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称杨虎城为“虎臣先生”

党史博览 2024-12-10 09:34:13

文/李伶

杨虎城将军

“城”“臣”一字之差,引起对来客身份生疑

1935年12月6日,陕西省长武县县长党伯弧派人向西安押送一位身份可疑的“入境者”,“入境者”身上带着毛泽东、彭德怀致“杨虎臣”的书信,自称汪锋,要求面见杨虎城。

杨虎城仔细斟酌毛泽东、彭德怀的来信,心生疑窦:一是杨虎城及身边工作人员,不认识这位来者,毛泽东为何派陌生人当密使?二是杨等从未见过毛泽东的字迹,一时难辨此信真伪。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来信抬头写着“虎臣先生总指挥阁下”。众所周知,第17路军总指挥是杨虎城,怎么写成“虎臣”了呢?这“城”“臣”之别里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是否蒋介石又在暗中试探?

为谨慎起见,杨虎城做了两件事:

一、让属下军法处处长张依中对来者以礼相待,好生招待,保障安全。在没有弄清其真实身份之前,严密封锁消息。

二、派秘密联络员、西安绥靖公署组织科科长崔孟博,去天津找中共北方局负责秘密工作、曾在杨虎城手下当过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的南汉宸,请南汉宸派人去陕北,核实汪锋身份和来历,并协助处理17路军“联共反蒋抗日”之事。

南汉宸得悉后当即向中共北方局军委负责军事统战工作兼华北特科系统的王世英作了汇报。王世英曾在杨虎城部队里当过营级军官,并在其后的中共地下工作中对汪锋有所了解。因此,中共北方局决定,派王世英西行陕西,担负杨虎城与中共中央的联络重任。

王世英到了西安,与杨虎城两次面谈,既消除了杨对汪锋身份的疑虑,又将陕军联共之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36年8月26日,毛泽东秘书张文彬持毛泽东8月13日致杨虎城信,从陕北苏区抵达西安。此信抬头依然写着“虎臣先生勋鉴”。

此后的9月8日,毛泽东给杨虎城属下的第38军军长孙蔚如的亲笔信中则改称“虎城先生”了。从此,中共上层的文电中,再未出现“虎臣”之称,一概称之“杨虎城”了。

中共此前文书皆称“虎城”为“虎臣”

历史留下一大疑问:西安事变前,毛泽东称杨虎城为“虎臣先生”的依据何在?《杨虎城年谱》提供了证据:西安事变之前,中共地下组织的往来文电一直称杨虎城为“杨虎臣”。列例如下:

1926年1月31日,共青团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向团中央报告:“杨虎臣”乃“现在分割陕西四大健者”之一。此报告中,“杨虎臣”的名字出现了三次。

1927年7月11日,中共陕西省委在关于陕西政治经济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杨虎臣开赴河南开封。”“杨虎臣在豫还是一个有作用的军队。”

关于是否吸收杨虎臣入党问题,192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函复中共东京市委:“收到你们的来信,兹特答复如次:……(三)杨虎臣中央已允其加入,交由你们执行加入手续。”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允许杨虎城入党的信函中用的就是“杨虎臣”。但由于交通原因,此指示信到日本东京时,杨虎城已回国到达南京,故杨未履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手续。

1930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在给中共湖北省委并转军委的指示信中说:“杨虎臣部的工作,要很快去联系。”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军事工作计划大纲中说:“杨虎臣部与湖北军委协同派人去整理组织。”

上述中共档案记载中的“杨虎臣”是否化名?据多种文书中记载: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今属渭南市)甘北村。小名长久,乡人称其久娃,亦称九娃。1911年10月22日参加辛亥革命时改名杨忠祥,号虎臣。其后以号为名“杨虎臣”。由此可见,中共地下组织文电中的“杨虎臣”乃实名无误。

张学良写给杨虎城及东北军将领的手谕

上峰赐名“杨虎城”,因为有个“李虎臣”

或许有人会问:这个以号为名的“杨虎臣”是怎样变成举世闻名的“杨虎城”的?简言之:原系上峰赐名,因为有个“李虎臣”。

李虎臣,原名李云龙,1889年生,陕西临潼(今西安市临潼区)人。他和蒲城县的杨虎臣有以下相似乃至相同之处:

一、贫苦出身,皆对清朝当局怀有刻骨仇恨。杨虎臣父亲被清朝当局绞死于西安城郊,李虎臣的母亲因官司被官府活活打死。

二、两人从军回乡后均拉起“打官府,杀财东,为民除害”的刀客队伍,并领着各自的刀客队伍,参加了代表革命势力的陕西靖国军。

三、他俩在参加辛亥革命过程中不约而同地以“虎臣”为号,并以号为名,分别称李虎臣、杨虎臣,并互称“对点”。

四、他俩在陕西靖国军中地位显赫,均为团以上军官。

五、两人皆于1915年与续西峰、胡景翼、岳维峻、弓富魁、井勿幕、邓宝珊、宋哲元、樊钟秀、续范亭、孙殿英等10余人“华山结盟”,发誓:“成立国民军,救国救民,抵抗帝国主义,扫除国内军阀,不成大功,誓不做官。以收回租界,与列强站在平等地位,实行三民主义,永不受外国的侵略为目的。”影响之大,轰动军政界。

因两个“虎臣”如此相似,为避免信息混淆,官场上常称李虎臣为“临潼虎臣”,而称杨虎臣为“蒲城虎臣”。当时的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觉得这样称谓太麻烦,加上他对蒲城的这个“虎臣”抬爱有加,故给“蒲城虎臣”赐名为“杨虎城”。因为“蒲城虎臣”战功卓著,一些军政大员都在给杨虎臣的来信中亲切地称之“虎城老弟”。现将保存至今的几位军政大员给杨虎臣的信函摘录于下:

