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去世的第一年,分家好多年的我们,吵着闹着要一起过大年了!
按照村里的规矩,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的时候不能够放炮,不能够贴春联,不能够穿新衣服,安安静静的过年就行。尤其是孝子,更不能够去串门走亲戚之类的,大伯是春天走的,我父亲说大伯这个家,要轮到敬山扛大旗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敬山根本就扛不了这个大旗。年底到了,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今年我们想着好好热闹一下,好好过个年。
1.
奶奶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姑姑排行老大,早早有了孙子,现在跟着她的孩子定居在外地,自从奶奶走了之后,大姑也是很少回家。一来她年纪确实大了,走不动道,二来,娘家有4个弟弟,去谁家吃饭谁家不吃饭,都说不好,万一闹出矛盾这就适得其反,所以不是家里的大日子或是家里的大事情发生,大姑几乎是不回农村的。她的儿子很有本事,赚钱不少,在外生活的很好,不管是我父亲还是大伯他们,都在替姑姑开心。
只要姑姑过得好,回不回娘家,又有什么关系?
大伯二伯他们陆陆续续结婚,陆陆续续的从那个老宅子走出去,这算是分家了,因为我父亲是排行老小,所以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住在村南头的那个老宅子里好多年,直到后来父亲也结婚了,父亲就说他来养老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哪也不去了。
姑姑每年回娘家,直接奔到我们家。当然,那其实也不算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没有跟奶奶分家,算是沾了奶奶的光,一到过年的时候,院子里热闹的很,站满了人。
几年后,他们都有了孩子,每家都是好几个,我算了下,算上堂姐、表姐表哥,我们这个家族应该是有15个孩子。
这在村里,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家族了。
所以可以想象一下,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是多么的忙,单单孩子都十几个,再加上大人,那可多了去。
每年母亲都忙的脚跟不着地,当然,大姑还有大娘他们,都会帮忙做饭,要不然这要忙到下午也做不出来几道菜。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因为一点地,一点粮食,或是一处宅子,妯娌之间能够吵架骂架,围绕村里骂上三天三夜,我们家也不例外。大娘和二娘他们两家骂的是最凶,因为宅子就是前后挨着,有时候谁家的丝瓜爬到院子外,被另一个人摘了,这也能够骂上三天三夜。
大伯和二伯他们,劝架劝的头皮发麻,也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该怎么解决。
其实大娘去争,去骂,也算是因为心里不平衡吧。
她生了2个孩子,一儿一女,按理来说算是幸福的了,可是她儿子敬山,也就是我们的大堂哥,身体有问题,小时候只是说腿疼,长大后才发现,逐渐的开始走不动道,需要人搀扶或是需要拄着拐杖。
都说儿子是根,儿子是门面。大娘看到我们其他几个人孩子身体好着呢,她的孩子却是这样,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再加上大伯本身对我们晚辈都很好,也很孝顺奶奶,她心里更加别扭,看到什么都不顺心,甚至还觉得其他几家都是在针对她,渐渐地,过年的时候也不去给奶奶拜年。
不过话说回来,大娘虽然经常骂架,经常找事,但所有的事情不涉及到孩子身上。就比如说大娘今天还在跟二伯或是跟我父母吵架,但不耽误我和其他的几个堂哥去找敬山玩,到了饭点,大娘还是会给我们做饭吃。
2.
