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中原到底指的哪里?是不是河南?

一更历史 2024-06-23 12:25:30

中华大地上的炎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人们对这句话的认知就是得了中原地区才算是得到天下。就连解放战争时,朱德元帅都说过:“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取得华北、东北再取中原,就得到全中国。”

那身为风水宝地的“中原”,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何得到中原就算得到了天下?

只要一提起“中原”二字,人们就会将其指向是河南省。但翻看史书文献却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原地区与古代的中原在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等方面都有着些许不同。

先从字面意思来看,“中”意为中心,“原”则是土地肥沃、物资丰富的地方。“中原”二字合在一起的意思便是这块地方居于天下之中,且适合人们安居乐业的肥沃之地。

大家在历史课本上都学过古代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过洪水的侵袭。直至大禹治理黄河,将滔天的河水引之大海,古人这才得以休养生息。

大禹治水并非神话故事,《尚书·禹贡》就记载:大禹治理黄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意思是大禹将黄河洪水向北引入大陆泽(河北邢台地区),再将多条河流注入渤海。大禹治水结束后,他选择将“黄泛区”放在河北地区,黄河以南地区则免受水患。

所以黄河以南就是稳定又富庶的中原地区,河南也成为中原的代名词。

那中原是否就指的是如今的河南?答案又并非如此。虽然《尚书·禹贡》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又把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区域称为中原。

但在《史记》还有《出师表》里,对中原地区的具体划分又提出了不同看法。

比如《史记·封禅书》中将黄河与洛水附近地区称为中原;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则认为以洛阳为中心的地理区域就是中原。

直到《宋史·李纲传》,又把黄河中下游一带统统称之为中原。可见,历朝历代对于中原的具体划分是有着诸多不同的。

对于外国尤其是西方学界来说,“中原”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等同的名词。

2009年《辞源》正式印刷问世,关于中原的具体位置和区域划分,才得到了一个较为肯定的范围,那就是以河南省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因为从历史与地理的视角来看,中原的原始范围是洛阳盆地以东、山东丘陵以西,包括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

中原大地西边是黄土高原,北边则是河北平原,往东止于山东丘陵,南边则抵达江淮地区。很久以来,中原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关系甚密,以水属性而言,完整的中原地区就是黄淮流域。

所以中原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在黄河与淮河水系之间进行交相沟通,很早之前就有了连接黄淮水系的运河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与淮河有了更多的水路交通,河南省则成为黄淮之间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因此,如今的中原就是指的是河南省行政区划,古代典籍中的中原则泛指整个黄淮流域。

弄清楚了中原的位置,再来聊聊为何得到中原就得到天下?

按照大部分人的说法,因为中原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使其常年风调雨顺,庄稼年年获得好收成。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若被得到,便可大量招兵买马,囤积粮草。

但这只是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一个关键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乃“天下之中”,具有控御四方的战略优势。

中原地区的地理空间结构是纵线与横线相交,其交点又构成中原地区的中心点。若能占据中原地区,地缘优势就更为突出。正如老话常说的“东连淮鲁、西接秦晋、南络荆襄、北拱燕赵”。

故商周以来,中原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不仅主要分布在这两条基本结构线,且多分布在中心交点附近不远的地方。

隋唐之前,因为中国政治中心多在关中,东西纷争矛盾较重,为了控制东南北各地,河南洛阳就具有非常之重要性,处于天下之中的洛阳成为四方必争之地。

中国政治中心往东转移后,南北军事斗争矛盾日益突出,此时的河南开封取代洛阳,成为历史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的空间结构除了其地缘战略优势,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分布产生影响,还因为中原的区域水道流向所产生的影响。

黄河在孟津以下多次泛滥形成冲积扇,因泥沙沉积影响,黄河河道最终的收尾处多指向中原地区的中心腹地。再加上黄河水道的联结作用,很容易形成沟通东南、西北、华北三大地区的水系网络。

这个水运网络的中枢点恰好在同一个区域内。这样一来,只要占据中原,无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都可以十分快速地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这也能从洛阳、开封、邺城等城市的兴衰历史容易找到验证。

除了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道路交通方便之外,中原地区的空间结构还决定了其地缘优势的重要性。

自商周以来,经由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纵线和横线基本上分布在这两条空间结构线上。千百年来诸多有志之士、能工巧匠、名门望族齐聚中原,统治者很容易在此地找到藏龙卧虎的精英人才为其效用。

在此处建立王国,统治者可以将很多政策辐射至全国各地。如此一来,得到中原可以说便得到整个天下。

参考文献:

[1]朱军献.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J].中州学刊,2011(03):187-190.

[2]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 阅读:2440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