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日常,煮米油是冷水下锅好还是开水下锅好

经亘康康 2025-02-07 21:32:38

写在前面:人生路不好走,总会遇到岔路口,总是面临选择,向左还是向右?A还是B?

早上交流群里看到有个友友在问,煮米油是冷水下锅好,还是开水下锅好?后面还有一句是,网上都说开水下锅好!

我没有立即回答,选择总是让人纠结了,生活中很多大事已经够让人纠结的啦!吃饭这点事儿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不过最后还是礼貌性的回复一句,是的,开水下锅好一点。

为什么又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面对这种纠结的回答,不管是选哪种对结果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会让他从此心里安定,不再纠结,好好的煮粥,煮米油。

解释下什么是米油?简单解释下,米油,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它的主要成份是糊化之后的淀粉,也有一些维生素,蛋白质,还有一些脂肪,它乳化的效果也有脂肪,蛋白质的功能。

带着一种好奇心,也去网上看了一些关于米油冷水还是开水好的说法。

当然是一面倒的支持开水下锅的,理由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种说法,开水下锅的快速糊化能“锁住”小米表层营养,减少长时间浸泡或冷水熬煮导致的营养流失。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营养流失又不是水土流失,它能流到哪里去,不都在锅里吗?

不管你怎么煮,哪怕煮干了,只要你想得到的营养不是那种随着水蒸气蒸发出去的物质,那么它一定在锅里老老实实的待着呢!

所以你还在纠结是开水煮还是冷水煮吗?

不过这种说法一定也有它的立场,是只喝米油的情况。

如果你只喝米油,那么就得开水下锅,这样小米的营养就会最大程度的进入到水里,形成米油漂浮在表层。

第二种说法,高温环境下,小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与水中的淀粉结合,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类似豆浆煮出“豆皮”的原理)。这种乳化体系漂浮在粥表面,形成细腻的米油层。这个有些专业,姑且认为它是科学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不再一一列举,其实我觉得能否熬出米油,熬出更多米油,最关键的事小米的品质,有些小米是不容易出米油的。

所以食材的选择也很重要。

如果你喜欢喝米油,可按以下方法试试看,这是一个人的量。

1.小米:50克(优选新鲜、颗粒饱满的黄小米)

2.清水:约1升(米水比例1:15-1:20,根据浓稠需求调整)

3.锅具:砂锅、厚底不锈钢锅或电饭煲(避免用薄底锅易糊)

如果是压力锅,水量无需那么多,按你喝粥的碗,加一碗水就行。因为压力锅几乎不蒸发水量。

步骤如下:

1.淘洗小米,小米无需过度搓洗,轻轻淘洗1-2次即可,保留表层的营养物质。

2.浸泡小米(可选)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让米粒吸水膨胀,缩短熬煮时间。

3.开水下锅,锅中烧开水后放入小米(开水煮更易出油且不易粘底),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控制火候与搅拌

1.前10分钟:保持小火微沸状态,每隔3-5分钟顺同一方向搅拌一次,防止沉底。

3.30分钟以上:持续小火慢熬至米粒开花,粥体浓稠,表面浮起一层细腻的“米油”。

静置析出米油

1.关火后静置10分钟,米油会自然凝结在表面,用勺子轻轻撇出即可。

小技巧

1.增加米量:小米量可适当增加至80-100克,水量不变,更易熬出浓稠米油。

2.延长熬煮:总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上,米油更丰厚。

3.搅拌机辅助:煮至米粒软烂后,用搅拌机打碎部分米粒,再回锅煮5分钟,加速乳化。

注意,避免中途加水:如需加水,只能加热水,冷水会导致温度骤降,影响米油形成。防糊底:全程小火,搅拌时刮底。米的选择:新米出油率高,陈米效果差。

1 阅读:5
经亘康康

经亘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