大娘脾气暴躁,每天又忧心忡忡,后来得了大病,不久后就走了。那个时候敬山大概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吧。
大伯还是想着给他娶妻生子,所以就出去打工。
但是他身体不好,再加上那个时候奶奶年纪也大了,按照约定,老人是要轮着去各个家里住一个月。
这个时候,大伯就犯愁了。
老人,没有做到尽孝。孩子,也没有照顾好。
后来我父亲联合他的另外两个哥哥就表示,老人不用大伯照顾,敬山大家也会伸手帮忙照看,让他放心出去打工就行。
大伯出去了,不过一般都是短工,可能三五个月,可能半年就回来一趟。每次回来,不管多晚,都会直接跑到我家,看看奶奶。他说就算不说话,看看也行,看着奶奶睡着了,他心里也就没啥牵挂。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再买一点东西拎到我们家,然后再把奶奶接走,他说自己回来了,就该轮到他来养老人。
不过,只要住进大伯家,基本上别人是“抢”不走奶奶的,他会一直给奶奶做饭,带着奶奶出去走动,有时候我父亲就说轮也该轮到我们家了。
但大伯就说自己出去半年多,要把之前的补回来。再说,他作为老大哥,就该多养老人几天。
敬山结婚了,大家都很高兴。
女孩是隔壁村的,情况和敬山差不多,身体也不好,天生的,没办法。
但大伯很满意,在他看来,敬山能够结婚,如果几年后能有个一儿半女的,他这个家,算是立起来了,也算是撑住了门面。
这是他所想的,也是大娘生前所期待的。
敬山结婚之后,大伯就很少再出去,毕竟家里有两个人身体不好,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
敬山和他媳妇杜娟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很努力的生活,尤其是杜娟嫂子,手工活做的很好,恰好我们离集镇很近,大伯就租了一个小门面房,让敬山他们两口子做点小生意。不说赚什么钱吧,至少饿不住就行。
大伯不出去打工了,而其他的几家人开始陆续出去打工,这样下来,奶奶就到了大伯家。
于是,逢年过节,大家基本上都是去大伯家里见奶奶,大过年的时候,大伯家乌泱泱的全是人。
我的二娘三娘,还有我母亲以及大姑他们,都会在厨房里做饭。毕竟厨房小,我母亲每次都是在家里做好几道菜,然后让我们这群孩子给送到大伯家。
那个时候,院子里,整整齐齐摆了3大桌,孩子们乌泱泱的坐不开,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奶奶就坐在中间,笑的合不拢嘴。
奶奶很喜欢孩子,也很喜欢大团圆的氛围,看着每个孩子都在健康成长,她真的很开心。
3.
奶奶病了,被送进了ICU,我们所有人就在门口守着,那个时候杜娟嫂子已经有了身孕,大伯要在家照顾,所以没有来医院。
那天下午,好像大家都能够预感到奶奶要走,便给大伯打电话,让他赶紧过来看一眼,别留下遗憾。
大伯找了村里的人,帮忙送到医院。
大伯刚到医院不多久,奶奶就走了。大伯趴在病床上,哭的没有声音。
葬礼,是在大伯家举行的。他说他是老大,这件事就该放在他家里。
葬礼的费用没有让大伯出,毕竟大家都知道他们家情况特殊。最后随礼的钱大概有几万,我父亲就分成了4份(没有姑姑的,因为她是出嫁的姑娘,费用不用她出,随礼的钱也没有分给她。)不过在给钱的时候,父亲悄悄把自己的那份也给了大伯。
后来才知道,二伯三伯,也把自己的那份给了大伯。
我就在想,如果放在以前,大娘和二娘或是三娘,又该吵起来了,毕竟那可是几万块钱。
但这些年,大家吵架的次数明显变少了,甚至有些事情都不再去计较了。
有人说,是因为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用再计较。
也有人说,都相处了几十年,就算是外来姓,也变成了本家姓,哪还有什么矛盾啊。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看到大家和睦相处,我是真的心里开心。
奶奶走了之后,大家过着各自的生活,过年的时候,也没有说放在谁家里过,也没有说要搞个大团聚什么的。
尤其是二伯家,那些年赚了不少钱,在市区买了房子,他们一家人,早早的搬走了。
我们家呢?家里3个儿子,父亲压力大,我们还在上学,所以父母也是常年不在家。
