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吃哑巴亏了吗?
没有!相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展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姿态,并获得了很多方面的好处和利益。
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提升

-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巴黎协定》核心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而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并积极履行协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

- 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气候治理方案和倡议,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引领者,在国际气候谈判等场合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为全球环境努力,发达国家也认可中国的负责态度。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领域话语权提升,如在相关国际会议中,中国方案与倡议备受关注,为推动多边气候合作发挥关键作用。
国内经济与产业发展机遇

- 推动能源转型:中国加快了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了能源安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2024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9亿千瓦,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4.2亿千瓦。同时,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崛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 促进产业升级:为满足《巴黎协定》的减排要求,中国众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了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推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此外,还催生了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碳捕捉与封存等新兴绿色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 汽车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推动汽车产业弯道超车,还带动电池、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与经济增长机会。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退出后,中国与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技术交流和示范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合力。

- 拓展国际绿色市场:中国凭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向其他国家出口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在全球绿色产业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份额,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诸多绿色项目,如在东南亚建设清洁能源电站,在非洲推广太阳能灌溉技术。

这加强了中国与各国友好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亲和力与感召力。通过绿色合作,中国与各国建立更紧密经济与外交联系,拓展外交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需求
- 保障自身发展利益: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洪涝、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威胁。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福祉。

-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实施减排措施和加强生态保护,中国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为人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