1922年10月27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从上海致书杨虎臣称“虎城老弟”。正文是于右任及孙中山对其“劳苦功高”而“闻之莫不起敬”的赞语。

1923年7月9日,刚被孙中山任命为陕豫军事特派员、国会议员的焦易堂从天津致信杨虎臣称“虎城老弟台鉴”。此信2000多字,向其详细介绍孙中山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并指示其后的具体工作。

1923年冬,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从上海再致书杨虎臣称“虎城老弟军次”。以下近千字告之与苏俄联络近况,以及警惕一些“野心勃勃”者“重利诱惑”,致使陕人“自相吞并”等诸多注意事项。嘱其“万勿轻动为要”。

由于于右任等元老们的沟通,孙中山亦称杨虎臣为“杨虎城”,并于1924年初亲自介绍杨虎城加入中国国民党,党证用名“杨虎城”。

因为杨虎城为人低调,不张扬上峰赐名之荣耀,故在大众场合和文电署名中仍用杨虎臣,致使中共地下组织长期不知赐名之情。西安事变留下的一件重要文物亦可做证。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写给杨虎城、于学忠等人的手谕曰:“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侯)指挥。”并明确授权曰:“以杨虎臣代理余之职。”手谕49个字,“虎臣”“杨虎臣”占了5个字。由此可见,直到1936年,杨虎城、杨虎臣,两名仍混用。

据此实情,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的来信中称“虎臣先生”是有根有据的。

激励守城纳忠言,正式更名“城”代“臣”

杨虎臣正式更名为杨虎城,源于“励志守卫西安城”。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北方国民军第3师师长杨虎城派该师咨议魏野畴(中共地下党员)为代表,赴广东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共产党员谭平山、林伯渠、李大钊、吴玉章、恽代英、毛泽东、夏曦、董必武、屈武、邓颖超等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定,动员民众继续北伐,彻底打倒北洋政府,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

直系军阀吴佩孚、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起来反对革命。为阻止北伐战争,他们对遥策北伐战争的北方国民军展开了猛烈攻势。当他们摧垮驻守河南的国民军第2军之后,便向驻陕西的国民军发起了攻势。

1926年4月初,吴佩孚委任的“陕甘剿匪总司令”刘镇华纠集10万“镇嵩军”扑向西安,并勒令城中的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师长限期退出西安。在实力悬殊之下是退是守,李虎臣一时决策不下。关键时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杨虎臣(即杨虎城)派员进城试探。李虎臣说:“我那对点进来,就守;不来,我就弃。”时人皆知,李虎臣这里所说的“对点”,系指姓异名同的杨虎臣。这层意思,李虎臣在对杨虎臣的电话中更为明确地表示:“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

杨虎臣感到责任重大:保卫西安,拖住10万“镇嵩军”,对于遥策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有重要意义,故决定顺应全国趋势,坚决守住西安。于是,他将部分兵力布于西安城外重要支撑点后,便带着剩余5000人马于4月18日冲进城内。从此,杨虎臣、李虎臣并肩战斗,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二虎守长安(西安)”,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守城过程中,战斗激烈,伤亡惨重。尤其是城中缺粮,百姓饿倒街头的事时有发生。城里的投降派则借机兴风作浪,就连李虎臣的守城情绪也受到影响。如何坚定官兵们的守城决心?

一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式人物贡献了智慧。他叫蒙浚僧,杨虎臣的参谋长。长期以来,他对杨虎臣这支队伍由小到大,有辅佐之功。除了作战、训练,他还是军中文化教员。因而官兵们都称他“蒙老师”或“蒙先生”。杨虎臣对其十分尊重和感激,一直称他“蒙哥”。尤其守城期间,蒙的深谋远虑对团结各方面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故被誉为“蒙丞相”。面对守城官兵的低落情绪,这位“蒙丞相”对杨虎臣说:“只需一个字,就能稳定军心。”

“哪个字?”杨虎臣问。

“城,西安城的城。你改名,公开改名,‘虎臣’改为‘虎城’,老虎守城,坚不可摧!”

杨虎臣豁然开朗:这“臣”“城”之易,既是对上峰赐名的遵从,也能让守城官兵坚定必胜信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因此杨虎臣回答说:“那就叫杨虎城。不过,也给你名改个字:蒙浚僧,‘僧’字去掉,改成蒙浚生,新生的生,守城胜利之后,就是新生。”从此,蒙浚生便成了这位“蒙丞相”的终身用名。

杨虎臣正式更名为杨虎城的消息传开之后,果如“蒙丞相”所言,坚定了守城官兵们的必胜信心,就连一度动摇的李虎臣也受到了震撼。“二虎”密切配合,终于取得了8个月坚守西安城的伟大胜利。

青史垂虹伟人笔,英雄齐名文天祥

“西安守城”胜利之后,杨虎城名声大振,但由于信息传播的惯性效应以及战乱形势下的信息隔离,在此后的10多年里,无论官场或民间,“虎臣”“虎城”之混用仍屡见不鲜。前文所言的张学良授权杨虎城的手谕中两次出现“虎臣”二字,毛泽东来信称“虎臣先生”,均系例证。

直到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这个光辉的名字,才在亿万民众的热泪中,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尤为荣幸的是,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留下了这样的眉批:“岳飞、文天祥、曾靖、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由此可见,时代伟人毛泽东是将杨虎城与岳飞、文天祥等人齐名论勋的。这是人民之意愿、青史之垂虹!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1 阅读:47
党史博览

党史博览

高层次,大题材,深揭秘,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