所下滑。而个人缴费标准连年提高,参保人数开始下降,导致缴费收入增长乏力。
从支出端看,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和新药技术手段的持续进步,助推了医疗费用的上升。同时医保部门肩负着提高门诊统筹待遇、覆盖更多创新药物等期待,也进一步推动医保支出上涨。
在此背景下,究竟哪些城市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02-
上海北京财政补贴超80%
通常来讲,财政实力雄厚、医保待遇领先的城市,兜底能力无疑更强。从这两点来看,全国顶尖城市上海和北京,和以杭州、苏州、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强市,无疑是佼佼者。
从地方财力来看,2024年上海、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超过8000亿、6000亿,断崖领先全国其他城市。深圳、杭州、重庆、苏州、天津超过2000亿元,也高居全国前列。
不过这些城市的情形不同,财政兜底的程度也不同。最新出台的全国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是,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分别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00元和670元,财政补助占比62.6%。但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财政补助要远远高于这一标准。
从2023年各市居民医保基金收入结构来看,北京、上海、杭州财政补助占比遥遥领先,均超过80%;宁波紧随其后,超过70%。苏州虽未公布居民医保基金收入结构,但从其缴费标准也可以看出,占比同样超过70%。

我们以上海为例,看看它的医保待遇——2025年个人缴费标准为70岁以上人员655元,60-69岁人员825元,18-60岁人员995元,少儿学生和大学生355元;而财政为这些人员补贴的部分,分别占到91.3%、89.0%、77.9%、87.4%和77.0%。

再来看看它的报销标准——门诊、住院基金支付比例最高分别可达80%、90%;同时可享受居民大病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40万元。

如此待遇使得上海居民医保基金支出持续上涨,当收不抵支时,便难免出现赤字。2023年,上海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4亿,其中缴费收入14.2亿、财政补贴89.1亿;但当年居民医保支出大涨,达到118.3亿,因而出现14.3亿的赤字。
2024年,上海迅速做出调整,财政补贴增加到105.4亿,较2023年多出16.3亿。同年居民医保缴费收入增加1.2亿,加上利息等其他收入,去年居民医保基金收入较2023年多出17.7亿,维持了当期收支平衡。
-03-
深圳重庆两极分化
财力雄厚的几座城市中,深圳和重庆是比较特别的典型案例。它们的参保人数两极分化,兜底能力也不大相同。
深圳是全国工作机会最多、老龄化程度最轻的城市之一,需要享受居民医保的人数较少,也是收支压力最小的城市之一。2023年,深圳职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440.3万人、298.0万人,居民医保参保人仅占17.1%。同年深圳居民医保基金收入中,财政补贴占比仅34.5%,也远低于其他城市。
2023年,深圳居民医保基金当期收支结余16.2亿,年末滚存余额95.3亿,起码未来几年可安枕无忧。
重庆则是参保人数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由于重庆人口规模庞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因而大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职工医保。2023年,重庆职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813万人、2329.4万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占到74.1%。

过去几年,重庆财政补贴已略显吃力。2020-2023年,重庆居民医保基金收入从212.6亿增加到249.5亿,增长了36.9亿,但来自财政补贴的增长仅有10.4亿,来自个人缴费的增长则有24.2亿。重庆居民医保基金中,财政补贴占比从65.9%下降到60.3%,个人缴费则从33.3%提高到38.1%。
而重庆居民享受的医保待遇,远没有上海那么“豪横”。根据去年标准,重庆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分为两档,一档400元、二档775元;财政补助每人每年670元,为国家最低标准。以二档为例,重庆参保人可享受最高60%、不超过500元/年的门诊报销,最高85%、不超过12万元的住院报销,以及最高20万元的大病保险限额。


而上海个人缴费仅655元的老人,能获得6871元的财政补贴,享受最高80%、90%的门诊、住院报销,以及最高40万元的大病保险限额。且上海老人三级医院的报销起付线只有300元,重庆则要800元,差距明显。
种种因素影响下,近年重庆居民参保意愿在下滑。2023年,重庆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329.4万人,较2017年减少了278.8万人。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增加了172.7万,并未填补这一缺口。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选择了断缴。

因此,重庆虽然尚未出现居民医保基金赤字,但其压力并不小。尤其重庆财政对中央补助等转移性收入的依赖相对较高,各级政府兜底下,仍是负重前行。
加强财政补贴与提振参保意愿,是缓解医保基金“紧平衡”的两大途径。目前,国家已经从制度上作出改革,以吸引更多居民参保。2024年8月,全国首个参保长效机制公布,对连续参保和零报销人员的大病保险待遇每次至少提高封顶线1000元;对未地在集中参保期内参保或未连续参保人员,延长待遇等待期和补缴修复。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在酝酿居民医保筹资机制由定额向定比转型,即以家庭或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基数,统一缴费基准费率,使缴费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挂钩。简单来讲,就是“能者多劳”加上“多劳多得”。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参考资料:
[1] 各地统计局、财政局
[2] 2024年京津居民医保基金现当期赤字.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