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事变92周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发生的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重大行动,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各国政府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反应,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英、法、美、苏等国政府。
英、法、美等西方列强虽然与日本在中国有尖锐的利益冲突,但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困扰,无暇东顾,同时又都幻想日本以东北为跳板,去进攻苏联,使苏日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径,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绥靖政策。
英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日本侵略东北与英国在华利益关系不大;同时,英国作为一个正在衰落中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正在兴起的美国,它还幻想利用日本势力,对付苏联和中国革命。因此,英国对日侵华行动更多的是采取怂恿、袒护和妥协退让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竟公然宣称:“在满洲事变发生之初,日本曾容忍了中国方面无数挑衅的举动,因此,局势是非难分,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
法国和英国持同一态度。法国也希望尽早进攻苏联,一些官员和报纸为日本侵略辩护,甚至称日本是亚洲的“好警察”。英法两国对日绥靖主要是通过国际联盟的活动进行的。英法两国都是国联的常任理事国,特别是法国外长白里安,当时作为国际联盟处理九一八问题的会议主席,对国联的决定有重要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法国还同日本签订了大批武器和装备的供货合同,并向日本提供8亿法郎的贷款。
美国与英法的态度不完全相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无疑是对远东华盛顿秩序的挑战,也是对美国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打击。美国感到不快。但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问题上,又有共同的立场,而且美国正忙于处理经济危机给国内带来的尖锐矛盾,因此美国对日本侵略采取消极观望和默认的态度。1931年9月24日,美国照会中日两国政府,不痛不痒地希望两国依照国际条约和平解决问题。11月下旬,日军开始进攻锦州,美国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态度有所变化。12月19日和22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两次召见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表明:日本“对锦州的进攻,没有辩解的余地,是侵略行为”。1932年1月3日锦州陷落后,7日,美国照会中日两国政府,宣布“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承认中日政府或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这就是美国的所谓“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尽管比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消极观望态度稍有变化,在外交场合上对日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由于害怕单独卷入战争的旋涡,美国不敢采取果断措施与日本对抗,包括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因而对日本帝国主义来说,这个所谓“不承认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不起任何作用。
英、法、美企图把日本侵略的祸水引向苏联,但事与愿违,日本在占领东三省大部之后,并没有向北进攻苏联,反而向南进攻锦州,并在占领锦州之后,立刻把侵略矛头伸向华北地区,直接威胁英、法、美在华利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出于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自身安全的考虑,在道义上是同情和支持中国的。9月2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致电中国政府说:“日军在东三省行为之扩大,实出苏联意料之外,苏联对于中国甚表同情。”9月2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声明,表示:“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连续发表社论和文章,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暴行,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深表同情与支持。在此期间,苏联人民还多次举行集会与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当部分东北义勇军于1931年冬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时,受到苏联政府的接待。后来苏联政府又严词拒绝了日本方面“引渡”义勇军将领的无理要求。中苏两国于1932年12月12日恢复了自1929年以来中断的外交关系。这些举动无疑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鼓舞。
但是,由于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国内正加紧经济建设。为了苏联自身安全,苏联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同时又过低地估计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能力,在中日战争中采取中立立场,声称对中日冲突采取“不干涉”政策,竭力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以防止被日本据为发动反苏战争的口实。1931年10月29日,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向日本驻苏大使广田弘毅声明,苏联对“满洲事变”采取严正的不干涉政策。12月底,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会见途经莫斯科回国,即将就任日本外相的日驻法大使芳泽谦吉时,提议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联又通过外交途径多次提及此事,甚至流露出若日本同意缔结条约,苏联方面可以默认伪满洲国的意向。苏联政府所采取的这种“不干涉”政策,使它对中国的支持显得软弱无力。
至于被国民政府寄予莫大希望的国际联盟,在英法等国政府操纵下,对日本采取的仍然是绥靖政策。
9月21日,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根据国联宪章第十一条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宪章的行径,要求行政院“立采步骤,阻止情态之扩大”。这时,日本政府声称,日本对中国东北并无领土野心,扬言要与中国政府谈判,拒绝国联干涉。在世界舆论压力下,国联也曾经貌似公允地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问题作过多次决议。如1931年9月22日双方停止冲突、撤退军队的决议;9月23日和10月22日限期日本撤兵的决议;11月25日同意国民政府提出的建立“锦州中立区”的计划;等等。但是,这些决议不论是非、不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进行谴责和给予必要的制裁,反而要中国军队从自己的国土上撤兵,甚至认为日本“无图谋领土之意”,并同意其保留所谓“剿匪权”。因此,国际联盟决议的实质,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纵容与袒护。即便如此,这些“庄严”的决议,也都因日本的反对而成为毫无约束力的废纸。
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又通过派遣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的决议。1932年1月21日,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了李顿调查团。2月初由欧洲出发,先到纽约再到东京,和美日交换了意见。3月26日才到南京,直到4月20日才姗姗来到东北。在东北,首先拜会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然后又和傀儡溥仪与汉奸大臣郑孝胥及日本官吏会谈。调查团在东北期间,身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东北各阶层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设法与调查团作私人谈话,并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寄送给调查团书信文件达1500余份,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罪行,要求国联调查团主持正义,作出公正的裁决。但调查团未作明确表态,于6月5日匆匆离开东北。
10月2日,国联公布了长达272页74.4万字的调查团的《报告书》。《报告书》虽然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作了某些揭露,但其主要内容是诬蔑中国,偏袒日本,主张国际共管中国东北。《报告书》同意日本的人口“过剩”、土地“困难”、“满洲是日本之生命线”的种种荒谬说法,并胡说“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之重要原因”。《报告书》提出:恢复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原状和维持伪满洲国都不适当,而最圆满的解决办法是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行“满洲自治”,反映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日本独占而要共同控制东北的企图。
国联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1932年9月,日本公然承认伪满洲国,随后美洲国家萨尔瓦多承认伪满洲国。1933年1月15日,美国通告世界各国不要承认满洲国。1934年3月13日,英国表示永不承认满洲国。1937年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德国和意大利承认,随后有更多欧洲轴心国成员及反共协定签署国承认满洲国。1939年2月24日,满洲国加入反共协定。1941年,泰国、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汪精卫政权)相继承认满洲国。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后,1941年4月13日苏联承认满洲国直到1945年8月8日。至1943年,承认满洲国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23个。
当时世界上约有80个国家或政权,承认满洲国的共23个,包括:
日本,日本控制的汪精卫政权、日本控制蒙疆傀儡政权、自由印度、缅甸、菲律宾、意大利、克罗地亚、德国、斯洛伐克、维希法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芬兰、泰国、苏联、蒙古、多米尼加、波兰、萨尔瓦多。