说到底,我们这个家族,说的是有4家人,但其实在村里生活的,也就大伯一家了。
逢年过节,都是大伯去上坟,家里人情世故,也几乎都是大伯做了代表,我们几家直接把钱转过去就行。
不过有时候大伯也劝我们几家,村里的人情世故,还是本人到场的好,人家办事,要的不是钱,而是人气。
你人不到场,钱给的再多,那只是一个数字罢了。但倘若到了你用人的时候,你也干着急。
只是,每家每户,日子都很忙碌,直到过年才有一点时间,不过大家都是分开过得,也就大年初一的早上,相互拜年而已,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也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说因为我们几家一直常年在外,大伯这几年开始想着搞个大团圆,把所有人都喊到自己家里去,大家热闹热闹一下。
敬山哥有了2个孩子,都很健康,现在一个上了小学,一个上了幼儿园,都很乖,大伯或许是高兴吧,也或是确实是想念我们这群孩子了。他总说,看着别人家逢年过节的家门口都是人和车,乌泱泱的热闹的很。
再看看自己家,就多年前老人还在的时候,家里热闹一点,现在这些年,冷清的很,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兄弟几个又像当年那样不和睦呢。
二伯说,等找个时间聚聚;三伯说,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自己没事了,就回农村老家。
总是,拖了一年,又一年。
这一年,大伯病了,我们几家都回来看望他,甚至还要带着他去大医院看病。但大伯似乎是已经看透了,也觉得没必要,钱都花完了,最后还是走了,不如把钱留下来给敬山他们一家。
没多久,大伯真的走了。
二伯三伯他们忙着葬礼,我父亲帮忙去请客,那几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回到了家,回想一下,上次这么齐,还是奶奶去世的时候。
转眼几年过去了,没想到大伯也走了。
葬礼结束,人群散去。看着敬山哥和杜娟嫂子,再看看他的两个孩子,我心里也是万般不是滋味,我想去安慰一下堂哥,却不知道怎么开口。
这个时候,二娘走近敬山,开始安慰起他了,还说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出手帮忙的,不会让敬山为难。
说实话,以前就说大伯和二伯家不和,他们两家经常吵架骂架,二娘的嘴不饶人,骂的很难听,大伯气的想打人。
但谁也没想到,大伯走了之后,第一个先去关心敬山的,竟然是二娘。
4.
大伯去世的第一年,年底,我们早早的回去了。
我和几个其他的堂哥提议,今年要不就去敬山家里过年吧,大家热热闹闹的过个大年。
父亲说家里有人去世,应该低调一点,不应该宣扬。
这个时候,二伯就说前段时间回来,看到敬山夫妻俩在院子里收拾东西,很难,他就上手帮忙了。
看着人家挺热闹的,几个人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咱为什么就不能呢?非要悲伤的过完三年?让人家看到这个家冷冷清清的?
二伯一句话,让几个人不说话了。
这个时候,我和几个堂哥再次提议,还是要热闹一下的。一来,这是过年,大伯之前就想着让几家人团聚一下,热闹热闹。二来,不能这样沉闷下去啊,人家不知道的还以为大伯去世之后,咱不帮助敬山哥了呢。
再说,这是第一年,敬山和他媳妇身体不好,过年需要办什么年货,需要搞什么东西,他不一定忙得过来。
最后,我的其他几个堂姐堂姐一商量,还是决定去敬山家过年,今年,必须热热闹闹的过年,让人家看看,我们这几家,都回来过年了,而且还是在一起过的年,敬山虽然没有了父母,但他还有我们这些亲人。
又一次,院子里摆满了三桌大席,姑姑也带着她那一群家人回来了。
满院子都是人,大人在聊天,小孩在奔跑,厨房里在做饭。满满当当,都是人。
再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冷冷清清,再也不用羡慕人家门口都是孩子,我们也团圆了。
只是,这一次,没了奶奶和大伯。
都说家和万事兴,不管经历几代人,不管大家跑到天南海北,过年了,聚在一起,这心,也就更加靠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